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带写,读写一体,促进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2018-05-14 14:27王瑶
课外语文·上 2018年10期
关键词:秋思读写结合

【摘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课堂,因此,教师要在有限而又宝贵的课堂时间里,利用好课文这个最好的载体,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设计语文能力的训练点,努力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文能力锻炼和实践机会,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听明白”又“说清楚”,既“读懂了”又“写好了”,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景物描写;秋思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学好语文,就是学好‘听‘说‘读‘写四项本领。这四项本领有连带的关系:‘听和‘读是一路,都为了了解别人的思想,‘说和‘写是一路,都为了表达思想,让别人了解。了解和表达又是互相影响的:提高了解的能力,表达的本领就能加强;提高表达的能力,了解的本领就能加强。因此,只要认真学习,努力学习,这四项本领必然能齐头并进,项项学好。”传统的语文课堂重视“听”“读”,轻视“说”“写”。“听”“读”更多的是信息的输入,而“说”“写”则是学生对知识加工后的再输出,也是语文素养的更高体现。如果在课堂上我们一直把这几项基本能力割裂开,就会形成语文能力上的“瘸腿”,最终无法走得长远。因此,在处理教材时,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法,要富有创造性,将语文课堂的主动权大胆、有目的、有计划地交给学生,在有限而又宝贵的课堂时间里,努力为学生创造大量的语文能力锻炼和实践机会,打破一言堂,打破满堂灌,自然、高效地将四项基本能力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既“听明白”又“说清楚”,既“读懂了”又“写好了”,最终实现语文能力的综合全面发展。

《天净沙·秋思》是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它既是最广为流传的元曲小令,又被冠以“秋思之祖”。这首小令最值得称赞的,是其高超的写景技巧。首先,从景物的选择和组合上来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最能体现秋之特点的景物,这些景物并不是无意义地铺陈,而是按一定的顺序排列,比如第一组是由下而上,藤蔓缠绕着老树,树上栖息着昏鸦;第二组是由近及远,视野所及,先是小桥然后是流水,再然后是水边的人家,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秋天的萧瑟景色。其次,是描写景物时语言的凝练与生动,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枯”“老”“昏”“瘦”等形容词的使用,赋予了景物以情感,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突出与强化了天涯游子的思乡之情。

叶圣陶先生非常强调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他曾说:“作文教学应当和阅读教学联系起来。把课文讲好,使学生学习每篇文章的思路是怎样发展的,语言怎样运用的,这就是很好的作文指导。不要把指导阅读和指导作文看成两回事。”因此在学习这首元曲时,我在传统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加入了写作练习,将教学重点放在赏析景物描写的方法上,在理解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后,让学生借鉴写景方法,进行当堂练笔,以期达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以下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在诵读中体悟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2.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通过分析这些意象,明白借景言情的表达方式。

3.分析景物特点,在写作中初步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

《天净沙·秋思》是学生初中阶段接触的第一首元曲,课前要组织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元曲的相关知识,消除对元曲这一形式的陌生感,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感悟诗歌情境交融的美,感悟天涯游子的悲伤和孤单。在写作活动中,为了让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画”可写,组织他们小组讨论,在合作学习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三、教学重难点

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作用,学会借景抒情,并掌握景物描写的一般方法。

解决策略: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诵读欣赏、展示交流等活动,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学中,师生共同利用多媒体设备的图片处理功能、实时网络传输等功能整合相关资源,对诗歌景物进行直观的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此外,还可以对学生习作进行及时的展示,通过赏析诗歌的画面、渗透景物描写的方法,让学生感知“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习作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

1.课前指导 ,合作学习

组织并指导学生借助网络、媒体等资源,收集元曲和马致远的相关资料,开展课前学习。

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秋天是一个美妙的季节。在秋天,人们总会有很多思绪。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们都在秋天吟唱,在秋天叹息。现在,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写秋的诗词。

生回忆,师生共忆,共读。

3.自主学习,追寻新知

每个人在秋天感悟和收获都是不同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元朝马致远的秋天,看看他笔下的秋是什么样子的。请大家自读这首元曲,不要忽略了课下注释。生自读感知。

4.初读诗歌,激发兴趣

(1)要学好一首诗,首先要会朗读诗歌,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走进作者的心灵,和作者对话。同学们觉得读好一首诗,都要注意哪些方面?明确:朗读诗要注意节奏,还要投入感情。

(2)学生一分钟自由朗读,注意把握节奏和感情。

5.解讀诗题,助解诗情

(1)这首诗标题分两个部分,请学生上黑板归位。明确:前面的“天净沙”是曲牌名,后面的“秋思”是题目。

(2)作者的秋思到底是什么?请大家找到直接抒发作者情感的句子。明确:断肠人在天涯。

(3)既然它是表达情感的,那么它抒发的是怎样的情感? 明确:断肠人指的是极端悲伤的人,天涯是离家很远的地方,它处于一个夕阳西下的环境中,所以这一句里的感情是悲伤、孤独的,透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4)齐读课文,注意读出悲伤和孤单之情。

6.思读诗歌,描绘秋景

(1)著名国学家王国维有一句话叫: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说,所有写景的句子都是要为写情来服务的。那么这首很短的诗,它最被人们称道的也正是它的写景部分。今天,我们就一起再来品味一下关于诗歌写景的部分。大家一起来找一下,在这么短的一首诗中,作者都给我们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夕阳。

(2)马致远在写这首小诗的时候,他的用字是特别讲究的,特别注重炼字。我们随便来找一个例子,比如老树,现在请大家看图片,找一找最符合诗中意境的那课老树。

(3)请大家描绘一下你眼里的那棵老树。生描绘,教师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引导补充。

明确:描绘景物我们可以从颜色、形状入手,这是一棵生长了很长时间的树,而且叶子都已经黄了,飘落在地上,树干是棕色的,树皮都有些开裂了。

(4)活动设计:四人一小组,先进行口头描述,然后任选一个句子,展开想象,增加细节,描绘诗句的画面,你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描绘:数量、声音、形状、颜色、组合关系等。(学生讨论后写作,教师下到学生中进行指导)

五、展示总结

(1)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下大家的写作,其他同学请认真观看,进行点评。一棵老树屹立在黄昏的古道上,树干已经开裂了,像老人皲裂的手掌,留下的是時间的沧桑,叶子也无影无踪了,只有枯黄的藤蔓,一圈一圈地缠绕着枝干,起风了,几只乌鸦无精打采地停在树梢上,不时发出悲伤的哀鸣。(2)总结这堂课的收获。明确:可以通过写景来抒情,写景可以通过数量、声音、形状、颜色、组合关系等进行描绘。

六、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借景 藤 树 鸦 桥 水 人家 道 风 马 夕阳

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思乡 悲伤 孤独)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王国维.人间词话[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

[3]叶圣陶.怎样教语文课——在呼和浩特跟语文教师的讲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附 注

该课获2016—2017年度全国“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部级优课

作者简介:王瑶,女,1990年生,回族,宁夏人,研究生学历,中学二级教师。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秋思读写结合
秋思
秋思
秋思
本期推荐主题 秋思
WATING FOR THE SUNSET
结合实践再探指导写作之最佳策略
浅议群文阅读下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教学策略探究
读写结合,分散指导,坚持“下水”
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