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社交文化下的互联网产品设计探究

2018-05-14 14:49杜亮熠
工业设计 2018年4期

杜亮熠

摘要:从原始社会象形文字的出现,到明信片邮寄通信的流行,再到网络信息时代图片社交软件的大量涌现,人类的社交方式随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但图片社交文化早已渗透其中。随着互联网与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人们意识观念的改变与文化程度的成熟,图片社交已经成为当下最流行的一种网络新兴社交方式。nice是国内图片社交软件的代表,反映了当下图片社交文化的盛行,对其在设计上的分析研究和以此给出针对性的设计评价与改进意见,可以使我们更好的理解此类产品,从而指导相关领域互联网产品的设计,提升使用者的用户体验,并探究出基于图片更好的社交方式。

关键词:社交方式;图片社交;互联网产品;设计评价;nice

1图片社交文化的历史与发展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图形图像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之一,在文化传播、沟通交流、艺术创作等领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后来,随着人类语言体系的不断成熟,图形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文字作为其发展产物,与图画分离,并最终形成了一套独立的系统[1]。因此,自古以来图形除了是记录和描绘生活场景的基本工具外,还承担了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传递信息的作用,带有着最原始的社交属性。

1.1图片的近距离社交文化

随着图形文化的不断发展,它以一种更加普遍的形式——照片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不断改变着我们交流的方式。

社交的主体是照片的提供者和观看者,而照片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的载体出现在这一社交活动中,起到引发话题,启动双方相互之间交流的作用,这种社交的实质是一个分享过程。因此,在这种社交模式下,实体照片可以看作是具有社交属性的,它驱动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加强了彼此双方情感连接和信息互换,但这种社交活动一般是发生在有一定情感基础的熟人之间,需要双方同时在某一地点进行,因此这种活动可看成是一种近距离的图片社交模式。

1.2图片的远距离社交文化

我们可以把人们互相传递明信片的这种活动也理解成是图片社交的一种早期形式。人们把图片当成是一种传递文字信息的辅助载体,除了最基本的通信外,上面的图片能唤起人们视觉上的吸引,更具有美学价值,促进人们更愿意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进行更频繁的信息传递和更紧密的情感联络,这对社交是有极大促进作用的。同时,这种以图片作为载体的社交模式突破了地理空间的局限,即使是在未曾谋面的人之间也可以进行,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远距离的图片社交模式。

1.3图片的虚拟社交文化

随着网络信息化和体验经济的到来,纸媒业的衰落,新媒体的崛起,媒体网络也不无例外的进入了人类社交的部分[2]。信息从单一的文字传播到纷繁复杂的网络传播,图片在其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大的门户网站所发布的内容均采用混动大篇幅的形式展示图片,并在下方设置了评论专栏,供网友留言,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微型图片社区。同时,智能移动设备的普及让大众有更多的机会来创造并消费图片信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发现了有趣的东西,拿出手机,拍照,再实时传到社交网站,你的朋友们会立即收到你所发布的内容。

相较传统的文字社交,图片以直观的信息传递方式让图片社交成为当今社会更倾向的一种社交方式,产生了一种基于网络的虚拟社交文化。

2当今图片社交的特点

图片社交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依托,图片分享信息为主要表现形式,建立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社交模式。由于智能设备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高,使人们进行图片社交时的终端得到了解放,对于图片信息的发送和接收都更加方便;而手机的高像素摄像头配置和相应软件的特效编辑降低了照片拍摄的技术门檻,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拍摄并上传照片;LBS技术给图片社交注入了新的乐趣,拓展了图片社交的方式。

如今,图片社交表现出以下特点:

1)充分利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图片社交的人经常利用坐车,排队,午休等零散的时间进行图片信息的浏览与分享,这种不受地理位置限制和无需花费大量时间成本的社交行为使他们更愿意去尝试。

2)操作简单方便。目前的图片社交软件里的图片信息多采用瀑布式排列,方便用户去浏览,使其能瞬间捕捉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可以和信息发布者进行点赞、评论等最基本的互动。照片发布的流程遵循最简单的垂直逻辑结构,方便用户随时随地进行图片拍摄、编辑与上传。

3)信息传递更加直观多元,更容易被理解。图片相比于文字的优势就是它所传递的信息量更大,更容易被人理解,用户很容易根据图片的内容和风格做出自己喜好的判断。同时它也更能直观、具体的传达用户所要向外传递的信息,再现当时的体验场景。

4)浅层活动性更强。进行图片社交的人通过图片这个载体会更频繁也更愿意的进行浅层互动,比如说对照片内容进行点赞、评论等,再找到其他兴趣点进行更深的交流,这既满足了自身的情感需要,又给他人以反馈,是一种低成本的社交模式,不需要太多情感基础。

用户使用图片社交软件最主要的一个目的就是自我表达,通过记录生活中真实美好的情境,向外传达出一个符合他人标准的形象。因此,进行图片社交的人所上传分享的照片主题大多是美好的:风景,美食,自拍,欢乐时光等,在展示自己个性的同时,向外树立了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有时甚至是理想化的虚拟身份假设,是现实生活的延伸[3]。

图片社交的模式可以分成三类:图片+强关系模式、图片+弱关系模式、图片+关系+LBS模式[4]。

3图片社交软件的设计研究——以nice为例

nice是国内较早的图片社交软件,在分享优质照片的基础上推出“照片+标签”的新玩法,这种彰显个性的展示形式更加满足年轻人对表达自我的需求,让用户方便结识到与其有共同生活方式或兴趣爱好的朋友,以此实现很好的社交功能。

3.1 nice的特色

nice最显著的设计特色在于,通过多种滤镜特效美化照片后,具有能给图片添加标签和贴纸的功能,这样丰富了照片所传递信息的形式,精准的表达照片的深层含义,更有利于表达用户的个性与特点。

nice上的图片核心价值主要是一定的形式价值(美感)和大量的内容价值(标签与贴纸内容)。而这种形式又极易引发深层次的互动交流,促成有相似特征或爱好的群体之间的社交。

3.2 nice主要功能梳理

目前,nice的主要功能有浏览图片和视频、评论和点赞、发布图片和视频、打标签、添加滤镜和贴纸、直播、nice故事、私聊等。

3.3 nice的用户类型

基于设计心理学视角,梳理不同用户的需求和行为并映射到产品的各个功能,可以把nice的使用者分为三种类型:浏览型用户、展示型用户、交际型用户。

1)浏览型:浏览型用户是产品内容的使用者而非生产者。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用于浏览其他用户生成的内容,自身较少主动发布图片或主动与其他用户产生互动。如果对他人发布的图片感兴趣,更愿意点赞而不是评论。他们对产品的依赖性较弱(同样的内容其他平台也能提供)。

2)展示型:展示型用户的个人主页主要展示个人及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各方各面。相对于浏览型,展示型用户更乐意主动发布新的内容,试用产品新推出的功能,大部分时间用于发布内容。展示型用户能够通过积极使用产品获取他人关注,满足认同感和虚荣心。

3)交际型:交际型用户对产品的各个功能模块使用强度较为平均,他们的目的在于传统意义上的“社交”,即通过产品和其他用户产生联系,因此不仅会大量发布内容,同时也会积极浏览他人的内容,主动点赞、评论和关注。部分交际型用户可能满足于线上联系,也有部分会倾向线下的现实生活中发展联系。

3.4 nice的设计评价和改进意见

nice的整个产品构架和使用模式契合了国内图片社交市场主流受众作为“消遣型用户”的行为特征和需求,无论是用户数量还是在知名度、影响力方面均已取得不错的成果。

在图片价值方面,nice自带的专业特效滤镜很好的提升了图片的美感价值,有趣新颖的贴纸与标签拓展了图片价值的维度空间,极大丰富了图片的形式价值,但图片的内容价值本身还需进一步提升。比如,nice可以设立一些专门的图片板块去展示一些记实性表达,比如一些新闻事实的记录,或者商业产品(不单是潮牌服饰)的展示与宣传等等,强化图片的传播、学习和使用的价值。在社交方面的探索上,nice已初显成效,但目前还处于“图片社区”而不是“图片社交”阶段。

4关于图片社交的思考

目前,国内互联网时代下的图片社交发展历程可以归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专注于图片处理的工具性软件,通过强大的滤镜功能使用户拍摄的照片更具美感,满足其审美与自我欣賞的需求;第二阶段是通过个性化的图片编辑软件,让照片的处理更具艺术风格,可根据用户的不同喜好、不同特点生成不同的照片,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第三阶段就是以图片作为信息载体,以移动社交为基因,成为带有互动功能的照片分享社区,满足人们表达自我,与人交流的需要。

当今社会,图片社交的新模式已被世人广泛接受,通过其跨平台分享的特性,处理照片的专业性,用户的精准定位,简单方便的操作方式使图片社交软件无论是用户规模还是市场价值都取得了瞩目的成功,因此,图片社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5]。

互联网时代下,图片社交若想取得更大的成功,所分享的图片需更加即时,直观,具有创意性,并能全方位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交。也就是说要在强大的图片处理功能基础上,满足不同用户个性化照片分享的需求,提升图片内容的价值;同时,还要增强用户粘度,激励更多的用户参与,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社交这一层面,积极促进用户间的情感联系和更深层的交流。

参考文献

[1)胡国瑞.关于“图形文化”[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设计版),2003,01:93-97

[2]张维娜.浅论新媒体时代图片社交文化[J].传播与版权,2016,07:128-129+132

[3]姚琦,马华维,阎欢,陈琦.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4,10:1647-1659

[4]向志强,曾圆.浅析图片社交的模式与功能[J].新闻知识,2013,11:61-62

[5]王江波.图片社交网络的特性及发展前景探析[J].中国报业,2014,0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