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及相应质量控制对策研究

2018-05-14 15:20杨俊文
中国卫生产业 2018年1期

杨俊文

[摘要] 目的 研究和分析该院检验科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以寻求有效的质量控制对策。方法 选取该院10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收取时间从2016年1月—2017年1月),统计其中的不合格标本及其所占比,对不合格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结果 不合格标本共83份,占总例数的8.3%。它们包括痰标本(38.56%)、尿标本(22.89%)、血液标本(14.46%)、分泌物标本(10.84%)、无菌体液标本(8.43%)、粪标本(4.82%);不合格原因主要为标本污染、标本采集不标准、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采集量不足等。结论 为了避免微生物检验标本出现不合格现象,应对其采用质量控制對策,强化标本的采集、储存、送检等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协调相关人员的配合,以期提高检验标本的质量。

[关键词] 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质量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 R446.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8)01(a)-01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and analyze the unqualified causes of microorganism test specimens in the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 in order to search for effectively quality control strategies. Methods 1 000 pieces of microorganism test specimens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6 to January, 2017 were selected, and the ratio of unqualified specimens was counted, and the unqualified causes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ve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s. Results There were 83 pieces of unqualified specimens, accounting for 8.3% in total, including the sputum samples(38.56%), urine samples(22.89%), blood samples(14.46%), secretion samples(10.84%), aseptic humoral samples(8.43%),and faecal specimens(4.82%), and the major unqualified causes were specimen infection, nonstandard specimen collection, not timely submission, wrong collection time and inadequate collection amount. Conclusion In order to avoid the unqualified situation of microorganism test specimens, we should use the quality control strategies, intensify the regulations in collection, storage, and submission, and coordinate the cooperation of related staff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st specimens.

[Key words] Microorganism test specimens; Analysis of unqualified causes; Strategies of quality control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医疗检验技术得到迅猛发展,检验手段不断增多,不同先进的检验仪器得以研发并投入使用,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也越来越依耐检验结果[1]。微生物检验一直是最常用的检验方法,但由于分析前所用标本要经过采集、留取、储存、运送等多个环节,涉及多个部门,最容易发生质量问题,如果没有严格的标本质量控制策略,标本质量则难以保证,准确的检验结果更无从谈起。因此,如何提高检验标本的采集质量,降低不合格标本的数量,成为检验行业广泛讨论的话题[2]。该文对该院 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取的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进行客观的研究,并提出诸项合理的控制方法,详情见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该院在住院部和门诊采集的微生物检验标本,纳入研究的总例数为1 000份(时间)。标本包括痰、尿、粪、血液、分泌物,以及胸腹水、脑脊液、穿刺液等无菌体液。

1.2 方法

1.2.1 分析方法 微生物检验人员根据临检规定进行标本核查,对标本采集时间、标本外观、复查及检测分析等手段,对标本情况进行分析,将不合格标本找出并登记,对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并分析其不合格原因。

1.2.2 评价标准 在进行评定时,应根据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和体征、非生物学的化验室检验结果,以及用药后的改变情况等,作为临床治疗有效或无效的判断标准。

1.3 统计方法

该研究数据应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数资料[n(%)]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合格标本的例数和所占比

在该院收集的1 000份标本中,不合格标本共83份,占总例数的8.3%。不合格标本构成主要包括痰标本32例,尿标本19例,血液标本12例,分泌物标本9例,无菌体液7例,粪标本4例。不合格标本例数及所占比详见表1。

2.2 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及所占比

痰标本不合格原因为标本污染、非标准痰、送检不及时、采集时间错误;尿、血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为标本污染、采血量、采集时间错误;粪和分泌物标本不合格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无菌体液标本不合格原因为送检不及时、标本污染。不合格标本原因及所占比详见表2。

3 讨论

通过微生物标本的检验,临床许多疾病都可获得诊断和治疗的可靠依据。而标本的质量合格与否,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可造成直接影响。因此,为了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可靠,医院应该重视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现象,完善标本采集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制度,以降低其不合格率。

在该次研究中,标本不合格率最高者为痰标本(占38.56%),其他依次为尿标本(占22.89%)、血液标本(占14.46%)、分泌物标本(占10.84%)、无菌液体标本(占8.43%)和粪标本(占4.82%)。其原因主要为以下几点:①痰标本主要为留取方法不合格。如果采样的检验或医护人员给患者安排粗略,或患者未按要求留样,或痰样中唾液成份较多,都可形成不合格痰标本[3]。②尿标本主要为标本污染、送检不及时。比如患者采集标本前外阴部不卫生造成标本污染,以及采集了非中段尿,或采集后超过1 h后才送检。③血液标本目前污染普遍较严重,据报导高达6.20%~10.00%[4];同时还存在采量不足、采集时间错误,以及给患者未交待采样前禁食,护理人员违规采集了患者的非空腹血的现象。④分泌物和无菌液体标本的不合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医护人员的无菌操作观念不强等违规操作,使标本造成污染。⑤粪标本最常见的不合格原因是将已采集标本未能及时送检,进一步追寻原因,各科室護理人员的缺乏,工作强度大,或存在排班缺陷,才导致标本未能及时送检。

针对以上原因,医院主管部门应该联合相关科室和人员,采取如下措施进行预防。①建立医院微生物检验标本质量控制体系:注重检验人员的培训强化,防止知识技能的老化;同时,检验科室要为临床科室提供咨询服务,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核对检验结果,帮助提高临床科室标本采集人员水平[5]。②严格执行检验规程:检验科要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要求操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检测操作规范,杜绝人为因素造成的质量问题;同时,临床科室要严格送检制度,保证提供合格标本。③合理安排人力资源:为了能够达到高效且安全的护理措施,应弹性安排相关科室的排班制度,不但要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还要考虑护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实施标本采集和送检工作。④搞好医患之间的沟通:在进行检验前,应指导患者做好受检准备,告知其禁食内容,防止因饮食等问题对检验结果造成影响[6]。

综上所述,为了能够使临床检验标本质量得到保证,医院应建立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协调加强标本的采集、送检、检验等各个环节的工作流程,从而提高检验分析前标本的合格率。

[参考文献]

[1] 王淑媛,柯培锋,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738-2739.

[2] 张静.检验科微生物检验不合格标本的原因、分布及对策[J].当代医学,2016,22(30):62.

[3] 黎七绮,张莉萍.微生物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对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3):374.

[4] 杜娟.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探讨[J].河北医学,2016,22(4):693-695.

[5] 黎从飞,周照华,杨永先,等.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医疗装备,2016,29(16):162-163.

[6] 马海霞.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原因分析及质量控制对策[J].2014,30(22):102-103.

(收稿日期:2017-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