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2018-05-14 17:05武朝夕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会影响农民工

武朝夕

[摘 要]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了农业经济体制改革,促使农民由集体经营向个体经营转变,能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有利于将农民从农田中解放出来,新时代的农民既可以选择从事农业,又可以选择非农业生产,使得农村社会逐步向“大流动”方向发展,很多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打工。但在带来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有效的建议,以供相关人员进行参考。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流动;农民工;社会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此背景下,大大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速率,有利于更新农民的思想,提高其经济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依据。但实际上,农村劳动力在流动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使得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对社会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需要重点进行研究和分析。

1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題,城乡收入差距大,很多农村劳动力不满足于生活现状,开始大量涌向城市,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传统农业经济过度依赖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存在很强的不确定性,对农民的收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加剧了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速率。这种情况给农村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严重。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流动模式:

第一,老幼留守模式。老幼留守模式是我国农村劳动力的主要流动模式,其比例约占70%-80%。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因为老幼的劳动能力差,综合素质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城市用工的需求。因此,老人只能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儿童在农村学习,并由爷爷奶奶等亲属照顾,通常,青年夫妇都会去往城市打工,从而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问题。青壮年农村劳动力会选择这种流动模式,主要是考虑了两方面因素。一是能有效降低流动负担,外出打工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带老人或儿童需要的考虑的问题比较多,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二是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存在很多的差异性问题,农村儿童到城镇上学缺少保障机制,受教育稳定性比较差,但在农村可以接受稳定性教育和制度保障。

第二,新生代流动模式。当子女离开学校后,会到城市社会寻找工作,以期获得稳定的发展。当获得相应的收入时,通常会选择在城市成家立业,不仅可以稳定发展,还可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而农村父母长期生活在农村,习惯了农村的生活,其外出流动的积极性较差。同时,很多父母不想为子女添加负担,选择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以实现自给自足。

第三,全家流动模式。一般情况下,全家流动模式所占的比例比较少,主要是因为这种流动模式的难度比较大,经济成为了主要的制约因素。很多农民工收入有限,当进行全家流动时,无法满足收支平衡,生活负担较大。因此,一般是没有老人,且子女成年的家庭,其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少,流动可能性大。虽然这种模式所占的比例少,但会随着农民工收入的增加而存在上升的趋势。

2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社会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一方面可以提升自身及家庭的收入水平,满足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为城市社会结构提供大量的劳动力,满足其生产需要。但在新时期下,我国加快了新农村的建设步伐,使得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而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返乡人口逐渐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农业生产,导致农业经济受到影响。同时,这种流动模式会降低农村人口的比例,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属于农业社会转型的一个方面,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

2.1 负面影响

2.1.1 对农村的影响

首先,农村收入大多以传统农业经济为主,比较依赖于自然资源和耕地资源。当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时,农村现有人口参与农业生产的总人数减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耕地资源的利用率,部分地区存在撂荒问题。而随着土地改革的发展,现已实现了转租、转借等耕作模式,将耕地租借给亲朋友好友。而借耕农户只是为了提高产量,并没有考虑到土地污染等问题,会大量使用农药、化肥等产品,对耕地造成损害,容易影响耕地的产出率,无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其次,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大多为青壮年农民,而留守人员大多为老人、儿童。在这种情况下,老人需要要承担生活和隔代抚养的责任,大大加重了生活负担。虽然外出劳动力可增加家庭收入,但并没有提高老人的幸福指数,导致老人承担更多的负担和压力。

最后,在新时代下,我国正在加快新农村的建设进程,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对此,我国政府不断加大了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其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包括活动设施、交通道路、通讯等。但这些设施只能被留守人员所使用,对资源配置效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1.2 对城市的影响

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可为城市提供足够的劳动力支撑,避免出现“用工荒”问题,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但这种外出流动模式也会带来很多的负面问题。例如,一是,人口超载问题。每个城市、地区都将有有一定的人口容量,当超出这个标准时,对环境、生态、资源都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对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来说,外来人口大量涌入城市,难以有效分配资源,带来了很多的隐患问题。二是,治安问题。据调查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等违法犯罪案件大多为外来人口,其中,北京约占73%、上海75%、深圳93%。而这些外来人口主(下转页)

(上接页)要为外来务工的农民,由于其综合素质水平较低,当缺少生活保障时,常常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教育问题。很多青壮年劳动力带着子女涌向城市,在多种因素的限制下,其子女很难在城市学校接受教育,严重增加了城市的教育负担,对儿童未来的升学、就业等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四是,就业问题。通常情况下,农民工对劳动条件及报酬的要求不高,经常会从事一些脏、累、苦、险、重等劳动。使得城市市场出现了贫困化问题,影响了城市的总体发展水平。而这种外出流动模式并没有提高农民的收入,城乡收入差距大的问题没有得到缓解,还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2.2 加大留住机制构建力度

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对农村和城市来说具有两面性特点,为了缓解这一问题,要求城乡共建“留住机制”,合理留住人才,以满足不同的发展需要,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第一,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主要是由于正式和非正式两个转移因素,未与城市社会的发展相协调,对城市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大多数农民工缺乏制度保障,盲目流动反而会增加流动负担,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对于一些新生代流动人员,可为其提供一些保障性措施,使其在工作、生活等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城市社会良性发展。

第二,城市社会在雇用农民工时,应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劳动保障、医疗保障、教育保障等,促使农民工与城镇居民享受平等待遇。有利于提高农村劳动力外出流动的信心,并通过制度来留住人才,防止出现人才流失问题。同时,城市应摆脱城乡阻隔的限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参与到城市建设中去,使其按照计划、标准等来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三,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会影响农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针对这一问题,要求城乡共建“留住机制”。一方面要坚持新农村建设战略不动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缩小城乡差距。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发展,政府要加大企业引入力度,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转型,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

3 结语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城市社会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此背景下,要求政府人员积极探讨本地区农民外出流动的原因,合理制定引导策略,保障农村劳动力可以正式化转移,促使其与城乡发展相协调,保证其生产活动顺利进行,共同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赛伊娜.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内蒙古为例[J].中国市场,2015(21).

[2] 黄容.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

[3] 刘华芹,王修彦,王瑞涛.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农村社会结构之影响研究——基于山东、辽宁、甘肃三省六村的调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11).

猜你喜欢
社会影响农民工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浅析农村校园安全与安全意识的思考
从莎士比亚笔下看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形象
关于当代大学生兴趣爱好的差异性分析
国家统计局:农村剩余劳动力供给面临拐点
公租房计划中不能少了农民工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