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的运行困境及优化策略研究

2018-05-14 17:20唐宁蒋宏宇
当代体育科技 2018年12期
关键词:租赁困境优化

唐宁 蒋宏宇

摘 要:租賃模式是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重要模式。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对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的租赁模式进行了分析,认为租赁合约持续性不强、场馆维护成本支付矛盾突出、体育场馆承租方收益不高和安全隐患增大是当前高校场馆租赁的主要困境。为突破其困境,提出了提升市场承租能力、完善场馆开放法规体系、引入第三方机构规避风险及完善安全保障和保险制度等优化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高校体育场馆 租赁 困境 优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4(c)-0106-03

在我国全面深入推进全民健身战略的过程中,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锻炼需求同体育场馆数量供给不足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全民健身战略全面推进的主要矛盾。据国家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统计,在全国体育场馆中,教育系统体育场馆面积占比达53.01%[1],由此可见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是解决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需矛盾的重要方式。作为学校体育场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场馆在寒暑假及课后时间段基本处于空置状态。盘活高校体育场馆存量,对于解决当前全民健身活动中场地设施供给不足的现实问题,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和鼓励,越来越多的高校体育场馆逐步实行对外开放。在目前高校体育对外开放的管理模式中,集体承包(尤其是体育部门承包)和租赁管理模式是赢利情况较好的几种模式[2]。高校体育场馆租赁管理模式是指高校将体育场馆有限期的交于承租方进行经营,承租方依据合同规定自主经营并向出租方交付一定租金的管理模式。本研究通过对部分采用租赁模式对外开放的高校进行调研,发现体育场馆租赁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这对高校体育场馆持续有效对外开放造成了一定影响。为此,本研究通过对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进行理论分析和实地调研,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益探讨。

1 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的主要困境

1.1 租赁合约持续性不强

在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租赁模式的过程中,体育场馆不再被续租或者承租方不断更换,这将直接给体育场馆租赁持续性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而对于高校来说,体育场馆规模普遍较大,相应的配套设施较为齐全,体育馆的初期建设投资是比较大的,因此高校对外租赁的价格自然不会太低。而当前承租高校体育场馆的以个体户和小企业为主,其运营资金普遍不足,在高校体育场馆较高的租赁价格下,承租方往往难以承受或导致租赁合约持续性不强。如江汉大学体育场馆发布的租用收费标准中,体育馆主馆场地(含看台)全天的租赁价格达到了10000元,这一价格相对普通的个体户和小企业来说是不低的,这将造成他们难以对高校体育场馆进行持续性租赁。

1.2 场馆维护成本支付矛盾突出

现阶段大型体育场馆财务运营中,普遍存在场馆维护成本较高的问题[3]。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由于进馆锻炼人群的大幅度提升,体育场馆内的器材设施损耗增加,损耗较低的体育器材设施承租方可以进行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养,而损耗过大、需要更新换代的体育器材设施,承租方则无力承担。作为出租方的高校,一般不愿意为已租出的体育场馆支付过高的维护费用,这就造成了体育场馆维护成本支付矛盾难以解决的局面。

1.3 体育场馆承租方收益不高

高校体育场馆实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每一所高校对外开放的管理模式都不尽相同,绝大部分高校是对社会大众实行免费和低收费的有偿服务。当前,在实行有偿服务的大部分高校体育场馆中,对本校教职工和学生收费价格偏低,但承租方以现有价格对社会开放,则根本无法补偿场馆器材设施损耗引致的成本和体育场馆人员的管理成本[4],承租方也谈不上有什么经济利润。若调高收费价格,不仅锻炼人群会急剧减少,同时也违背了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服务的公益性,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场馆开放定价的不确定性,造成了高校体育场馆承租方收益困难。

1.4 安全隐患增大

高校体育场馆本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在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进行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校园内人员的增加,给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难度。如有报道指出,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过程中,校方积极性不高,是因为逐渐增多的群众健身人员,增大了学校安全方面的隐患[5]。实现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解决体育场馆的安全保障问题就成了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2 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困境产生的原因

2.1 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

当前,国家正积极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6](教体艺〔2017〕1号)从总体要求、开放范围、开放办法、保障措施、组织实施这几个大的方面对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问题进行了规范和要求,这一政策有效地缓解了我国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但从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具体实施意见来看,当前国家政策法规体系仍停留在宏观制度设计层面,其实施意见中关于学校体育场馆开放的诸多细节问题仍然是不明确的。如对体育场馆开放的定价问题,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或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政策法规,这就给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过程中操作困境埋下了伏笔。

2.2 承租方承租能力有待提高

承租方承租能力不高,会直接导致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持续性不强和维护成本较高的困境,高校体育场馆的相对较高的租赁价格、场馆器材设施的维护和更新换代,以及场馆管理资金问题等都在考验承租方的承租能力。作为参与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主要社会力量,高校体育场馆承租方力量相对较弱,是当前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供给中的一个短板。作为高校体育场馆承租方的个体户和小企业,无论是场馆运营能力和资金周转实力,还是对接高校和政府管理部门的经验和实力,都无法做游刃有余地应对当前的体育场馆承租活动。承租方能力不足,是造成高校体育场馆租赁困境的重要原因。

2.3 简单合约方式影响安全保障

高校体育场馆在对外开放过程中,无论实行哪一种体育场馆的管理模式,其体育场馆内的安全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高校体育场馆实行租赁模式管理,若体育场馆内发生校内外人员矛盾、体育活动伤害事故、人身伤害事故等危险和不可控的情况,都难以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然而,由于高校与承租方之间一般仅通过简单合同方式履行租约,政府也并没有出台具有指导性意见的明确可行保险制度,如何为开放人群购买责任保险,在高校和承租方之间常常未能达成共识,双方搭便车的趋利心态,使通过保险规避安全风险的制度保障难以形成,这使得安全保障问题一直困扰着高校体育场馆租赁。

3 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优化路径与策略

3.1 开源节流,双向提升市场承租能力

优化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租赁模式的效果,提升承租方的承租能力是前提。对承租方来说,一方面要帮助其增加收益,另一方面要降低成本,开源节流才能真正帮助其解决问题。承租方可以通过整合高校体育场馆现有资源,改变单一的门票和入馆收费,拓展业务,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培训,举办一定的赛事活动,在保证高校体育场馆服务公益性的同时,提升高校体育场馆的盈利可能性。同时,对于高校在收取租金时,考虑到承租方的资金实力等方面的原因,可分时间段进行收取,改变5年以上一次性收取高额租金的方式,提高体育场馆承租方承租能力,使承租方能更好地进行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和维护。

3.2 细化政策,完善场馆开放法规体系

国家层面应尽快细化学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的政策法规,为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提供操作性指导。相关业务管理部门和物价局等单位,应综合各地区的情况,对高校体育场馆出台明确具体的政策法规,在合理定价、合同规范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如对于定价的方法,可采用目标利润定价和区分需求定价两种方法[4]。目标利润定价是根据体育场馆的整体成本进行定价,在保证体育场馆各项收支平衡的情况下进行合理的定价。或采用区分需求定价法,分四种差别定价进行定价,第一种是高校系统内外差别定价,校内人员与校外人员进行差别定价。第二種是支付手段的差别定价,支付手段主要分为年卡消费、月卡消费、次卡消费。第三种是不同规格场地差别定价,不同规格和不同环境下的体育场地的运营成本是不一样的,如塑胶场地和室外足球场维护的成本不尽相同,可差别定价。第四种是运动时间差别定价,根据运动时间的差别,依据每个时段多少来差别定价。在合同规范、承接方式等领域,也可以参照定价的方法,出台明确具体的政策法规,促进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管理科学化、高效化和系统化。

3.3 合作治理,引入第三方规避风险

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管理,还需要借助第三方力量合作治理,这是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统筹管理和化解高校与承租方矛盾分歧的有效路径。具体来说,也可通过引入第三方消费评估机制、第三方管理监督机制和第三方专业管理团队等方式,来提高运营效率,规避合作风险。如引入消费评估机制,可通过第三方开创微信公共号,在公众号上对消费人群进行调查问卷,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总结和改进。同时在高校体育场馆微信公众号上,设置人工智能服务和投诉信箱,随时为广大消费人群答疑解惑,并根据消费者建议进行相应改进,不断提高高校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水平。在监督机制和专业团队管理等方面,同样可以通过第三方模式,解决当前体育场馆租赁过程中的风险,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和运营更加规范和高效。

3.4 强化救济,完善安全保障和保险制度

建立安全保障和保险制度,是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保险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救济手段,完善安全保障和保险制度,应通过高校与承租方协商,明确双方购买保险的责任,来实强转移风险的目标。具体操作过程中,还应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建立实名制登记制度,加强对来校锻炼人员的管理,并协商为入馆人员购买专项责任保险,未购买专项责任保险者禁止入馆健身锻炼。第二,在高校微信公告上,发布安全健身的相关文章和注意事项,帮助健身人群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体育健身锻炼活动。第三,高校体育场馆制定相关的管理规定和办法,并配置齐全基础的安全设施,如警报器、灭火器、消防灯等,以降低安全事故风险。

4 结语

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实行有偿服务,有利于促进体育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体育场馆实行租赁模式管理,一方面是促进高校体育场馆做到与社会资源互补,共同发展,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推进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管理快速发展。为使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更为系统和专业化,更好的为广大青少年和人民群众服务,在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中,可以适当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根据高校本身体育场馆的具体情况,在制度设计、合作方式、协同流程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改进,让高校体育场馆租赁模式管理更为科学和高效。

参考文献

[1]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N].中国体育报,2014-12-26(003).

[2] 韩海军,徐玖平.普通高校体育场馆管理模式的比较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2):53-56.

[3] 李艳丽.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财务运营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3):39-43.

[4] 王会宗,李佳薇.基于经济学原理的高校体育场馆合理定价研究[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5,28(01):50-55.

[5] 人民网.共享体育场馆现身合肥多所学校为何校方积极性不高?[EB/OL].(2018-01-19).http://edu.people.com.cn/n1/2018/0119/c1053-29774800.html.

[6]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推进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J].中国学校体育,2017(4):26-27.

猜你喜欢
租赁困境优化
营商环境五方面持续优化
跟踪导练(一)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
促进学生认识发展 优化初中化学复习
国际租赁准则最新进展及其实务影响
租赁模式:高校学生宿舍空调解决之道
安吉拉·默克尔能否解救欧洲的困境
A Boy and His T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