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独具——浅谈“中国制造”与强国之路

2018-05-14 14:49陈金舰姚咏涛
工业设计 2018年4期
关键词: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工匠精神

陈金舰 姚咏涛

摘 要:本文从宏观角度阐释了“中国制造”面临的发展境遇,同时提出了当前解决的问题症结,以及未来走向世界先进制造业强国的发展必经之路。通过反思传统Made in China的价格低廉,低附加值,对比了日本、德國等其他国家先进的制造业水平。同时,探究了企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令人堪忧的深层次现状,提出了包括“工匠精神”、挺高国民素质教育等方法。最后,通过德国“工业4.0”的启示,尤其是对智能化的阐述,提出,我国如何从“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最后再到“中国智造”的伟大的技术飞跃。

关键词: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中国智造

说起“Made in China”,人们首先会联想到一个用于形容它的词语——物美价廉。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制造”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出现了这样的一些现象:国人在日本疯抢马桶盖、电饭锅等等,越来越多的国人宁愿选择价格高出几倍的日货、德货,而再不是选择国内市场的产品,究竟是什么让人们会有这么大的转变呢?本文想探讨下一些社会现象、个人观点以及解决方法。

1国内外产品差异的本质

国人在日本抢购马桶盖这一事件后续引发了一个笑话,所谓的“日货”,产地不在日本,而是在中国的杭州。一个中国制造产品,到了外国后被国人视为珍品,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难道产品到了日本后会进行进一步的精加工吗?答案是否定的,研究人员在探讨这个问题时,对本国产品质量与外国进行一个对比,得出一个这样的结论:国内产品的质量标准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换言之,产品在质量方面上,有关部门的监管一直处在一种宽松的状态,以至于国内标准与国外标准有一个很大的差距,进一步导致了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上乘的远销国外,而较为低档的留在了本国内销。另一方面,人们对一个新产品是抱有一种好奇的心态去尝试的,当一个创新成为主流时,就会占领市场相当大的一个份额。没有技术又不想丢掉市场怎么办?那就“山寨”吧。至于目前,中国99.99%的产品仍然属于追随型产品,不少国人还为此洋洋得意,认为自己占了便宜。殊不知,“山寨”是对别人知识产权的侵犯,是对“工匠精神”的亵渎,更是阻挡国家制造业发展的拦路虎。

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们终于认识到中国科技水平与强国的差距有多远。在政策上乃至总理报告上都有强调,旨在2025年的时候,中国的制造业水平能得到一个较大的提升。那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制造强国,究竟难在哪?我们需要怎么做呢?

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国防,在我看来,是一个跟工业十分密切联系的产业。美国作为一个世界超级大国,在许多方面都领先于世界。特别是在国防方面,他总有领先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武器。这一切得益于他的工业,特别是在工业设备上。如果将三大产业比作一个人的话,那么农业便是一个人的脊梁、工业是双手和双脚,工业不发展,跑不远、跳不高、打架打输人。工业的兴盛,带动着国防技术水平不断地提高,才能研制出新型武器对敌人进行压制,若您不信,我们可以看看几个例子:

“东芝事件”。1983年早春的一个深夜,由苏联海运公司开到日本的万吨货轮“老共产党员”号,从日本芝浦码头出港,运走了数十箱“五轴联动的数控机床”的部件。按照日本人的说法,苏联人购买这些数控机床的用途,使潜艇的推进性能得到很大的提高,降噪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这就是轰动一时的“东芝公司违反巴统输出事件”。这次事件的后果是严重的:美国海军第一次丧失对苏联海军潜艇的水声探测优势,直到今天,美国海军仍没有绝对把握去发现新型的俄罗斯潜艇。

3我国企业良莠不齐,产品质量令人堪忧

改革开放过后,制造业稳步前行,呈现一种繁荣昌盛的局势。随着时间推移,“百花争鸣”的制造业不断的暴露出它的弊端:

3.1硬件设备不足,品质被打折扣

在强国战略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强调,将“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作为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线的重要标志,是现代制造业中重要的工厂自动化设备,推动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及应用,满足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切需求,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避免了大量的工伤事故。

3.2偷工减料现象严重,产品质量无法保证

学生有幸听到一位从事模具制造的朋友抱怨,在他公司里,生产一个标准的模具,在标准的热处理工序中,有安排淬火和长达几小时的回火工艺,用以增加模具表面硬度与耐磨性。但是公司为了降低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几小时的回火时间往往会被“压缩”成几分钟甚至是没有。这样一来,模具热应力得不到消除,随着生产的进行,过大的内应力致使模具的几何形状不断改变、棱角处出现裂纹,最终导致零件质量达不到要求。

3.3企业无大将可用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是中国一句俗语,也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如果一个企业做大了,但是找不到大将可用,那么它距离失败也就不短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故事在中国很多的中小型企业中蔓延。这些企业的老板虽然能力很强,但是在没有大将的情况下,往往战略清晰,却战术失误,无法很好的抓住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从而使产品的功能达不到市场的要求。

纵观国内,这几年,表面上感觉消费需求不足,很多企业的日子也比较难过。但另一方面,很多消费者去到国外购买大量的高品质的商品。面对这种现象,中国提出了供给侧改革,就是说,并不是国内市场需求真的不足,而是我们的供给有问题,我们的产品品质有问题。

4“制造”、“质造”、“智造”

本文谈到的一个观点是对中国制造的想法。在前面已经讲述了制造业存在的较大缺陷,从改善质量先从改善加工工具、改善加工工具先进行企业整顿、进行企业整顿的前提是提高工人的素质修养。最后谈谈国外技术对本国工业的启示:

4.1德国——严谨与细致

德国的制造业,在全世界技术领域上是一流,这一切是基于他们的教育。德国人从小的时候,就培养了一种严谨的精神,有人说,德国工程师的工具箱,是放滿了从大到小整齐排列的工具。这跟我们所说的“匠人精神”一样,严谨、细致地对待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一个产品的质量才能得到保证,并且极大地降低了废品率。有了这些良好的素质教育,使得德国整体的制造业一直处在世界先进水平。

4.2日本——创新型人才的典范

前文说到的工业机器人,目前,制造厂商有“四大”和“四小”两大阵营,其“四大”中的FANUC和YASKAWA和“四小”都是日本的企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民族的创新能力较强,前文所说的“机电一体化”,是日本的一位学者首先提出,不仅如此,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日本制造业提出“敏捷制造”以对市场快速适应,以及“无印良品”作为日本的一个杂货品牌,在华业绩一直很好。这一切源于日本的教育,因为日本的儿童教育就是科学系统地考虑到将来的需要,突破了单纯的知识性娱乐性,而是以独立、道德、知识、体魄、磨砺、环保、纪律、自强等为着眼点。另一方面,日本企业的科技投入比重一直大于10%,既远高于我国,也高于美国,企业产品的创新成果占到全世界企业的三分之一!

4.3中华民族,“匠人”之祖

若说哪个国家的“匠心”文化历史更为悠久,我觉得中华民族是毋庸置疑。在华夏五千多年的历史里,祖先们的铸造技术印证在青铜器和铁器上,从青铜铸造的曾侯乙变种到湖北当阳的北宋铁塔,都能反应出古代的工艺水平精湛。所以中国有句老话——“慢工出细活”一直流传至今。所谓“细活”其实就是精品。要出精品,就需要慢慢打磨,打磨时光,打磨自己的内心。

然而在今天的中国,为什么最缺“工匠精神”?又为什么中国古代并不缺“工匠精神”?这跟中国的社会大环境有关,也和中国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关。工匠的培养需要十年的时间,而“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一代人。每一个人做事之前想的都是“有什么好处吗?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马上就失去了动力。利益,已经成为当今中国人行为的第一驱动力,纯粹的人太少了。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过去的这三十多年来可以用中国急速奔跑的一个缩影来描绘,对于一个飞奔的巨人,怎么可能做到精益求精呢?

当“智能”这个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时,所有的产品,无论可行与否,都想贴上一个“智能”的标签。其实,要想发展本国的制造业,先要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质造”的突破,而不是一步登天,盲目的追求一个产品的“智能”。质量得以保证,再通过创新,进一步实现“中国质造”到“中国智造”的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不急功近利,这才是“匠心”的根本,实现中国梦的前提。

5展望

展望未来,当工厂不再有工人、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着智能设备带来的乐趣,这一切,源于科技的进步。衷心祝愿国家昌盛繁荣,尽早步入强国之列,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即将来袭的第四次工业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2]约瑟夫·巴-科恩,大卫·汉森机器人革命-即将到来的机器人时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5

[3]于爱兵,马廉洁,李雪梅.机电一体化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汤漾平.机械制造装备技术[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

[5]李绍炎.自动机与自动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6]张世昌,李旦,张冠伟.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祖方遒,袁晓光,梁维中.铸件成形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中国智造中国制造工匠精神
闪耀西子湖畔的“中国智造”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