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应用的效果

2018-05-14 15:20唐玉清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急救护理不良事件

唐玉清

[摘要] 目的 探讨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2015年7月—2017年8月间该院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2015年7月—2016年7月为护理整改之前,2016年8月—2017年8月为护理整改后,通过根因分析法,对整改前、整改后的不良事件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针对不良事件制定相应的整改和预防策略。结果 利用根因分析法后,相较于整改前,发现整改后的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上升、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显著上升(P<0.05);护患纠纷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在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利用根因分析法有利于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同时还能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使护患纠纷率大大降低,值得临床重视。

[关键词] 急救护理;根因分析法;不良事件

[中图分类号] R4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043-02

急诊科室收治的患者变化快、病情急、疾病类型多、救治难度高、风险高、不确定因素多,是医院抢救危重症患者生命、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患者生命安全、抢救成功率与急诊护理质量密切相关,是质量控制、质量管理的关键所在。但由于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较高,如何有效减低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几率,提升急诊抢救成功率,是现阶段临床护理研究的重点[1]。该院通过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利用根因分析法,分析2015年7月—2017年8月间该院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资料,同时提出了整改和预防策略,获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2015年7月—2017年8月间该院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资料,在该阶段中,急诊科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急诊不良事件,成立了护理质量控制小组,共8名小组成员,组长职责由护士长担任,副组长职责由分管护士长担任,工龄1~10年,平均工龄(7.5±0.2)年。所有小组成员的表达能力较强,护理理论知识全面,平时工作较为积极、主动,不曾参加过不良事件整改培训。排除非护士职称者、实习生、曾参与过不良事件整改培训。

1.2 方法

统计分析护理整改前(2015年7月—2016年7月)的不良事件资料,对其发生的几率进行计算,而后统计分析护理整改后(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不良事件资料。整改期间成立护理质量控制小组,护理期间要求小组成员严格按照根因分析机制进行执行,组长与副组长严格监督、进行技能培训,主要培训根因分析法的操作,根本原因分析护理不良事件,对结果进行分析总结,预防同类事件再次发生,进而促进护理质量提升。①确定原因:先列举不良事件的系统分类及其有关组织,通过“鱼骨图”“原因树”等形式,根据时间顺序对不良事件的发生进行描述。而后系统分析仪器设备、人物对象、环境、方法等,查找原因,在直接因果关系中对其作用进行确定。可利用提问的方式对原因进行确定,比如不存在这一原因时,还会发生问题吗,或排除、纠正原因后还会发生同类事件吗。分析原因时着重探讨人为原因以及过程,若因为人为原因或过程而引起不良事件,需进一步追溯,合理设计流程。强调分析不良事件,对个人职责追究予以淡化。②整改策略:实施根因分析法确定原因之后,由护理质量控制小组予以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和预防策略。改进护理工作过程,人力资源合理调配,改善工作氛围和环境,对护理人员的安全教育进行加强培训等。在护理过程中让全科护理人员始终遵循“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护理质量为第一目标,结合急诊科效能运转机制。护理质量控制小组需不定时排查护理风险,预防性处理有可能会发生的不良事件。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整改前(2015年7月—2016年7月)、整改后(2016年8月—2017年8月)的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以及发生率。比较根因分析法实施前、实施后的急诊科护患纠纷事件发生率、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1.4 统计方法

将所得数据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予以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根因分析法实施前后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和发生率

利用根因分析法后,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为90.91%,显著高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为76.24%,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根因分析法后的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87%,显著低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8.21%,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对比根因分析法实施前后的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

根因分析法实施之后,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对比根因分析法实施前后护患纠纷发生率

根因分析法实施之后,护患纠纷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根因分析法最开始被应用于控制美国海军潜艇操作系统的质量,是一种质量结构探询程序[2]。现阶段被我国医疗机构应用于异常事件分析的主要方法。此种方法旨在提高医疗机构检视系统的质量,同时对其过程加强改善,并不是着重追究个人责任和个人检讨,在护理质量管理期间应用根因分析法,有利于确保患者安全。

急诊科护理较为特殊,实施护理质量控制就显得至关重要。根因分析法的基础以证据为主,经不断走访调查、分析总结,查找根本原因,加以利用循证护理的部分模式,进而对有关制度层面、工作流程不断完善,制定行之有效的整改和预防策略[3]。实施根因分析法能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保证这一问题能够从根源上得到彻底的解决。此种分析方法对整个系统以及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改进予以了高度重视,其目的不是为了追究个人职责,而是注重强调不良事件的分析,这样一来便于科室管理者、当事人能够自觉、主动上报不良事件,以防纵容不良事件的发生,大大降低再一次发生不良事件的可能性[4]。本次研究中分析发现,利用根因分析法,控制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结果发现整改后,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0.87%比较整改前的不良事件发生率8.21%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改后的急诊急救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为90.91%,显著高于整改前不良事件的上报率为76.24%,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科患者众多,且涉及诸多疾病类型,是护患纠纷、医患纠纷高发科室,而誘发医患纠纷和护患纠纷的最主要的导火索为护理不良事件。实施根因分析法之前,急诊急救护理纠纷率高达7.72%,根因分析法实施之后,急诊急救护理纠纷明显降低到0.08%。这一结果说明根因分析法有利于避免医患纠纷、护患纠纷,使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低于医疗环境的改善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急诊科护理工作量较大,节奏紧张,使得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并不是太高,经该次研究结果发现,实施根因分析法之后,能够帮助护理人员提升对工作的满意度,原因分析,是因为根因分析法的目的并不在于追究当事人的责任,而是重点分析不良事件[5]。除此之外,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对内部压力因素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使其规避风险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护患纠纷发生率的降低,使外部压力因素得到了显著的缓解[6]。说明根因分析法有利于查找不良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发生的原因实施相应的整改措施,探索一条安全且高效的护理方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提升护理人员工作满意度,密切医患关系,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综上所述,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急诊科管理的核心,为患者生命安全提供有效保障。根因分析法对提高急诊护理安全、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余叶嫦,李共甜,宁炳雯.根因分析法在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4):558-559.

[2] 张晓荣,权良伟,张彩侠,等.根因分析法在导管滑脱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6,20(17):2436-2437.

[3] 潘瑛.根因分析法在急诊科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运用效果[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6,24(22):145-147.

[4] 谢清珍.根因分析法在临床给药护理不良事件中的应用[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5):195-196.

[5] 刘亚玲,鱼小敏,刘莉,等.根因分析法在护理不良事件管理中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7,2(10):161-162.

[6] 罗珊.根因分析法在急诊护理不良事件分析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3(6):50-51.

(收稿日期:2017-10-10)

猜你喜欢
急救护理不良事件
早期颅骨修补治疗脑外伤的临床应用优势
我院125例住院患者使用丹参酮IIA磺酸钠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研究四肢骨干开放性骨折患者急救护理的临床效果
颅脑外伤合并复合伤的急救护理体会
急救护理路径在抢救院前创伤性休克患者中的效果
小儿热性惊厥的急救与护理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
突发群体混合性气体中毒的院内组织抢救与应急管理措施实施
内科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护理对策
不良事件报告体系在大型综合医院的应用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