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层级管理模式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2018-05-14 15:20谭敏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期
关键词:护理质量满意度

谭敏

[摘要] 目的 研究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18例,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则采用层级管理模式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护理差错时间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护理质量评分,对于患者离院前对患者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结果 试验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护理质量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两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提高心内科护理工作的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护理体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是一种值得临床推广的护理方式。

[关键词] 层级管理模式;心内科护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067-02

层级管理模式是指在特定条件前提下,为实现管理目标,根据各管理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精细分层,并根据各自层次的管理需要,进行职能的分配,从而使工作人员的层次得到提升[1]。在心内科护理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需要将护理人员进行组织层次划分,形成新型护理管理体制,按照职责需求将护理人员进行分配,使人员利用合理化,效益最大化[2]。心内科是医院中较为重要的科室之一,对医护资源的需求也较大,且随着近年来社会生活的发展,患者对于护理质量的追求也在逐渐提高,如何提高护理质量也一直是心内科护理中的重要课题之一。该文旨在研究层级管理模式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故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间于该院住院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组对比的方式进行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住院治疗的心内科患者118例,118例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并同意,自愿参与该研究,均签署知情同意书,该研究通过伦理协会审核批准。按照患者入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选取前排除患有重大精神疾病者。试验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2:27,年龄26~72岁,平均年龄为(42.33±6.45)岁;对照组患者男女比例为31:28,年龄25~70岁,平均年龄为(39.76±5.33)岁。以上患者的年龄、性别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很强。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接受层级管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①制定安全目标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对风险具有预见性,并有效规避风险,减少护理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如患者跌倒、坠床等,对患者生命体征严密监护,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②制定层级管理模式制度建立层级管理模式制度,对科室内每一名护理人员的资料进行统计,根据护理人员的学历、工作经验、工作能力等将护理人员分为助理护士、业务护士、责任护士、专科护士4个级别,由科室护士长作为责任核心,每层级设置负责人。

③明确各层级职责助理护士是经过岗前培训及科室考核的护理人员,配合业务护士,进行基础性护理;业务护士是取得注册护士资格的护理人员,主要进行基础护理及部分专科护理;责任护士在做好自身负责的护理工作外,需带领业务护士进行护理计划的制定,进行护理评估等;专科护士的主要职责是主持本专科护理工作的开展,制定本专科护理制度等。

④开展分层次护理培训为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开展不同层次的护理培训工作,为助理护士培训基础护理技能和知识,探讨医疗个案。为责任护士培训人际沟通能力、分析和判断护理监护参数,评估病情等培訓。为专科护士开展统筹管理、制定应急预案、领导力培训。

⑤强化管理强化对护理人员的管理,按照分层责任制度对护理人员展开考核与培训,制定《护理人员层级管理模式工作规范》,使每项工作有据可依,也明确了考核的重点,对优秀者及时晋升,表现较差的护理人员加大培训力度。

1.3 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运用调查问卷评价护理工作的质量,包括病情评估、健康宣教、护理措施落实、基础护理落实4个主要内容。并对患者开展护理满意度调查,将满意度分为满意、较满意与不满意3个等级[3]。

1.4 统计方法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通过平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比较

试验组3例患者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5.08%;对照组13例患者发生护理差错事件,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22.03%;试验组2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9%;对照组10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95%。试验组患者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质量结果比较

试验组病情评估、健康宣教、护理措施、基础护理等护理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病情评估数据、健康宣教数据、护理措施数据、基础护理数据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试验组59例患者中,35例患者满意,22例较满意,2例患者不满意,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6.61%;对照组59例患者中,23例患者满意,25例患者较满意,11例患者不满意,对照组护理总满意度为81.36%。试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討论

由于心内科患者较多,护理人员工作量较大,难免出现工作疏忽,而护理工作也是在患者及家属的监督下进行,一旦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容易引发护患矛盾,降低护理质量。护理质量作为衡量医院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得到了医院各部门的重视,如何提升护理质量也是医院及科室研究的重要课题。责任制是传统护理管理的形式,在这样的护理管理模式中,护理人员工作内容重复性高,工作量繁重,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出错率比较高,并且降低了工作热情度[4]。护理层级管理注重考虑护理人员的需求和基本情况,并且具有针对性地对护理人员开展培训,使每一个层级的护理人员都可以学习到专业的知识,在提高自身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患者提供良好的护理服务。在护理管理工作中,层级管理属于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通过运用层级护理管理,能够结合患者病情变化对护理方案和方法进行及时调整,对护理管理方案进行规范,使护理管理工作能够有序、合理落实。对各层级中护理人员的具体职责进行明确,对护理人员进行优化配置,实现护理人员价值,发掘潜力,提高心内科护理管理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5]。该文旨在研究层级管理模式对心内科护理质量的影响,通过与常规护理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都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试验组的护理满意度又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在心内科护理管理中应用层级管理模式能够改善护理质量,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体验,和谐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曦.层级管理模式对临床护理人员护理能力与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6.

[2] 李世艳,张树香.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4):247-248.

[3] 谢红.层级护理管理模式在内科病房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6(4):146-148.

[4] 黎红梅.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6):253-255.

[5] 徐土美,戴文英.层级管理在心内科住院患者辅助检查的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6):42-44.

(收稿日期:2017-10-14)

猜你喜欢
护理质量满意度
2021国庆档总票房43.85亿元 满意度创历史新高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消费者满意度稳中有升 消费环境建设仍需加力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基于顾客满意度的供应链绩效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