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经略海洋的排头兵

2018-05-14 15:16方远
山东画报 2018年7期
关键词:海洋建设发展

方远

编者按:

21世纪是海洋经济时代,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部署。实施这一重大部署,对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对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要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推动我国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目前,发展海洋經济的春天已经到来,坚定信仰,借助东风,山东海洋经济已经扬帆起航。为全面而真实地反映我省建设海洋强省所取得的成绩,展望我省海洋经济的美好未来,本刊特推出“建设海洋强省 放飞蓝色梦想”系列报道。

山东省海岸线长达3345公里,拥有全国六分之一的海岸线,海域面积为15.95万平方公里,与陆域面积相当,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达到320个,由此可见,海洋是山东省国土面积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省的海洋资源丰度指数全国第一,沿海海洋自然资源类型繁多,储量丰富,是众多产业发生和发展的本源。海洋也是全省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为山东省经济活动的拓展和优化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孙吉亭在《做好经略海洋这篇大文章》一文中指出,山东发展的最大优势和潜力在海洋,经略海洋是实现山东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迫切需要。海洋经济是特色经济,产业关联度大,渗透力强,涉及一百多个产业部门,每个海洋产业都可以形成较长的产业链,而且,海洋新兴产业具有相当高的劳动生产率和投资回报率。因此,建设海洋强省,发展海洋经济,不仅能够壮大山东省的整体经济实力,还能优化区域布局,升级产业结构,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必须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山东半岛濒临黄渤海,海域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海洋科技和产业的有利条件,山东省的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等产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坚定走向海洋,服务国家战略,正在汇聚为山东人民的共识,成为山东人民的历史担当。近年来,山东不断加快科技兴海步伐,推动智慧海洋建设,为海洋产业发展拓宽领域。今年5月,《山东海洋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印发实施,推出海洋发展“十大行动”,提出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力争到2035年基本建成与海洋强国战略相适应,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领先、海洋生态优良、海洋文化先进、海洋治理高效的海洋强省。

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的第一站,来到位于青岛蓝谷的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他强调,海洋经济发展前途无量。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习近平总书记对经略海洋提出的新要求,为山东发展海洋经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青岛:

蓝谷打造世界级海洋创新高地

2011年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青岛作为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龙头城市,市委、市政府主动承担历史使命,紧紧围绕助推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提高区域海洋科研承载能力,率先提出了打造青岛蓝谷的战略部署,坚持放大海洋优势、突出本土特色、助推国家战略,全力打造青岛蓝谷。2012年初,青岛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做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建设蓝色经济领军城市的具体战略部署,高水平规划建设蓝色硅谷,在青岛东部尽快形成滨海科技新城。同年2月,市政府发布了《青岛蓝色硅谷发展规划》,吹响了蓝谷前进的号角。

青岛蓝谷位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包括鳌山卫街道和温泉街道,陆域面积218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海岸线长37.8公里,辖116个村庄、10.29万人。这里依山傍海、风景优美,山、海、湾、岛、泉、滩,自然交替,森林覆盖率56%。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靠近青岛流亭国际机场,邻近青威高速和青龙高速,滨海大道贯穿全域,南接青岛市区,东连烟合、海阳,具有集聚高端海洋科研机构、开展创新服务的良好条件。

2012年1月,青岛管理机构正式成立,主要负责蓝谷的全面开发建设,蓝谷规划建设全面启动。按照将蓝谷打造成为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这一目标定位,青岛蓝谷坚持规划刚性原则,谋求高点定位,不断丰富提升,构筑了海洋科技新城美好蓝图。在总体发展定位上,充分放大青岛海洋科技的优势和特色,突出蓝色自主创新主题,大力实施“一三五”发展战略,具体为:“一”即打造“国际海洋创新高地”这一总体目标;“三”即“海洋创新要素集聚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生态区”,三大功能定位;“五”即“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五大中心。深入开展“海洋人才集聚、创新平台搭建、科技金融支撑、新兴产业培育、蓝色旅游开发特色新城建设和生态环境提升”七大工程,加大海洋科技协同创新力度,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竞争新优势。

青岛作为全球30个“世界最美海湾”城市之一,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为制定高标准的建设蓝图,青岛蓝谷委托新加坡雅思柏设计事务所、美国AECOM公司等顶尖规划设计机构,完成了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启动了蓝谷城际轨道交通、市政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构建布局合理、配套完善、衔接流畅的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与此同时,切实抓好招商引智,编制完成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扶持创新创业优惠政策,为科研机构和高端人才入驻提供优良环境;布局引进了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天然气水合物调研研发平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等22家“中字头”与“国字号”科研机构,拥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33家代表国家级水平的涉海科研和教学机构;山东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22所高等院校在此设立校区、研究院;累计引进各类人才4500余人,其中国家级、省级各类高层次人才200余人,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人才占总人才的三分之一,占全国30%的高级海洋专业人才、占全国70%的涉海领域两院院士,还承担着全国50%以上的国家级海洋科研项目,具有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发展蓝色经济的综合优势。先后成功举办或承办了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2016年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等活动,展现了强大的发展潜力,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竞争新优势。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青岛蓝谷已成为全国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获得科技部支持,在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方面先行先试,被东亚海国际组织列入东亚海第四期项目计划并定位为东亚海蓝色知识与技术平台,获批山东省第一批省级区域创新中心建设试点区域,成为国家“十三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创新示范区。

蓝色梦想的巨轮已经起航,未来的青岛蓝谷将成为国际海洋创新高地,引领海洋基礎科学、近海应用技术和深海应用技术实现跨越发展,带动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整体水平;将成为海洋创新要素高度集聚区,推进项目流、人才流、信息流、资金流高度集中、互促互生,海洋科技创新活力竞相迸发、活力四射,成为青岛、国内乃至世界海洋科研的“领跑者”;将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实现海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灵活、海洋产业集聚发展、陆海统筹一体发展、海洋生态文明健康推进,海洋经济发展布局持续优化,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大幅提升,走出一条海洋经济良性高效快速发展的新路子;将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海洋科技新城,实现城市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文化气息浓郁,山海泉旅游业态精彩纷呈,健康养生资源高效开发,成为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现代化新城区;建设成为海洋科技研发中心、海洋成果孵化和交易中心、海洋新兴产业培育中心、蓝色教育文化和人才集聚中心、蓝色旅游和健康养生中心,成为支撑青岛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极。

烟台:

加快建设海洋强市

近年来,烟台市充分发挥海域面积大、海岛多、海岸岛岸线长的优势,以海洋经济强、海洋环境美、海洋管理优为目标,着力推动“六个突破、一个融合”,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的海工之城、海洋旅游之城、海洋牧场示范之城。2017年,烟台市主要海洋产业产值达到3411亿元,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009亿元、居全国地级市首位,海洋生产总值占GDP比重达到27%;力争到2022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33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31%以上,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3% ,打造2个产值过千亿海洋产业、10个过百亿海洋龙头企业和20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

烟台市的海洋产业基础扎实,海洋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国家海洋统计体系中主要海洋产业全部12大类,海洋工程装备与制造、滨海旅游、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等产业产值居全省地级市首位,海洋渔业年产值、水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水产品出口占全国的1/15。2017年,海洋渔业产值1032亿元,建成全国首个多功能海洋牧场管理平台,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6处,是全国重要的水产苗种培育基地、海水养殖基地和水产品加工及出口创汇基地。滨海旅游总收入970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7157.4万人次,初步形成了以2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8个省级旅游度假区、1个长岛休闲度假岛、若干市级旅游度假区为骨架的“2+8+1+X”度假产业发展格局。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620亿元,已建成开发区、蓬莱和龙口湾三大造船工业园区,海洋平台、油田装备、冷藏集装箱运输船、多功能供应船、远洋捕捞船、海洋工程辅助船等特种船舶的研发制造能力均位居国内领先水平,是全国最大的海上深水油气平台建造基地、国家工信部确定的五大海洋建造基地之一。烟台市拥有海洋生物企业近300家,规模以上企业近30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海洋种质资源-海水育苗-高效养殖-海洋工业原料规模化制备-海洋功能食品-海洋生物医药”为一体的产业链,硫酸软骨素、低分子肝素、活性碳酸钙、胶原蛋白、海参肽、药用海参胶囊等一系列海洋生物产品实现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

烟台市的涉海企业和品牌快速成长,涉海单位3400余家,中集来福士、杰瑞集团、东方海洋、蓬莱中柏京鲁等企业在行业内占据领先地位;渤海轮渡发展成为国内最大的客滚运输企业,中铁渤海轮渡成为全国最大的铁路轮渡企业;杰瑞集团是全球最大的油田增产设备制造商。海参全产业链产值约150亿元,“烟台海参”品牌价值42.83亿元,位列中国农产品区域品牌价值第21位;明波水产的“陆海接力、南鱼北养”海洋牧场模式在全国推广;“中华泰山”号邮轮2014年投入运营,成为我国第一艘全资、自主经营、自主管理的国际豪华邮轮。

烟台市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拥有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海军航空大学等9家涉海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科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是我国专门从事海岸带综合研究的唯一国立研究机构。建成中集海工院、杰瑞研究院等省级以上海洋创新平台81个,中集海工研究院是国家能源局唯一批准设立的海洋石油平台研发(实施)中心。中集来福士开发了国内首座自升式和半潜式海洋牧场多功能管理平台、国内首座深远海智能化坐底式网箱;以“蓝鲸一号”“蓝鲸二号”为代表的钻井平台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被誉为“大国重器”;蓬莱中柏京鲁船业是全国首个“远洋渔船建造与技术示范基地”。

烟台市的海洋基础设施支撑不断完善,全市万吨级以上生产性泊位96个,涵盖17项主要装卸货类,矿石码头、原油码头、通用码头、集装箱码头都已达到或接近世界最大靠泊等级;烟台港成为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枢纽、26个沿海主要港口之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确定重点建设的15个港口之一、交通运输部确定的12个邮轮始发港之一。2017年,全市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01亿吨,居全国沿海城市港口第9位。其中,烟台港集团在全省沿海港口企业中居第3位,在全国沿海港口企业中居第10位。

烟台市的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海洋生态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红线制度,划定生态红线区总面积4945平方公里,占管辖海域面积的40.2%,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全市省级以上海洋与渔业保护区31个,数量居全省第一,保护面积2571平方公里,占全市管辖海域面积1/5。围绕整治,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工程40个,整治修复海岸线约140公里,占受损海岸线总长70%左右。目前,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烟台市区黄金海岸和长岛半月湾荣获“齐鲁美丽海岸”称号。围绕海洋生态提升,积极推进烟台市、长岛县2个国家级和海阳省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烟台市专门成立了支持长岛建设的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张术平担任组长,烟台市起草的《长岛海洋生态文明综合试验区建设实施规划》经省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并印发实施。

烟台市的海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在工作体制机制方面,海洋发展战略不断升级,2017年,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海洋强市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市10个工作领导小组之一,办公室设在市海洋与渔业局,统筹推进海洋强市建设工作。规划管理方面,市里提出将陆海统筹、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指导原则,制定印发了《烟台海洋强市建设规划》,研究形成了《关于建设海洋强市的意见》即将出台实施。海域、海岛、海岸带规划实现全覆盖,研究制定《烟台市海洋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烟台市海域海岛海岸带整治修复十三五规划》等。用海审批方面,2010年到2014年,累计获国家批准围填海85平方公里,已实施围填46平方公里,主要用于区域开发和重点项目建设;在全国率先成立省级海洋产权交易中心,累计交易102宗,成交金额6560万元。在执法管理方面,烟台市在全国率先推行港长制,133处渔港、自然港湾和停泊点全部设立港长;实施“依港管船”,自2016年以来,累计清理整治涉渔“三无”船舶2457艘;加强涉外渔船管控,未发生涉外违法违规事件。持续强化海洋综合执法,加强海洋信息化平台建设,完善海洋灾害预警和海上救援体系,为海洋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烟台举全市之力建设海洋经济大市,已是成绩斐然,但是,成绩面前找不足,赞扬声中找差距,市委书记张术平向记者较为全面地介绍了烟台市的“六个突破”与“一个融合”。即,突破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以壮大产业规模和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主攻方向,支持中集来福士等骨干企业创新发展,持续提高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制造能力;以远洋渔船、冷藏集装箱船、豪华游艇等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技术船舶;以深水和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超深井海洋钻井模块等为重点,推动海工装备高端化发展;以多功能海洋平台、大型智能深海网箱、养殖工船等为重点,推动海工装备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突破发展海洋交通运输业,瞄准世界一流港口目标,统筹全市港口整合、西港区建设和老港区改造搬迁,进一步完善集疏运体系,加快形成集铁路、公路、航空、管道于一体,四通八达、高效便捷的现代港口集疏运体系;突破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规划建设芝罘湾海上世界项目,建设集“船港城、游购娱”于一体的商旅综合体,统筹做好养马岛、崆峒岛、芝罘岛、长岛等滨海旅游开发,积极开发邮轮游艇等高端业态和自驾营地、海景仙居等新兴产品,打造“仙境海岸”文旅带;突破发展现代海洋渔业,高水平建设生态海洋牧场,规划建设高效能渔业养殖园区,积极发展远洋渔业,推动渔业由传统向现代、由近海向深远海发展。加快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的海洋生物育种研发和繁育基地,打造“水产种业硅谷”。积极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做大海参、鲍鱼等特色渔业品牌,推动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突破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瞄准国际研究前沿,加快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开发抗肿瘤、抗感染、心脑血管病等海洋药物,推出更多绿色、安全、高效的新剂型、新产品,建设一流的海洋生物医药与制品产业基地;突破发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业,深入开展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研究,大力发展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产业,着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水淡化装备制造企业。扎实推进涉海领域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充分发挥烟台作为革命老区、军地合作紧密的优势,着力构建海洋经济与国防建设协调发展模式。围绕海洋开发,加快培育以船舶、海工装备为重点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领域,大力支持台海集团建设海工高端装备制造特种材料研发和海上清洁能源综合供给平台,积极推进京鲁船业军民通用深远海装备保障基地建设,积极争创长岛国家级军民融合发展示范岛,实现军工产业与区域海洋经济共同发展。围绕海上救助维权,加强国防动员和军地应急救援联动协作,发挥溢油应急技术专业机构国内唯一、卫星遥感监视监测和溢油化验鉴定国内领先的优势,打造北方最大的海上溢油清除中心;健全完善搜救责任网格化管理,进一步优化搜救力量布局,强化突发事件检测、预警、搜救功能,建设覆盖北方海域的海上救援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經略海洋,山东担当,建设海洋强省,放飞蓝色梦想,争做经略海洋的排头兵,是山东广大海洋工作者的目标和动力。在海洋事业面临大发展、大机遇的形势下,山东海洋人正紧紧抓住机遇,为实现海洋强国的目标而努力奋斗着。我们相信,在富饶美丽的蓝色国土上,我们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部分图片由中集来福士、东方海洋提供) (编辑/常晔)

猜你喜欢
海洋建设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