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学生精神成长:苏轼诗词教学的重要方向

2018-05-14 14:27唐鑫
课外语文·上 2018年9期
关键词:定风波

唐鑫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该如何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呢?本文以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突破口,了解苏轼的精神品质,走进苏轼的精神世界,从而促进自身精神的升华。这也是苏轼诗词教学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定风波;苏轼诗词教学;精神成长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一、反复诵读:感受淡定与乐观的情感基调

时代的陌生感让学生对苏轼敬而远之,高考的指挥棒又让教师对诗词中的考点挖空心思。基于此,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苏轼词中渗透的诗性精神、人格魅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潜能,是我教学的首要目标。

为了快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直接用充满激情的导入语切入:“黄州,是苏轼被贬谪的第一站,也是他精神突围的主战场。在这里,他开始寻找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开始极其诚恳地自我剖析。在这里,他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这样,学生一下进入了老师预设的阅读氛围。

接着,我采用诵读的方式,推动学生的阅读情绪:先让同学们自由朗读,主要是读准字音、结合注解疏通大意;再通过自荐和点名的方式,找两位同学范读,请其他同学指出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应该加强,你更欣赏哪一位同学的朗读,为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基本上感受到了文中从容乐观的情感基调。但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还需要加强,于是需要教师进一步指导学生诵读。通过多媒体投影,指出诵读的法则:一是画停顿,读出韵律,如第一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同时,注意字词的声调(平仄)变化,平声为长,仄声为短,才能很好地感受到声音的抑扬顿挫,有利于表达情感。二是找韵脚,讀出情感,标示出“声、行,马、怕,生”,“醒、冷,迎,处、去、晴”等韵脚,然后吟诵时根据韵脚的特点,或短促急收,或舒展拉长, 以表现其声韵,以突出其情感。在完成吟诵指导后,教师做一次示范诵读,再让同学们集体诵读。同学们情绪饱满,朗诵声情并茂,到此,学生不仅揣摩出词句的感情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领会到作品的情韵之美,还初步体悟到词人寄予其中生命境界。

二、重点品赏:体悟旷达与自信的智者胸襟

通过的反复诵读,同学们还沉浸在苏轼那种淡定乐观情绪里。但这还不够,还要走进文字里,从语言的角度去解读词人艰难境遇下旷达胸襟和超然心境。于是,我给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词中哪些字词特别让你感受到一种从容乐观、旷达自信的精神品行?同学们自由朗读,画出典型字词,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再派小组代表自由发言。在学生充分回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赏析。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同行之人顿感狼狈,但苏轼“独不觉”:我不急着避雨,我就要高声唱,我就要慢慢走。疾风劲雨奈我何?苏轼在寂寞的贬谪的日子里反省自己,开始觉悟:竹杖芒鞋的日常生活远胜过轻车肥、马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没有一官半职,身心或许会更轻松。你看,平生只需要一根竹杖、一双草鞋,一件蓑衣就可以无所畏惧的应对各种风风雨雨的考验,现在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足见苏轼履险如夷的精神状态、旷达超脱的人生情怀。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苏轼能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徐行”?因为苏轼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这是苏轼在政治生涯中的独特心理体验:雨过就会天晴,只要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相迎,所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风雨、寒冷也好,晴朗、温暖也罢,这些都是外物,都和自己毫不相干;顺境和逆境,穷困和通达,都已经无所谓,一切都泰然处之,随顺自然。苏轼已经超越客观的种种变化、种种束缚而获得最大的精神自由。这便是苏轼人生态度的至高境界。

随之,教师小结:苏轼的《定风波》把出行途中遇雨这件小事写得妙趣横生。它是苏轼在黄州五年间自我突围的一个政治宣言:面对现实风雨,不躲避,直面徐行;面对政治风雨,放得开,处之若常。如果没有乌台诗案,如果不躬耕东坡,如果不经历这里痛苦和折磨,苏轼不会知道“也无风雨也无晴”竟是让人喜悦。

三、拓展阅读:领悟苏轼诗词文的精神内涵

苏轼这个文坛巨星,一生留下二千七百多首诗歌,三百四十余首词。“文如其人”,苏东坡的诗词文是当今社会培育学生精神成长的弥足珍贵的经典作品。因此,以学习《定风波》为契机,以点带面,融会贯通,引导学生领略苏轼更多的诗词作品,走入苏轼更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

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透过苏轼的诗词文,读者可以窥见其生活轨迹和人生态度:有“奋厉有当世志”的积极用世思想,任职地方,关心百姓疾苦,兴利除弊,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参与国家管理;一生屡遭政治磨难,却不曾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以乐观开朗的态度直面惨淡的人生,以超脱旷达的精神关照内心世界。

总之,学习苏轼诗词,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其诗词丰富表现手法和特色,提升自己的鉴赏水平,更重要的是通过诵读学习,真正领会苏轼诗词中蕴含着的乐观自信、超然旷达的精神内涵,充分认识到苏轼身上具有的乐观进取的优秀品质,从而自觉地修身,内化自己的精神。

参考文献

[1]余秋雨.山居笔记 [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附 注

本文系市级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基于学生精神成长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7hzkt488)。

(编辑:张驰)

猜你喜欢
定风波
定风波
定风波·清明回家偶感
定风波·人生岂能任蹉跎
定风波·不绝长啸可凝听
邱 含
定风波·雨中银杏叶
定风波
对《定风波》中“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解读
《苏东坡·定风波》
《定风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