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8-05-14 17:05何立华祝启雄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1期
关键词:生态农业问题研究经济发展

何立华 祝启雄

[摘要]当前,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创新的重要方向,也将促进农业向绿色生态化农业转型,但是在生態农业发展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从洪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出发,通过对其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解决好洪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问题应该从五个方面着力,即实施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大力引进农业人才并促进人才谏言献策;在生态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实施优势互补;倡导生态农业经济理念与绿色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并不断进行拓展;龙头企业实施生态优化措施,创建“洪湖生态”综合品牌以促进地区生态农产品品牌的拓展,以这些对策方法来促进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现状;生态农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农业部在“农发(2017)1号”实施意见中提出了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结构调整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拓宽新渠道,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等措施,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中提出的农业发展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则表明生态农业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虽然不同地区之间有明显差异,在表现生态农业的方式上有所差别,但是发展生态农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长远发展的趋势,这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发展好生态农业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都将是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

闫增强和刘小芳(2004)已提出过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张予、林惠凤和李文华(2015)从理论和政策的完善、产业化发展、多功能的挖掘、能力建设等方面对生态农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王雅鹏(2008)认为将追求经济增长转变为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将资源开发与资源永续利用结合起来,这将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观。李秉龙和薛兴利(2009)则认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性为基本特征,并且我国的生态农业重在农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这些观点都表明了发展农业所需要重视的方面,突出了生态农业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结合将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洪湖地区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能促进洪湖地区的发展。

1 发展现状和主要问题

1.1 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进度缓慢

洪湖市政府在2016年提出了建设“红色洪湖、绿色洪湖、金色洪湖”的新战略和新定位,并针对洪湖农业发展目标于2017年提出了“四个农业”建设措施,即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等四个方面,这其中的“绿色农业”与“绿色洪湖”之间有共同点,表明洪湖地区已着手实施绿色农业发展。地区为了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实施了“减肥”、“减药”、“治污”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行动,其中“减肥”、“减药”行动提出了要停留在零增长状态,没有完全将化肥量、农药量降下来。这表明洪湖地区的生态农业发展进度缓慢,对绿色农业的深化与展开不够。

1.2 地区生态农业发展谏言缺乏

洪湖地区近年来有了引进各类人才的举措,却很少见到农业类专业人才。由于洪湖地区是湖北省内的农业发展大区域,对农、林、牧、渔类人才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理应需要大量的农业专业人才和农业发展高层次人才服务于地区农业发展建设。在国家持续多年推进人才服务于地方农业发展建设的背景下,洪湖地区对农业人才引进却极少作出明显的反应,2010年至2017年以来,仅在2017年才有极少量农业人才的引进,每年的国家公务员招考与大学生村官人才招录到的农业专业人才也极其有限,这充分表明洪湖地区对农业专业人才引进不够重视,更谈不上对大量农业人才需求的增加及后期吸纳有效农业发展谏言比重的扩大。从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度与区域内农业专业人才的数量有着直接的关系,地区内农业专业人才数量少了,那么了解地区实际情况且能为地区农业发展谏言的人才数量自然也就少了,农业发展走向出现偏差的概率也将上升。

1.3 地区经济发展投入偏向于高收益经济项目

近年来,洪湖市实施了“工业兴市”战略,坚持以大项目、大投入来支撑地区经济增长,不仅开展了多项重点项目推进活动,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建设项目逐年增加,项目涉及到多个科技型行业,多以工业项目为主,工业园建设力度也逐年增加。2005年至2016年的洪湖地区一二三产业统计数据表明,2006年至2014年洪湖地区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逐年增加,2015年至2016年所占比重略有下降。2006年至2016的工业产值比重数据表明洪湖地区重视工业化发展路线。洪湖市旅游接待人次与旅游综合收入由2011年的130万人次和7.8亿元逐年攀升至2016年的460万人次和26.9亿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洪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增长极。洪湖市政府2017年提出了要将洪湖旅游品牌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结合起来。洪湖地区在实施合村并组后全市村级数量为233个(不含新堤办事处和洪湖经济开发区),减少178个行政村,减幅为43.31%。地区政府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决定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市场农业,并大幅度实施土地流转措施以预定在2018年底全市土地流转率要达到70%。这些综合起来表明忽略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重心偏向了高收益经济项目。

1.4 地区生态农业环境氛围缺乏创建

洪湖地区近三年来为了打造成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加大了市镇村各级规划力度,新城区建设与旧城改造都已逐步展开,同时也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力度,但是却没有“生态洪湖、“洪湖生态”这些方面的投入。洪湖是湖北省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生态保护理念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同步进行。具有特色地理位置与丰富水资源的洪湖地区在缺乏生态农业发展措施这样的前提下,对如何使与“生态洪湖”关联性最大的生态农业发展走上快车道将会是毫无头绪,也会造成多项政策的无的放矢。目前看来,洪湖地区对生态农业发展方面的投入和支撑较少,后期要做好生态保护工作,其任务十分的艰巨,加上部分水域“退渔还湖”后的水质治理、改善、修复等工作任务也十分的艰巨。以水而文明的洪湖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与发展决策中理应找准关键点,从而解决好城市的生态化、工业的生态化、环境的生态化、农业的生态化这些方面,但是目前最缺乏的是地区生态农业发展环境氛围的创建。

1.5 地区龙头企业较少实施对生态改善的有利措施

洪湖地区农业产业中的众多龙头企业引领着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为地区劳动人口提供了不少的就业岗位,为地区政府创造了的税收,对地区经济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企业内外环境的交错使得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企业金融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市场经营风险、产品挤占风险、企业租赁风险等都会导致企业不得不全力应对这些风险,并重点抓经济效益和收益。因此,企业忽略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农业企业极少注意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工业企业极少重视对生态环境的治理,旅游企业忽略了旅游项目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这些长期以“重效益”式的企业发展模式导致了缺少有效改善生态的措施。

2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生态农业战略规划缺乏,生态农业经济观念没有更新

由于洪湖地处长江经济带重要位置,也是武汉城市经济圈中的重要经济战略观察城市,洪湖湖泊是湖北省中淡水湖泊之最,也是革命圣地,因此地区政府把发展洪湖经济放在了重要战略位置,战略定位突显了这些特征。“红色洪湖”突显了革命之城的内涵,“绿色洪湖”突显了近年来创建森林城市的目标,但是与生态之城还存在很长的距离,绿色发展只是生态化发展的其中之一。“金色洪湖”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洪湖发展战略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其二,现在正在创建的洪湖新型工业城市将洪湖经济战略放在了制高点,这两者合在一起突显了“金色洪湖”的战略规划意图,而忽略了生态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洪湖地区2017年农业发展目标首次将规模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科技农业等这“四个农业”建设放在了洪湖农业发展的重点,仅有绿色农业与生态农业发展紧密关联,但是绿色农业却仍然停留在“减肥”、“减药”、“治污”和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最基本的状态,没有深化和进一步拓展绿色农业的深度内涵,更没有深化到生态农业发展和生态农业战略规划层面。由于农业经济与生态农业经济这两个概念有着重要的异同点,生态农业经济是现在和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内生动力性和源动力性,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远高于一般概念上的农业经济。

导致洪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侧重于“三个洪湖”的重要原因就是生态农业战略规划缺乏,生态农业经济观念没有更新,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生态农业发展对造福于民生和社会的作用。

2.2 农业专业人才数量不足,生态农业发展谏言机制缺乏

洪湖地区本应该吸纳大量农业专业人才和农业发展高层次人才,但是地区实际的人才引进却还是局限在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编制人员招录、大学生村官招录这三个主要途径,招录方式本身有其局限性且涉及到的农业专业人才少之甚少。另外,由于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各类高校毕业生回乡支持农业发展的数量较低,加上地区每年流失到外区域的人才数量增加导致地区实际拥有的农业专业人才数量不足。

从发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城市急剧扩大且快速发展,往往会影响到周边小城市的发展,人才往往会流向大城市。从湖北省内来看,随着省会城市武汉的快速发展,洪湖地区及其他地区的人才流向武汉地区导致了原人才所在地区人才数量的减少。还有,洪湖地区农业发展向现代化农业、规模化农业转变也会导致地区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降低。地区农业从业人员成长为农业专业人才往往也需要经历几年时间的锻炼,这也是一个原因。

地区农业专业人才数量的不足,地区经济要寻求快速发展,地区政府又要制定发展规划,并通过各类会议讨论来寻求智力支持,或者寻求农业高校给予学术角度的建议,但是有时却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最了解地区发展实际情况的往往是站在一线的农业专业人员,生态农业发展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如何发展生态农业,如何高效发展,这些都需要有更多的来自农业专业人才的谏言,但是目前的农业政策谏言机制缺乏,从而导致了最终的实际政策会偏离最优化的政策。

2.3 生态资源长远评估不够,潜在影响短期内无法评估

洪湖地区实施“工业兴市”战略,加大了工业项目建设投入,这已经表明洪湖地区对工业的侧重,2006年至2016的工业产值比重数据也說明了这一点。洪湖旅游业接待人次与旅游综合收入逐年递增,洪湖旅游业成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增长极等说明了洪湖旅游业在三产业中所占的重要经济作用。洪湖市政府所提出的要将洪湖旅游品牌与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相结合则充分表明洪湖地区经济发展的走向。地区所实施的行政村大幅度合并,以及地区政府预定在2018年底前将地区农业用地大幅度流转等说明洪湖地区农业发展走向,已向着地区政府所提出的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市场农业,即农业发展偏离了生态农业发展。

洪湖地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定位失衡,地区政府提出的用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市场农业表明洪湖地区在农业发展理念上缺乏创新和突破,同时也没有把握住当前农业情况和未来农业趋势。未来农业一定是生态农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农业资源永续利用,生态环境高度优化,农业产品安全健康,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等。然而以工业化理念来发展农业与农业长远可持续发展这两者之间是存在一定矛盾的,地区农业实行工业化绝对不是出路,工业化发展农业不可能替代可持续发展农业,更不可能替代生态化发展农业。

地区政府提出的将洪湖旅游品牌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是一种思路,在地区旅游项目地比邻的适量区域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实施,但是这种模式不可能推广,因为其可行性需要评估。考虑到洪湖地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任何一种农业发展模式都应该从生态农业发展角度出发,对生态资源的利用进行长远且科学的评估,规避对生态资源的潜在影响。

由于生态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任何涉及到生态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应该科学和严谨,从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出发,不能盲目追求经济收益而造成对资源的破坏及无法挽回的损失。由于对生态资源开发项目的评估不充分就必然隐含着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这些潜在影响在短期内无法评估,需要很长的时间才可以评估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因此,任何对生态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评估若是不能做到百分之百程度上保护好生态资源,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破坏,那么这个项目就应该毫不犹豫的终止。保护生态资源,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任何与农业资源开发利用相关联的行动都应该是保护在先,然后才是农业经济与资源环境融合发展,以及生态化发展。

2.4 生态农业发展措施不足,绿色农业发展缺乏拓展

洪湖地区建立了山水园林特色城市建设目标,加大了市镇村各级规划力度,并对旧城区实施了改造,新城区建设逐步展开,同时加大了美丽乡村建设力度。这些工程都表明洪湖地区整体建设规划的投入在于对洪湖旅游城市的升级改造上,以求通过打造山水园林特色城市来提升洪湖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重心仍旧在旅游城市创建上,这些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城市的生态化,以城市的生态化带动环境的生态化。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城市发展模式符合城市发展设计理念。但是,在全力创建城市旅游品牌过程中若失去重心,生态农业保护与生态农村的发展措施没有,或者洪湖农村的发展借鉴了洪湖城市的设计理念,必然的结果就是乡村在美丽创建活动中都换了新貌且更加现代了,那么传统乡村文化与生态文化都会受到影响,浓厚的乡村文化底蕴将会被现代符号元素所覆盖。洪湖城市建设需要发展,洪湖农村也需要发展,如何将洪湖农村发展好的同时保护好传统乡村文化尤为重要,因为传统乡村文化的保护也是农业与农村生态化发展的其中一个部分。

从上述分析来看,洪湖地区生态农业发展措施不足,主要是因为洪湖城市的创建工作中忽略了对生态农业发展的关注,缺乏有力且能够支撑洪湖地区城市与农村、农业整体规划上升到一个新台阶的重要举措。仅仅依靠绿色农业的推动工作远远不能达到有效解决地区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必须将绿色农业发展进行深化和拓展,并上升到生态农业发展层面上,充分研究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由于洪湖是湖北省生态保护重点区域,那么洪湖生态保护与生态发展都将是地区发展中需要重点考虑的对象,不能片面地考虑城市发展,而应该将“生态洪湖”、“洪湖生态”作为洪湖城市发展的核心,一二三产业都围绕这个核心而展开,这样也将能从长远角度上找到解决好洪湖工业经济发展与洪湖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办法,从而推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洪湖政府制定的政策也能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洪湖旅游城市的升级创建也应该更多地与生态农业发展融合起来,找到解决不协调因素及问题的办法。

洪湖因水而文明,城市近水而灵动。洪湖部分水域“退渔还湖”行动本就是解开束缚水资源与水环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洪湖城市与水环境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距离生态洪湖的创建依旧存在差距。

2.5 龙头企业关注生态不够,农产品品牌与生态农业结合不足

洪湖地区农业经济、水产经济都依靠地区生态的良性发展,水产品中多个品牌享誉湖北省与华中地区。地区政府搭建了一些平台以推动水产企业的品牌化建设,也增加了对部分农产品企业的扶持力度。同时,洪湖地区经济发展依靠各产业龙头企业,龙头企业规模化经营不仅产生了直接的经济效益,也解决了地区内一定数量人口的就业问题,因此地区政府更多支持龙头企业的生产与发展活动。但是,企业规模化发展所产生的用地、建设规划、环境再造等都会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已有的生态系统,对生态农业有着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这些源于龙头企业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不够。在企业经营行为与生态保护这两者之间的考量上,企业偏重于经营,偏重于控制各类风险,降低经营成本,而忽略了规模化发展对生态的潜在影响。

农业企业需要发展,且风险重重;生态资源需要保护,且不能忽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且如履薄冰。这三项交织起来后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加上经济行情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市场波动,次等品充斥市场,优等品销售艰难,这些必然导致农业企业资金周转的困难,来自各方面风险的冲击,企业很难兼顾自身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优化与农业发展,就算地方政府给予再多的支持与扶持,农业企业在市场化的大环境中也必然会选择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重点抓经济效益和收益,随之就会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生态资源与农业的发展,在长期看来,“重效益”式的企业发展模式也就成为必然现象和普遍现象。

地区农、林、牧、渔等产业上的龙头企业通过努力创建了不少的农产品品牌,这些农产品品牌也都具有各自主打特色,但是与生态农业结合不足,这其中的原因也是由于龙头企业关注生态不够而形成的。

3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3.1 区域战略规划与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紧密结合,突出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洪湖地区应重视生态化发展,制定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更新生态农业经济观念并突出生态农业的重要性,协调生态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之间的矛盾点,立足洪湖地区长远发展,突出地区生态特色,将生态化建设与生态经济发展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现有的工业化建设与工业园建设都应该强调生态化建设,并将生态化建设指标细化以衡量各项建设的效率,将工业化建设对洪湖地区生态的影响降至最低。制定更多对生态农业发展有利的措施,以保障生态农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有序进行。对绿色农业措施进行进一步深化,充分拓展生态农业经济发展战略。

3.2 大力引进农业专业人才作为智力支持,多层面共商生态农业经济问题

通过农业专业人才的大量引进,改善农业专业人才不足的局面。以更多有效政策措施吸纳人才,并能长期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优势,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的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研讨会、各类奖励措施等鼓励人才谏言献策,为地区农业经济提供智力支持。建立有效的生态农業发展谏言机制,结合民生、环境、社会、文化、农业、农村、经济等多层次和多方面综合考虑,以共商洪湖生态农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问题,共商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3.3 创建并拓展“生态农业+旅游”经济模式,使旅游经济带动生态农业经济

地区政府应加强对各类建设规划项目的审批,对已审批项目实行长期跟踪制度。地区建设项目与资源开发不能影响到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应保护生态资源,控制对生态资源的开发,并协调生态旅游项目与生态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控制旅游资源开发,规避生态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可创建“生态农业+旅游”模式并进行拓展,扩大这种运行模式的知名度,既保障了生态环境,促进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发展了地区旅游经济。在现有旅游项目中注入生态旅游新观念,激发旅游经济增加绿色生态新动力。在乡村休闲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农业旅游、资源景观旅游中注入更多生态农业元素和新亮点,弥补生态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之间的不足,并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地区旅游经济与地区生态农业经济融合发展,使旅游经济带动生态农业经济发展。

3.4 开展“生态洪湖”、“绿色洪湖”的创建活动,地区内倡导生态农业经济理念与绿色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逐步拓展至乡镇、县等多个区域及其他地区

洪湖地区内各级部门都应该开展多种不同形式的关于“生态洪湖”、“绿色洪湖”的创建活动。在地区内倡导生态农业经济理念与绿色经济理念,形成一种创新的思维观念和环境氛围,同时保护好传统乡村文化。地区政府与企业之间加强沟通,切实促进企业生产观念向绿色生态转型,以解决“生态洪湖”、“绿色洪湖”创建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地区政府也应该将生态农业经济观念提升到新的高度,结合农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推进地区农业改革政策的优化。

以农业改革与创新为契机,在一定区域内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结合各区域内的农业产业优势进行生态农业产业规模再造。政府与企业共同发展和完善生态农业长效运营模式,并进行拓展和推广,逐步拓展至乡镇、县等多个区域及其他地区,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带,发挥生态农业的长期优势。政府对生态农业发展良好以上的区域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同时全力解决生态农业发展落后区域所存在的问题,整体提升生态农业的发展程度。

3.5 督促企业实施优化的生态农业发展措施,创建“洪湖生态”综合品牌以促进地区生态农产品品牌的拓展,促进地区生态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龙头企业需要多关注生态农业、关注生态环境与生态经济,这样必将形成示范作用。在地区政府的引导下使龙头企业能更多的从生态环境角度出发,规避或停止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经营项目。同时,地区政府应长期监督和督促企业实施优化的生态农业保障措施、改善措施与促进措施。

地区政府应不断拓展农产品品牌推广平台,并与区域内全部农业企业、水产企业一起合力打造“洪湖生态”这个综合品牌,在创建、生产与推广活动中始终保证所有农产品生产的各项环节都能达标,保证农产品品质绿色无公害。同时,所有农业企业应重视品牌创建与推广的各环节,杜绝影响品牌的事件与不利因素发生,所有与农业经济相关的企业齐心合力来促进“洪湖生态”这项标识与综合品牌知名度的扩大。“洪湖生态”品牌声誉能够推动地区各类农产品品牌的拓展,生态农产品品牌的提升也能带动“洪湖生态”品牌声誉与口碑的提升,从而促进洪湖地区生态农业经济与地区农产品品牌的有效結合,促进地区生态农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4 结语

在农业经济改革与创新的现在,农业以生态化发展必将长远作用于农业发展走向,洪湖地区农业在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过程中,需要协调生态农业经济与工业经济、旅游经济之间的关系,并且还需要不断引进农业人才,实施优化的生态农业措施,倡导生态农业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农业示范园区以助推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洪湖生态”综合品牌声誉以助推洪湖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国农业部.农业部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BGT/201702/t20170206_5468139.htm,2017-02-06.

[2] 闫增强,刘小芳.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对策[J].生态经济,2004(3).

[3] 张予,林惠凤,李文华.生态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J].农村经济,2015(7).

[4] 王雅鹏.现代农业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5] 李秉龙,薛兴利.农业经济学(第2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生态农业问题研究经济发展
长沙市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对生态农业旅游创新模式的探讨
我国生态农业法律保障的现状及完善
京郊建成70家生态农业园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阳光体育背景下中学武术教学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