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永顺县万民乡县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2018-05-14 16:03费冬波潘丹任静崔珊吴炳贤王海燕
南方农业·中旬 2018年9期
关键词:爬行动物

费冬波 潘丹 任静 崔珊 吴炳贤 王海燕

摘 要 为掌握湖南省永顺县万民乡县级自然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及爬行类动物生物多样性,于2016年8月利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和文献调查法对万民保护区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共记录了两栖类17种,隶属2目7科,占湖南省已知两栖类的25%;爬行类36种,隶属3目8科,占湖南省已知爬行类的37.89%。东洋界种类55种,广布种11种。共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虎纹蛙(Rana ruglosa)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另有51种动物属“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万民乡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存完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应加大保护力度。

关键词 两栖动物;爬行动物;万民乡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S862;Q958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26.064

两栖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类型,具有水生脊椎动物和陆生脊椎动物的双重特性;爬行动物则是真正摆脱对水的依赖征服陆地的脊椎动物[1]。生物多样性编目是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的基础[2]。湖南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调查有较为丰富的资料,如针对排牙山[3],阳明山[4]和雪峰山[5]等的调查。永顺县人民政府于1998年建立万民县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湘西自治州永顺县境内,武陵山脉中段,位于东经109°55′23.25″、北纬29°24′20.84″,东与杉木乡、万坪乡、毛坝乡接壤,南与两岔乡毗邻,西与龙山县塔泥乡相连,北与龙山县猛必乡和桑植县的河溪乡相依,南北长19.8 km,东西宽14.2 km,总面积206.1 km2。境内最高峰岩门,海拨1 224.8 m,最低点海角溪溪口,海拨332 m,相对高差892.8 m。该地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4 ℃,无霜期250~260 d,

年降雨量365.9 mm,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冬无严寒,夏无酷署,干湿季节不明显,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珍稀树种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榉木(Fagus Sylvatica)、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等。

万民乡自然保护区为我国南方少见的面积较大,保存较完整的亚热带天然阔叶林原始次森林,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代表性,极具保护、开发价值,并且一直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该保护区一直没有系统的野生动物本底资料。因此,本次调查旨在掌握保护区内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类,为保护区提供一份详细的基础资料,促进保护区更有效地进行管理。

1 调查方法及时间

调查组在广泛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地形图的基础上,对评价范围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资源现状进行大致了解,进而认真分析地形图、林相图,在兼顾不同海拔、植被类型、生境类型、动物生活习性的情况下,确定野生动物资源调查路线[6]。

两栖动物因个体小,活动隐蔽,分布不均匀,相对集中在适宜小生境中。调查组于2016年8月24—27日,在野外调查时常采用不定样宽样带法,辅以蛙声辨认,在天气晴朗的夜晚,沿溪流自下而上调查。爬行动物调查主要采用常规路线调查,同时辅以样带法、访问法和专项调查法等,调查过程中使用三星平板电脑

(SM-T705C)中的Oruxmaps软件进行定位,记录发现点的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生境特征及样带长度,并用专业数码相机CANON SX60 HS对物种及生境进行拍照,供物种鉴定和内业整理时参考,调查航迹如图1所示。

2 调查结果与分析

总结万民乡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和访问调查结果,参考原有记录和查阅有关文献得知:永顺县现已记录两栖类17种,隶属2目7科;爬行纲36种,隶属3目8科[7-13]。其动物地理区划属东洋界、华中区、西部山地高原亚区。其中,东洋界种类55种,广布种11种。共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即虎纹蛙(Rana ruglosa)和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另有51种野生动物属“国家保护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

2.1 两栖纲

2.1.1 物种多样性

永顺县现已记录两栖动物17种,隶属2目7科(表1),占湖南省68种两栖类的25%,有尾目1科1种,无尾目6科16种。其中,无尾目的蟾蜍科1种、角蟾科1种、雨蛙科1种、蛙科9种、树蛙科2种和姬蛙科2种。

2.1.2 区系分析

在已记录的17种两栖类中,除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中华蟾蜍指名亚种(Bufo g. gargarizans)和黑斑侧褶蛙(Pelophylax nigromaculatus)为广布种外,其余14种皆为东洋界种类,东洋界种类占绝对优势(达82.35%)。东洋界种类中,属华中区分布的有棘腹蛙(Paa boulengeri)、无斑雨蛙(Hyla immaculata)、疣粒角蟾(Megophrys luberogrannulus)共3种,占东洋界种类的21.43%。广泛分布于华中区和华南区的有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崇安湍蛙(Amolops chunganensis)、竹叶蛙(Odorrana versabibis)、大树蛙(Rhacophorus dennysii)、虎纹蛙(Rana rugulosus)、花臭蛙(Odorrana schmackeri)、泽陆蛙(Fejervarya multistriata)、镇海林蛙(Rana zhenhaiensis)、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小弧斑姬蛙(Microhyla heymonsi)、飾纹姬蛙(Microhyla ornate)共11种,占78.57%,无华南区物种。动物区系以东洋界华中区与华南区共有成分为主,亦包括华中区成分。这与永顺县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相一致。

2.1.3 生态类型

依据两栖类成体的主要栖息地,综合考虑产卵、蝌蚪及其幼体生活的水域状态,将两栖类归为5个生态类型。1)静水型Q。整个个体发育均要或完全在静水水域的种类。2)陆栖—静水型TQ。非繁殖期成体多营陆生而胚胎发育及变态在静水水域中的种类。3)流水型R。整个个体发育均要或完全在流水水域中的种类。4)陆栖—流水型TR。非繁殖期成体多营陆生而胚胎发育及变态在流水水域的种类。5)树栖型A。成体以树栖为主,胚胎发育及变态在静水水域的种类。永顺县两栖类各物种所属生态类型见表1。上述5种生态类型依次有2、6、6、0和3种,以陆栖—净水型和流水型最多,树栖型和静水型种类次之,陆栖—流水型种类最少。

2.1.4 数量优势种和分布海拔

根据不同物种生态习性、数量多寡、分布范围确定下列两栖类为数量优势种:中华大蟾蜍、黑斑侧褶蛙、泽陆蛙、棘腹蛙、花臭蛙和饰纹姬蛙等。低山区分布的主要为在农田和居民点附近栖息的蛙类,优势种和常见种为黑斑蛙、中华蟾蜍、泽陆蛙、斑腿泛树蛙、虎纹蛙、饰纹姬蛙和弹琴蛙等。中低山分布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臭蛙、棘腹蛙、华南湍蛙、饰纹姬蛙、大泛树蛙和小角蟾等。中山区的优势种和常见种为中华大蟾蜍、华南湍蛙、棘腹蛙等。

2.2 爬行纲

2.2.1 物种多样性

永顺县现已记录爬行类36种,隶属3目8科(表2),占湖南省已知95种爬行类的37.89%。其中,龟鳖目淡水龟科和鳖科各一种;蜥蜴目3科5种,即壁虎科、石龙子科和蜥蜴科,分别有1种、3种和1种;蛇目有3科29种,其中游蛇科22种,眼镜蛇科2种和蝰科5种,以游蛇科种类占优势。蛇目种类占全省70种蛇类的41.43%。其中蛇类资源丰富,并以游蛇科蛇类占明显优势,无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分布。

2.2.2 区系分析

在36种爬行动物中,东洋界种类达27种,占县域内爬行类总物种数的75%。东洋界和古北界两界广布种有乌龟(Chinemys reevesii)、鳖(Pelodiscus sinensis)、北草蜥(Takydromus septentrionalis)、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黑眉锦蛇(Elaphe tarniura)、平鳞钝头蛇(Pareas boulengeri)、大眼斜鳞蛇(Pseudoxenodon macropsi)、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Rhabdophis tigrinus)和短尾蝮(Gloydius brevicaudus)共9种,占25%。无古北界种类。

在27种东洋界种类中,分布于华中区的只有多疣壁虎(Gekko japonicus)、丽纹腹链蛇(Amphiesma optatum)和尖吻蝮(Deinagkistrodon acutus);其余24种为华中区和华南区两区共有种,即中国石龙子(Eumeces chinensis)、蓝尾石龙子(Eumeces tlegans)、铜蜓蜥(Sphenomorphus indicus)、绣链腹链蛇(Amphiesma craspedogaster)、黄链蛇(Dinodon flavozonatum)、钝尾两头蛇(Calamaria setentrionalis)、王锦蛇(Elaphe carinata)、灰腹绿锦蛇(Elaphe frenata)、玉斑锦蛇(Elaphe mandarina)、中國水蛇(Enhydris chinensis)、黑背白环蛇(Lycodon ruhstrati)、灰鼠蛇(Ptyas korros)、滑鼠蛇(Ptyas mucosus)、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草腹链蛇(Amphiesima stolata)、紫灰锦蛇(Elaphe porphyracea nigrofasciata)、翠青蛇(Cyclophiops major)、台湾小头蛇(Oligodon formosanus)、山溪后棱蛇(Opisthotropis latouchii)、饰纹小头蛇(Oligodon ornatus)、银环蛇(Bungarus m. multicinctus)、舟山眼镜蛇(Naja atra)、原矛头蛇(Protobothrops mucrosquamatus)和山烙铁头(Trimeresurus monticola orientalis)等。

由此可见,永顺县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南区共有成份为主,亦有华中区物种,广布种比例也很高,爬行动物物种种类丰富。

2.2.3 数量优势种

在36种爬行类中,根据不同类别特点、数量多寡、分布确定下列爬行类为数量优势种,即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赤链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乌梢蛇、山溪后棱蛇、尖吻蝮、原矛头蝮和竹叶青。

2.2.4 生态分布

永顺县属于中亚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四季分明,热量较足,雨量充沛,水热同步,温暖湿润;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垂直差异悬殊,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小气候效应显著。永顺县境域地势险峻,山峦起伏,溪河纵横,地貌由山地、山原、丘陵、岗地及向斜谷地等多种类型,最高海拔1437.9 m,最低海拔162.6 m,高低相差1275.3 m。永顺县的暖湿气候特征与复杂的地形情况,为爬行动物创造了舒适的生存环境。

2.2.4.1山麓沟谷带(海拔500 m以下)

本带主要为山麓溪谷沿线,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相对湿热,鼠类、蛙类等饵料动物数量众多,因此本地带是爬行动物较为丰富的地带,分布有乌龟、鳖、中国石龙子、多疣壁虎、钝尾两头蛇、赤链蛇、华游蛇、赤链华游蛇、翠青蛇、黑眉锦蛇、玉斑锦蛇、紫灰锦蛇、平鳞钝头蛇、舟山眼镜蛇、银环蛇、灰鼠蛇、虎斑颈槽蛇、竹叶青和黄链蛇等物种。

2.2.4.2山坡地带(海拔500~1 000 m)

本地带在保护区内坡度平缓,阳光充足,林内灌木、草本等明显增多,间或分布着农田、居民区,鼠类、蛙类等饵料动物数量也较多,分布着多疣壁虎、中国石龙子、蓝尾石龙子、铜蜓蜥、北草蜥、赤链蛇、王锦蛇、黑眉锦蛇、翠青蛇、草腹链蛇、玉斑锦蛇、钝尾两头蛇、饰纹小头蛇、大眼斜鳞蛇、山溪后棱蛇、虎斑颈槽蛇、乌梢蛇、银环蛇、尖吻蝮、竹叶青和山烙铁头等。

2.2.4.3山顶地带(海拔1 000 m以上)

本地带处于山体顶部,植被为灌丛、针叶林,饵料动物少,本地带只有北草蜥、铜蜓蜥、蓝尾石龙子、王锦蛇、锈链腹链蛇、乌梢蛇和山烙铁头等少数物种的分布。

2.3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

永顺县现有2种国家二级保护两栖爬行动物,分别是大鲵和虎纹蛙。

2.3.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大鲵俗称娃娃鱼,大型的有尾,两栖动物,成体体长200~300 mm,头部极扁而宽,躯干粗壮而扁,尾侧扁,头长宽约相等,幼时略长,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宽。鼻孔近于吻端,眼很小、无眼睑;口裂大,一直开到眼后角的后方,上下颌缘有细齿,犁骨上也有细齿,左右犁骨齿列几相接,犁骨齿列呈现弧形,位于颌齿后,并与之平行。躯干粗扁,体侧各有一条长厚的皮肤褶(体长160 mm以下时不显)。四肢短,其后缘均有宽厚的皮肤褶,与外侧指、趾之缘膜相连,指四、趾五,指趾外侧有缘膜,显得宽扁,肛孔为短的裂缝状。皮肤一般较光滑,头的背腹面均有疣粒,由两个紧密成对的小疣粒组成。生活时体为棕褐色,背面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面色淡。

大鲵主要营水栖生活,多栖息于水流较缓的河流、清澈的高山溪流之岩洞或深潭中,白天隐匿于石隙和岩洞中,夜间外出觅食,以鱼、虾、蟹、蛙及其他水生动物为食。

2.3.2 虎纹蛙(Rana ruglosa)

野外鉴别特征:体形大,皮肤粗糙,背部有长短不一、排列不规则的肤棱,一般断续成纵行排列,趾间全蹼。虎纹蛙俗称泥蛙、田鸡,一般栖息于丘陵地带山脚下的旷野地带或水田、鱼塘、水坑内,主要生活在稻田区,晚上活动,白天藏匿于泥穴或杂草、石隙中,为著名的食用蛙,能够捕食农田害虫,具有显著的生态价值。虎纹蛙分布于500 m以下的梯田、农田、水塘,数量少。

参考文献:

[1] 李成,谢锋,车静,等.中国关键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J].生物多样性,2017,25(3):246-254.

[2] 吴炳贤,杨道德,刘应志,等.湖南黄桑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及区系分析[J].四川动物,2016,35(4):601-607.

[3] 刘松,段洁琼.湖南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动物及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2017,44(4):52-58,63

[4] 杨道德,熊建利,冯斌,等.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四川动物,2009,28(1):127-132.

[5] 米小其,熊嘉武,舒勇,等.湖南雪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J].湖南林业科技,2012,39(4):50-53.

[6] 白冰,周偉,李伟,等.云南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赧亢片区鱼和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调查报告[J].四川动物,2007,26(2):370-373.

[7] 沈猷慧.湖南省动物志(两栖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8] 费梁,叶昌媛,黄永昭,等.中国两栖动物图鉴[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9] 费梁,叶昌媛,江建平,等.中国两栖动物检索及图解[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10]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上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1]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中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2] 费梁,胡淑琴,叶昌媛,等.中国动物志(两栖纲 下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13] 张荣祖.中国动物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中正)

猜你喜欢
爬行动物
多数鱼类用声音“交流”
五分之一爬行动物面临灭绝威胁
我不是恐龙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爬行动物的食物
我们可不是恐龙哟——古爬行动物
爬行动物馆
为什么壁虎能“飞檐走壁”
早期哺乳动物昼伏夜出
广西天堂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鳄鱼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