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五保老人主观供养意愿的因素研究

2018-05-14 17:05应荣华姜蕾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1期
关键词:孤独感幸福感

应荣华 姜蕾

[摘要]目的:探讨哪些因素影响我国农村五保老人对供养方式的选择意愿。方法:除搜集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信息外,运用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UCLA孤独量表、社会支持量表对江苏省内310名五保老人进行问卷调查与访谈。结果:经过逐步回归分析,五保老人的性别、收入来源、身体状况、当地有无敬老院这些基本信息对他们供养方式意愿的影响显著(P <0.05);老人对生病没钱医治的担忧、对生活来源的担忧以及是否了解养老机构这几个因素的影响也显著(P <0.01)。在心理因素中,幸福感以及客观支持维度对五保老人供养意愿的影响显著(P <0.01),孤独感的影响同样显著(P <0.05)。结论:五保供养应尽量做到物质供养和精神供养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五保老人;幸福感;孤独感;供养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我国在1994年和2006年陆续出台《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使农村五保供养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目前五保老人有两种供养方式:其一称为集中供养,是指由国家财政负担,统一在有条件的市区、县乡以及民族乡、镇安排资金兴办福利院集中供养五保对象;其二称为分散供养,是指不改变五保对象的居住地和居住环境,由政府筹措资金或生活物资,以保障他们基本生活的供养方式。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过度重视五保老人集中供养率的现象在農村仍普遍存在。五保老人对供养方式的选择属于自愿行为,随着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健康及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无论是集中供养还是分散供养,都应该基于对老人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双重满足来完善五保供养制度。目前国内还鲜有研究关注哪些因素会影响五保老人的主观供养意愿的。

之前已有学者提出,居住安排对于老年人照护资源的来源、需求的满足及生活满意度有很大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供养环境显著影响到五保老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苗艳梅(2010)通过对11人的访谈得出,五保老人的身体状况、生活自理能力、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他们在供养方式上的倾向性。应荣华,罗舒(2016)通过抽样访谈法对苏北某地农村的50名五保老人进行了访谈调研,普遍表现出对集中供养的意愿犹豫不决,这其中有对集体生活的担忧焦虑,也有对福利院的不当认知,同时还有复杂的心理需求。本文在总结前述研究的基础上,在江苏省内选取更大样本,综合五保老人的自身特点及心理特征,探查他们在供养意愿上的影响因素。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方式

本研究针对江苏省内南京、徐州、苏州、常州、淮安、南通等地310名五保老人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访谈。考虑到受调查老人的文化水平和语言问题,调查员需要用当地方言与其沟通,同时通过与老人谈心来了解他们内心真实的观念与想法。

2.2    研究工具

UCLA孤独感量表最初由 Russell等人于1978 年编制,现用第三版编制于1996年。该量表偏重于个体的主观孤独感,由 20个条目组成,它含有11 个“孤独”正序条目与9 个“非孤独”反序条目。每个条目用4级频度评分(常常、有时、很少、从未),分别计4~1分。得分越高者说明其孤独体验越强烈。一般划分如下:44分以上为高度孤独,介于39~44分之间为一般偏上孤独,介于33~39之间为中等孤独水平,介于28~33分之间为一般偏下孤独 ;28分以下为低度孤独。

社会支持测定采用肖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条目,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三个维度。客观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的存在和参与如家庭、婚姻、朋友、同事等,即可见的实际的支持。主观支持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中受尊重、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与个体的主观感受密切相关。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是比较常用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自评量表,由Kozma和Stones编写。该量表包涵24个条目,反映正性情感(PA)和负性情感(NA)的各5条,反映正性体验(PE)和负性体验(NE)的各7条,计分范围0~48。刘仁刚,龚耀先(1999)对该量表在我国人群中进行试用,信度检验和效度研究均在可接受范围。汪文新,毛宗福等(2005)对该量表在我国农村五保老人中应用的信效度进行了分析,重测信度、同质性信度、分半信度良好,内容效度、总量表的结构效度皆良好。

2.3    数据处理

使用SPSS19.0对受调查五保老人的基本信息与幸福感问卷、社会支持、孤独感问卷评分进行一般统计分析,再对供养方式意愿的影响因素做逐步回归分析。

3    调查结果

3.1    受调查五保老人的基本信息

除前文所述的三个研究工具外,问卷访谈中对受调查五保老人的背景资料做了较详细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月收入、自理能力、身体状况、对养老机构的了解程度等等。

从表1可知,本次调查的有效数据中无男女比例极端情况,年龄分布均匀,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超过一半受调查老人月收入低于400元;大部分受调查老人生活可以完全自理。所在地有敬老院的比例超过50%,对敬老院了解和不了解的人数各占一半。

3.2    受调查五保老人孤独感、社会支持、幸福感的统计分析结果

从表3可以看出,受调查五保老人中近90%表现出中度

以上孤独感,说明这种老年人普遍存在的消极情感,在五保老人身上表现更为充分。从表4可以看出,五保老人社会支持总分、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与中国常模之间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在与农村留守老人的比较中,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得分也显著低(P<0.001)。从表5可以看出,五保老人与农村留守老人在正、负性情感和正、负性体验上的差异均具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且前者的正性情感和正性体验得分均低于后者,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得分均高于后者,可见五保老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与同在农村地区的同龄人相比也是极低的。

3.3    五保老人主观供养意愿的回归分析

3.3.1    基本信息的影响分析。将表1、表2中列出的调查信息纳入回归分析,因变量为二分类变量(分散供养,集中供养),此方程属于逻辑回归。诸如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等都属于多分类变量,故在逻辑回归中设为哑变量。呈现的回归模型经过六次迭代过程后,性别、收入来源、患病种类、是否了解敬老院、有无敬老院、担心生病没钱、担心生活来源这几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模型,即对供养方式意愿有显著影响(见表6)。

3.3.2    心理变量的影响分析。将三份标准量表所涉及的孤独感、社会支持、幸福感分数放入回归分析中,呈现的回归模型经过五次迭代过程后,孤独感、客观支持、幸福感这几个变量被选入回归模型,即对供养方式意愿有显著影响(见表7)。

由此可推导出逻辑回归模型如下:

若预测值P(即概率)大于0.5,则样本归于集中供养意愿组;反之若预测值P(即概率)小于0.5,则样本归于分散供养意愿组。具体而言,五保老人孤独感分数越高、幸福感总分越高、客观支持分越高,更倾向于分散供养。

4    结果与讨论

4.1    身体状况、对信息的掌握影响供养方式意愿

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村经济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地区上的不均衡,但总体而言我国农村五保老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之前有了较大改善,如何进一步提升晚年生活质量成为近年来有关五保老人供养的热议话题。从本次调查结果可见,老人的身体状况显著影响他们对供养方式的选择倾向性,相对于身体康健的老人,患病老人更愿意考虑集中入住敬老院,这与他们担忧生病无人照料的效应一致,应该是考虑敬老院的医疗资源更丰富一些。调查发现,回答对敬老院有所了解的的老人们大多是通过其他村民口口相传,难免对养老机构的印象有失偏颇,他们得知的福利院基础设施不完善、护理人员缺乏、生活单调,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地政府对社会福利机构的宣传力度太小,导致五保老人了解信息途径有限甚至以讹传讹,成为他们选择集体供养的阻碍。本次调查结果还显示,五保老人中的女性相比男性更倾向于分散供养。之前已有学者提出,来自家人的生活照料及心理慰藉对于农村女性来说尤其重要,尽管对于大多农村女性老人来说,经济来源的需求尤为突出,但从本次调查社会支持的数据结果可知,女性对支持的利用度显著高于男性(P<0.05),即她们更愿意接收别人的帮助。

4.2    心理因素愈发影响供养方式意愿

从本次调查结果可知,农村五保老人由于其“孤、老、病、贫、弱”的特殊境遇,表现出较强孤独感的人占大多数,而孤独感是引发诸多心理健康问题的源头,其状况令人堪忧。孤独感量表得分是预测五保老人供养方式意愿的重要因素,得分越高越倾向于分散供养,可见这个老年群体的孤独不是单指住所上的孤立,而更是一种被他人和群体排斥在外时所产生的不良感受。其次,五保老人在社会支持总分及各维度分上均远远低于中国常模,即使与具有部分相似境遇的农村留守老人(子女外出务工)比较,五保老人的社会支持总分和主观支持得分仍然显著低。主观支持反映的是个体在社会中被支持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属于典型的心理要素,不论是数据结果还是在调查中与老人们的交谈,都可以感觉到五保老人的心理满意度较低,普遍感到不受重视、不被关注。从负性情感和负性体验的数据可见,五保老人的“负能量”也远远多于农村留守老人,且负性情感的多寡会更容易影响到他们的集中供养意愿。本研究调查中主观幸福感分数较高的五保老人表现出选择分散供养的意愿更强,他们会反复诉说与亲人同住的好,即使是没有子女的老人也情愿住在姐妹兄弟、外甥(女)侄子(女)等亲戚家中,来自家庭的抚慰和亲情温暖已超越医疗环境的支持且是无可替代的。

4.3    完善五保老人供养需要营造物质、精神双优环境

五保老人供养制度是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供养形式为受益人在分散供养与集中供养之间自由选择。从我国老年人的基本养老需求来看,经济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慰藉是最重要的三个方面。鉴于之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及一些社会团体将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五保老人的物质需求上,忽视或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需求。近年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入城市造成了农村的空巢现象,五保老人原有的一些非正式支持网络日趋弱化,他们受社会排斥与隔绝状况不减反增,了解他们在物质生活日益满足的条件下对精神生活的真实想法,是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基础性工作。集中供养能较大程度集约利用五保供养资金与服务资源,且便于政府集中管理;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不需要离开原先的居住场所,符合老年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且回避了重新适应养老院新环境的问题。从本次访谈调查中可以看出,于五保老人而言,任何一种供养方式都无所谓好坏,只是基于他们无儿无女、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等现实情况,他们在有可能选择自己晚年生活时一定是以身心需求都得以满足为前提,所以政府在实施五保供养时的基本原则也应该尽量做到物质供养和精神供养两手都要硬,避免之前的盲目追求集中供养率。另外,学界对五保老人的关注也在逐渐从社会学、管理学视角向与心理学视角融合的方向发展,近年来着眼老人精神需求的研究越来越多。总之,集中供养和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有共性需求也有个性差异,让他们共享社会资源、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与主观幸福感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毛绍烈.五保供养方式改革及意义[J].中国民政,2003(11):12-13.

[2] 张立龙.居住安排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影响[J].老龄科学研究,2015,3(2):57-64.

[3] 汪文新,毛宗福,杨玉茹,等.不同供养环境对农村五保老人心理健康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06,22(4):395-396.

[4] 苗艳梅.从家庭到院舍—农村五保老人供养方式选择自主性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2):93-98.

[5] 应荣华,罗舒.苏北农村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意愿的心理分析及对策[J].社会福利,2016(11):36-39.

[6] 刘仁刚,龚耀先.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的试用[J].中國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9(2):107-108.

[7] 汪文新,毛宗福,杨玉茹,等.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在农村五保老人幸福度调查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11):1330-1332.

[8] 胡捍卫,江全海.社会支持对农村留守老人主观幸福感影响的调查分析[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6(1):89-91.

[9] 郝彩虹.性别视角下的高龄老人社会支持与生活满意度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9.

[11] 何芸,卫小将.着力强化农村五保老人社会支持网络[J].理论探索,2012(4):86-90.

[12] 许婧.养老模式、社会支持对老年人主观幸福的影响研究:基于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检验[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 2012.

猜你喜欢
孤独感幸福感
PRIZONE 随行冰箱
过度保护会剥夺幸福感
画与话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你们这样搓狗,狗不要面子吗!放着我来!
再谈影响国民幸福感的因素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