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急救,向身边的人伸出援手

2018-05-14 10:01锁朋
心理与健康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婷阿华刘阿姨

锁朋,主治医师、心理咨询师,汶川地震心理援助志愿者,驻站服务3年。近7年在北京从事心理辅导和医疗培训,发起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心理急救学部,担任学部秘书长。

2008年5月12日发生了地震之后,我作为心理援助志愿者来到了四川,为那些在地震中受到心理创伤的人提供专业支持。早期主要工作是陪伴、倾听、评估心理创伤的程度、发现需要帮助的人,也协调一些灾后物资发放、心理危机干预科研等日常工作。

早期在安置点,我们会定期巡查,特别关注那些可能有需要的人,比如过分沉默寡言、情绪低落、过度担忧或者精神恍惚的人,还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给一些失去亲人的居丧者提供哀伤辅导,陪伴他们度过艰难的时刻。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援助工作也有所改变,我们开始走访社区,筛查创伤导致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然后寻找资源让他们得到规范治疗;走访再生育的家庭,了解再生育父母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进行心身调节,做好迎接孩子降生的准备。

离开灾区后,我以为不会再用到这些工作方法和技能了。没想到近7年来,在灾区的经验派上了大用场。有一天我去看望一位长辈—刘阿姨,她有个儿子,据说“身体不太好”,为了给儿子调养身体,刘阿姨和老伴儿退休后一家三口搬到了郊区。我辗转找到他们居住的小农庄,见到了他们的儿子小军(化名),小军当时30岁,交谈中我发现他面部偶尔会不自主地抽动,和他聊天时他有点答非所问,晚饭后我看见他一个人在院子里喃喃自语,就问刘阿姨小军的情况。刘阿姨说小军10年前出国读书,由于在机场安检提取了头发标本做检查,他到了国外一直担心自己得了什么病,慢慢身体越来越差,就接回国来休养。我问这10年有没有去医院看过,刘阿姨说只是抓了一些中药吃。

我建议刘阿姨带小军去精神卫生专科医院看病,要排除精神分裂症。他们半信半疑,一直解释说孩子只是心态不好,不适应环境等等。我看他们全家人比较避讳谈精神问题,就给他们讲一些精神病人通过规范治疗最后康复的例子,鼓励他们带小军去精神科就诊,他们担心去正规医院看病后会被“记录在册”,被强制管控。过了两周我又去探望他们,再说到带小军看病的事,他们似乎有些动心了。我说这些年小军没有特别严重的症状发作,说明他病情比较稳定,药物治疗效果会很好的,登记在册也有好处,能够享受一些照顾,比如办理低保、定期探访等。后来小军开始接受正规的精神科诊疗,服药一个月就明显好转,全家人信心都增强了!我再去看望他们的时候,已经可以和小军开诚布公地讨论他的疾病和康复心得,他又重拾画笔,给我看他最近画的山水画,还开始运动、读书。服药几年下来,他现在基本上恢复了,完全能够照顾自己,药物也只吃很小的维持剂量。

心理急救意义之一:

改变对精神疾病的偏见,早期发现症状,使病人得到规范治疗。

根据国家卫计委和疾控中心的数据,我国重症精神病人有1600万,只有约30%得到了规范治疗。如果我们学习一点心理急救的理念和技能,就会对精神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消除偏见,减少恐惧感和病耻感,而且能初步辨别精神疾病的早期症状,让病人得到早期规范诊断和治疗,避免延误病情或造成严重后果。

还有一次是我的朋友小婷(化名)打电话来,哭着说她先生要和她离婚,从电话里就能听出小婷处在一个惊慌失措的状态,专业上叫做“心理应激”,她说话有点语无伦次,情绪激动,她说脑子一片空白,双手颤抖,心跳得很厉害,不敢站在窗子边,担心自己会跳下去。我一边给小婷讲着电话,一边打上出租车,让她远离窗子,坐在客厅沙发上等我,不要挂断电话。我在电话里引导她深深吸一口氣,憋住,再慢慢地撅起嘴吐出来,这样反复做了五次,让她恢复自己的呼吸频率,找到身体舒服一点的部位,然后把注意力放在那儿……说话间我就到了小婷家楼下,她打开门后趴在我肩膀上又哭了一阵儿,情绪慢慢缓和下来,开始给我讲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的一个月中,我们经常打电话或见面,她总会问我该怎么办?我没有急于给她建议,只是去倾听,偶尔会问几个问题,这样她有足够的时间去整理自己的心。小婷慢慢从最初的剧烈心理波动中走出来,处理家庭事务和情感的能力也越来越强。陪伴她走过这段危机,见证她的成长,感觉我又重新回到地震灾区,陪伴那些心灵受到突然冲击的人们,心里特别温暖!

有一天小婷跟我说:“锁姐,这个过程你给了我最大的支持。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但是我感觉安全、踏实,觉得你能理解我,并不着急让我恢复状态,或者给我建议,这反而让我在不知不觉中调整回来,觉得又能把握自己的情感和生活了”。小婷的反馈也让我感到很有力量,她不断鼓励我,告诉我这些心理急救方法一定有很多人需要,会帮助人们在遇到突发事件时恢复自己的力量。

心理急救意义之二:

让经历生活变故的人恢复适应力,减轻心理创伤。

心理应激是我们面对突发事件时出现的一种心身反应,不单是地震、泥石流、火灾、暴恐事件等自然和人为灾难会引起心理应激,常态生活中我们也会面临一些突发事件,比如车祸、受伤、手术、失恋、离婚等突发意外,对内心的冲击也会造成一定的心身紊乱,也需要心理急救。心理急救不仅能够让当事人尽量恢复到突发事件前的状态,减少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还能帮助我们提高心理韧性,更有能力去面对以后生活中的危机。心理急救的最佳时间是事故发生后48小时以内,这个时间内最容易提供帮助的就是我们身边的亲人和朋友。

离开灾区后的7年时间里,我又处理了一些哀伤辅导的案例。哀伤辅导是对近期失去亲人提供的专业心理辅导,协助他们完成哀悼的过程。周围知道我是有这样的服务经验的人,有时也会问我,怎样面对一个人的哀伤?怎么安抚家人去世的朋友?

我的朋友阿乔想去看望她的姨妈,半年前她姨妈30岁的儿子阿华突发心梗去世了。阿乔听说姨妈家里撤掉了阿华的所有物品,包括衣服、用过的餐具、洗漱用品、照片等,全部锁在阿华的房间,避免姨妈接触到,因为姨妈一看到和阿华有关的东西就非常伤心。甚至阿乔说她都不敢去看望姨妈,因为她和阿华从小一起长大,年龄相仿,现在阿华不在了,她担心姨妈看到她会受到刺激。这让我想到在地震灾区用过的一本《哀思日记》,是香港大学行为健康研究中心为5·12地震设计的一本小册子,每一页都有一张让人回忆又不过分伤感的图片,还有一些表达思念的问题,例如:“我们曾经在一起最难忘的事情是……”“我想对你说的话是……”等等,会留下空白给哀思者贴上去世亲人的照片,写下想说的话。我向阿乔分享了这个《哀思日记》的内容,阿乔很惊讶地说:“就是说我可以陪姨妈聊聊阿华,回忆阿华生前的一些事情吗?”我说如果姨妈愿意的话,你当然可以陪她聊聊。阿乔还是觉得不放心,她说:“那不是让她更加悲伤吗?如果姨妈在我面前哭了怎么办?我真的好害怕看到别人哭,我会受不了的。”我告诉她和所有的情感一样,悲痛也是需要表达的,特别是当事人自己需要的时候,如果这种感情得不到表达,憋在心里可能会生病的。我们每个人对于悲痛这样深沉的情感,往往都缺乏面对和接受的能力。所以有时需要一些祭奠仪式或有仪式感的特别纪念时间,比如阿华的生日、姨妈的生日、清明节等一些特别的日子,亲人可以用献花、聚会等方式表达哀思。

阿乔后来去看望了姨妈,买了鱼,并央求姨妈为她做阿华生前最爱吃的红烧鱼,她跟我说那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姨妈静静地在厨房做红烧鱼,端上桌时几乎哽咽了,阿乔拉着姨妈的手听她讲述阿华生前的一些事情,她听着听着也流下了眼泪。她按照我说只是去倾听,用心去感受,并时不时提醒自己情绪始终比姨妈稍微高一点,感觉受不了的时候,就一边听姨妈说一边跟随自己的呼吸调整几分钟,后来姨妈慢慢平静了,和她一起吃鱼,出乎意料的是,那顿饭姨妈也吃了不少,还跟她拉了好多家常。临走的时候姨妈跟阿乔说,谢谢阿乔去看她,那是半年来她最放松的一天。阿乔说那天她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爱,虽然有悲伤,但是也有一些温暖和柔软。

心理急救意义之三:

知道怎样陪伴失去至爱的亲人或朋友

“死亡”在我们的文化里是一个相对禁忌的话题,我们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训练,如何慰问一个失去亲人的人。我们往往缄口不言、沉默应对,或者人前假装坚强忘却,人后独自叹息哭泣,周围的人也不知道说什么做什么是合适的。除了“节哀顺变”、“时间是治愈一切傷痛的良药”,我们似乎没有更多相关的认知了。如果哀思得不到合理的释放和表达,就有可能转化为病理性的哀伤,变成一个“心病”,或者通过身体生病来表达。大部分人只要了解一点哀伤辅导方面的研究,接触一些真实案例,就会受到启发,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让丧失至爱的亲人朋友得到疗愈性的安慰和陪伴。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心理危机,就是自杀。自杀心理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预防,但是有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去处理自杀已遂的结果。有一个企业员工(小张)跳楼身亡了,我去服务的目的是协助这个公司度过波动期。那天是出事后的第7天,我设计了一个告别仪式,同时做了一个维护心理健康和预防自杀的生命教育课,让年轻的员工们了解关于自杀的一些常识,还有维护心理健康的一般方法。当我们讨论到自杀前可能会有的一些行为时,有一位员工小雷提到了小张在两周前送了他一份礼物,是一个调音器,因为他们两个人都很喜欢吉他,曾经还在公司的晚会上合奏。他回忆起小张不经意地说了一句:“有时候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活着”,当时他以为小张就是随口念叨一下,现在想起来,小张可能早有一些自杀的想法。团体活动之后我单独给小雷做了辅导,避免他产生不必要的内疚。那天团体辅导中和大家讨论了自杀前可能会出现的一些先兆:

◎ 把自己想死的念头对周围的人诉说或在日记、绘画中表现出来;

◎ 情绪性格明显反常,焦虑不安,或无故哭泣;

◎ 抑郁状态,食欲不好,失眠;

◎ 回避与人接触,与集体不融洽或过分注意别人;

◎ 行为明显改变,对生活麻木且冷漠的人,自杀前像突然变了一个人,敏感又热情;

◎ 无故送东西、送礼物给亲人或同学,无来由地向人道谢或致歉;

◎ 无故缺席,迟到早退,工作效率骤降。

心理急救意义之四:

对紧急心理危机(如自杀)有警觉,必要时链接资源提供帮助

很多有自杀观念并采取行动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流露一些关于自杀的想法,并且尝试过与周围的人沟通,但是这种试探往往会被我们忽略或者有意无意地避开。如果周围人发现一个有自杀倾向的人,提到关于自杀的话题,正确的做法是:不回避、不劝慰、不放过、不夸大,冷静关切地确认对方关于自杀的想法,如果确认,要守护对方,稳定情绪,倾听诉说,联系家人,拨打当地心理危机干预中心的电话求助。

心理急救,除了上面的意义以外,还有很多价值,比如练习沟通技巧,学习倾听,帮助我们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识别一些紧急心理问题,如焦虑发作;了解心理因素对生理的影响,哪些生理症状如果长期不好,需要看精神心理科或心身医学科等。心理急救培训的目的不是要让我们像专业人员一样处理这些精神心理问题,而是让我们更关注精神健康,对精神心理问题像对待身体疾病一样,改变对精神疾病歧视、恐惧和羞耻的心理,掌握精神心理急症的识别,初步应对心理危机,当身边的人处于精神心理疾病困扰中,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理性又有爱心地去面对,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

心理急救公众普及课程面向社会所有人,

通过一天的培训能够提高以下技能:

◎ 认识心理应激,能辨别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早期表现;

◎ 掌握应对心理危机的技巧,增强危机处理的信心;

◎ 学会面对及帮助精神心理障碍的人;

◎ 掌握与受情绪困扰者沟通的技巧;

◎ 更了解自己及身边人的情绪问题,增强同理心;

◎ 进行积极思考,舒缓压力及自我情绪管理;

◎ 掌握倾听技巧,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课程名称:公众心理急救普及课

课程时间:全天(6小时)

人数:每期30人以内

课程合作或咨询:

QQ 2690807582,电话18610641668

猜你喜欢
小婷阿华刘阿姨
脾气暴躁的刘阿姨
特别的赛跑
留守儿童的迷局
蛋为媒
厕所里的一桶水
噩梦般的凌辱,起于一句吐槽
遗失在街口(短篇小说)
我比他们优秀
纪念日
有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