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优势、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8-05-14 11:32曾新宇孙学映宗洪霞张莉朱体超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竞争优势重庆市经济效益

曾新宇 孙学映 宗洪霞 张莉 朱体超

摘 要 由于受到加入世贸组织影响,我国传统大豆产业遭受严重冲击,但鲜食大豆因其独特风味及绿色健康营养价值,国内市场前景看好,国外市场份额逐渐增大。近年来,重庆引种了鲜食大豆,发现其产量及经济效益较好,区域竞争优势明显。主要讨论重庆市鲜食大豆产业的优势、不足与发展建议,旨在对产业发展的可行性提供参考。

关键词 鲜食大豆;竞争优势;经济效益;对策;重庆市

中图分类号:S643.7 文献标志码: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13

鲜食大豆俗称“毛豆”,日本人称之为“枝豆”,国外多称之为“菜大豆”, 豆荚颜色嫩绿,是指在R6 (鼓粒盛期)至R7 (初熟期)生育期间采青,适宜菜肴制作及产品加工,作为食用的大豆[1-3]。鲜食大豆中含有优质的食用蛋白,还含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卵磷脂,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钙、铁、磷等多种矿物质,是公认的无公害、绿色、环保食品,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良好效果[4-5]。

我国在加入WTO后,由于进出口长期存在贸易逆差,大豆产业受到了国外市场的长期冲击,东北、华北等主要大豆产区种植面积不断萎缩,产量、产值持续降低,国内大豆产业面临严峻形势[6]。鲜食大豆作为大豆生产中的一种重要发展模式,目前正逐步在福建、浙江、江苏及东北地区广泛应用,形成了优势产业,取得了良好成效,已经成为大豆产业转型的重要途径。

重庆市自古以来有种植大豆习惯,种植模式多以田埂豆、肥田豆为主,个体面积小,规模化种植较少,生产技术措施落后,种植面积和产量不高,鲜食大豆专业种植更为鲜见。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饮食、绿色营养”的消费理念逐步增强及饮食习惯的多元化,重庆地区优质菜用蛋白产品需求不断增长,鲜食大豆产业在重庆的发展迎来良好契机。

1 发展鲜食大豆产业的意义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对鲜食大豆认识的加深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鲜食大豆生产呈现出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国际竞争力。国内外市场对速冻鲜食大豆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鲜食大豆已成为我国出口换取外汇的主要农产品之一[7]。经过多年引种实践证明,鲜食大豆在重庆地区产量较高、经济价值好,较为适宜本地推广应用。因此,在重庆开展鲜食大豆研究,发展鲜食大豆生产,形成规模化鲜食大豆产业,是丰富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特别在扶贫攻坚的重要关口,具有重要意义。

2 鲜食大豆产业发展概况

2.1 國外发展情况

日本在鲜食大豆育种领域起步较早,在生产上育成的品种较多,且其国内饮食习惯决定鲜食大豆市场需求旺盛,可达到每年15万t左右[8]。在日本,鲜食大豆(毛豆)完全有别于普通大豆,被称为优良的健康蔬菜,对其商品品质有严格要求,外观上要灰白毛、大粒、色泽鲜绿;口感上要速冻不硬、易煮食;在内在品质上高蔗糖含量是主要品鉴标准[9]。目前,因劳动成本等原因,其主要鲜豆产业已经向海外转移,台湾速冻毛豆出口量一度接近日本进口的90%以上[8]。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对鲜食大豆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在东南亚、南亚等地区也逐渐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需求量逐年增加。同时,鲜食大豆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高的价格优势,保鲜或速冻鲜食大豆出口每t价格1 200~1 500美元,深加工后,其价格还可提高2~3倍[10]。

2.2 国内发展情况

我国鲜食大豆最早的食用可追溯到5000年前,据史料记载,其主要用于药用,对人体起到治疗和保健的作用[11]。近年来,由于工价上涨等原因鲜食大豆种植由台湾转入大陆的福建、浙江等地,促进了我国南方鲜食大豆的生产。我国速冻鲜食毛豆出口量约占世界速冻鲜食大豆总量的52%,主要出口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和欧洲各国[8]。我国的鲜食大豆的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福建等沿海地区,栽培面积15万~20hm2[12],是世界上最大的鲜食大豆生产国和出口国[13]。目前,鲜食大豆的种植已经由沿海向内地发展,湖南、湖北和天津等地也开始种植鲜食大豆[14]。

随着鲜食大豆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及基础科研育种研究的不断推进,我国的鲜食大豆市场已经开始向规范化、专业化发展[15],育成了一批抗病性强、适应性广、口感好、产量高的菜用大豆品种,如苏豆系列、浙鲜系列、青酥系列、交大系列等品种[16]。这些品种的生长特性和品质特性有了长足进步,在生产应用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3 重庆市鲜食大豆产业的发展优势

3.1 生育期短,单产较高

重庆冬季受东北季风控制,夏季受西南气流影响,地形起伏,植被分布不均。形成重庆冬暖春早、夏热秋短的独特气候特点[17]。该特点较有利于春播鲜食大豆生长,其适宜采收期,早熟品种在花期后35 d左右,中熟品种在40 d左右,晚熟品种在45 d左右[18],根据国家大豆区域试验(万州点)经验,重庆地区一般在3月底4月初播种,早熟品种在6月底收青荚,常规品种在7月上旬收获,晚熟品种在7月中旬摘荚,产量一般在8.5~13 t·hm-2,丰年达到18 t·hm-2,其中2016年参试品种(系)交大14号、浙鲜5号、辽鲜1号每公顷产量分别达到:17.3 t、15.8 t、15.2 t,单位面积产量高。生长日数在75~85 d,生育期较短,较普通大豆干收籽粒产量100~150 kg、生育期105 d以上的各项指标均有较大优势。

3.2 适应性强,引种较易成功

鲜食大豆适宜在20~30 ℃气温和短于14 h光照的短日照条件下生长。长江以南地区每年2—8月均可分期分批播种栽培[19]。重庆市位于四川盆地东部,地形多以山地、丘陵、河谷为主,区内热量充足、降水充沛、温光资源较为丰富,有利于鲜食大豆生长[17]。鲜食大豆对土壤适应性较强,重庆地区水稻土、黄壤、紫色土等土壤类型都较为适合,农户每年有种植大豆习惯,2015年重庆大豆播种面积10.4万hm2,种植范围较大,有利于规模化推广。鲜食大豆还是一种生态适应性较窄的作物,跨大纬度引种较难成功[20]。对目前品种(系)量多且较为成熟的江、浙品种,因纬度差异小,引种较易成功。区域内,河谷地带多以3月底春播,6月底7月初收获青荚,生育期较短。从播种到收获,不同地形,丘陵推迟10 d左右播种,能正常成熟。鲜食大豆生育期内,气候适宜,温光条件较好,品种辐射面积较大,适宜大面积推广。

3.3 投入产出比大,经济效益高

在生产投入上,鲜食大豆种子成本较低(16元/kg左右)。大田管理上,一般不易爆发病虫害,不易造成水涝、干旱,排灌及病虫害防治成本较低。在田间除草上,通过播种后除草剂封闭等农艺措施,中耕进行2~3次人工除草即可满足需求。在肥料使用上,由于豆科作物独特的固氮作用,对氮肥的需求量较低,每公顷可固定纯氮25.5~31.5 kg,减少了氮肥的施用[21]。主要增施P、K肥,增施可显著提高其可溶性糖含量,有利于食用品质的形成[22],其中每公顷P2O5 112.5 kg、折钙镁磷肥937.5 kg;K2O 112.5 kg、折硫酸钾225.0 kg[23]。在经济效益上,产投比大,鲜荚产值为3.0万元/hm2左右[24];经济效益一般比普通大豆高2倍,若加工出口,经济效益更大[25]。

3.4 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

由于人们对于健康的植物蛋白需求量不断增大,鲜食大豆潜在消费市场巨大,市民日常菜用及餐饮业、夜市(麻辣毛豆)用量较大,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重庆是长江上游和西南地区最大的水陆空立体交通枢纽,空港、水港均属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水运可通达长江中下游各地,铁路物流是全国进出西南地区的咽喉所在[17]。因此,随着四川、湖北、湖南等周围市场对鲜食大豆的需求日趋增长,在价格比较中,较传统生产大省浙江、江苏、福建等地具有明显价格优势。同时,重庆便捷的交通对于西南地区速冻毛豆出口及内销等具有得天独厚优势,有利于农业产品出口创汇及国内市场消化,市场前景明晰广阔。

3.5 劳动力充足,社会效益好

据统计,截至2015年重庆农村户籍人口1 980万人,人均耕地面积0.11 hm2左右。重庆已有的农业从业者中的绝大部分务农工作时间不饱和,存在劳力利用不足,农业从业人员过多的情况,农村地区普遍用工价格低廉。目前,在鲜食大豆主产区,人工采收豆荚成本0. 8元/kg,在畅销年份约占销售价格的25%,在滞销年份占销售价格 50% 以上,是生产成本的主要组成部分[26],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重庆农村用工40~80元/天,用工成本相差近一倍。同时,鲜食大豆田间管理及后期的鲜荚采集需要大量用工,廉价的劳动力有利于成本管控、产业健康发展,提高产业的区域竞争优势,还可增加从业者收入。按本地区种植面积0.67万hm2计算,每667 m2田间用工8个计算,预期单季鲜食大豆农民务工收益可达4 800万~

6 400万元。产业发展社会效益良好,在产业扶贫方面,具有现实价值。

4 重庆市鲜食大豆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4.1 品种退化严重,新品种利用不强

重庆地区鲜食大豆专用品种推广较少,生产上农户一般采用自留、多代繁殖等方式进行品种保存,生产用种退化严重,产品品质较差。同时,生产上对鲜食大豆的概念不清,生产和销售的鲜食大豆主要采摘于普通大豆青荚,营养品质及食用口感较差,可食性不强,无专用鲜食大豆品种所具有的“甜、香、柔、糯”独特风味,消费群体对传统“鲜食大豆”接受度不高,对鲜食大豆产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近年来,在农业区域布局中,鲜食大豆占比不强,本世纪初期,部分乡镇农技站在进行小规模推广后,因良种引进力度不够,各项政府配套措施跟进不足等客观原因,国内外的优良品种未得到良好应用。

4.2 科研投入不足,品种研发水平滞后

重庆市大豆研究主要有西南大学、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和重庆三峡农业科学院3家单位,从事大豆育种和栽培研究人员不足[27]。重庆鲜食大豆品种选育及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无专用鲜食型品种推广应用。在育种基础研究上,普通大豆育种报到较多,关于鲜食大豆的报到较为鲜见,科研院所对鲜食大豆的新品种选育与种质资源的保存应用研究较少,无专业的科研单位对品种选育进行深入研究,各科研单位通过参加国家区域试验及联合鉴定试验,对于研制鲜食大豆新品种进行初期探索,系统研究不足,制约了鲜食大豆的产业化发展,品种研发水平滞后。

4.3 产业化集成不强,经济效益低

重庆受地形及传统农业习惯的影响,主要以农户散种及专业蔬菜大户个体种植为主,未形成专业化合作社、统一区划及统一品种,不能保证商品质量及品质[28]。种植面积及规模受价格高低等主观因素影响较大,随意性强,不能根据国内及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进行市场调整。丰年面临产品滞销,弱年價格居高不下,总体经济效益不高,畸形的市场供求关系直接影响农户的经济收入与规模化种植的积极性。目前,在重庆地区还未出现鲜食大豆规模以上深加工企业,速冻大豆等出口创汇的形式还未形成产业链条,部分种植大户甚至对速冻大豆出口一知半解。在经济效益追求上依然是传统小农模式,故在产业链形成上还需要政府的进一步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

4.4 配套技术落后,田间管理不科学

当前,农户大多采用普通大豆栽培技术进行鲜食大豆种植,对鲜食大豆的生长特点和田间管理技术掌握不足。对于鲜食豆籽粒萌发过程中的需水量及生长发育过程的结荚特性,生产布局中的密度控制,采摘过程中的成熟度把握,储藏运输中的保鲜,存在经验缺乏、技术力量不足等不利因素,造成后期单株结荚减少,秕荚增多,产量降低,可食性下降,商品性差等不良后果。配套技术跟不上鲜食大豆的发展步伐,田间管理缺乏科学指导,直接造成了种植面积及规模无法良性健康发展。

5 重庆市鲜食大豆产业发展建议

5.1 引进优良品种,开展推广示范

在现有品种资源基础上,广泛引进品质优异、产量高的国内新品种,通过试验鉴定,筛选出适宜重庆地区种植的高产、高效、抗逆、抗病鲜食大豆新品种。并在重点区域内,进行推广示范,以产量、产值为着力点,用经济效益产生示范效应,鼓励和引导农户开展鲜食大豆生产种植。

5.2 加强科研投入,研发适宜资源

在科研项目审批上,向大豆产业进行有力倾斜,特别对鲜食大豆等经济价值高的出口创汇项目进行鼓励支持,加强各科研单位的横向合作,相关单位设立专门研发机构对鲜食大豆的种质资源研发进行深入研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发展模式,与先进育种单位广泛开展技术合作,研究适合本地生长,高产、高效的新品种,填补育种空白,促进产业的纵向健康发展。

5.3 加强政府引导,形成产业发展体系

在产业化体系形成发展上,政府引导起到关键作用。鲜食大豆产业发展需要政府加大先进农业技术推广,改善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加强政策力量倾斜。加大宏观政策的指导,提供产业化体系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人才等相关优惠鼓励政策支持,引导农户、企业家集中力量发展优势农业产业。通过配套设施和关键政策的支持,在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等方面起到助推作用,引导鲜食大豆产业化链条形成。

5.4 结合地方特色,精准开发利用

利用重庆少河谷多山地、丘陵的自然禀赋,开展鲜食大豆山地、丘陵及河谷等地带等多种地形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研究。形成多种种植模式,促进产业整体发展。鉴于本地的优良温光条件,开展不同播期种植试验,主要旨在避开传统鲜食大豆集中上市时间,避开价格低区,有力提高种植效益。同时,基于重庆饮食习惯,开发“软、糯、甜”新品种,满足本地消费群体口感、风味特殊要求。

5.5 开展配套技术研究,促进高产机制形成

结合本地气候及土壤特性,重点开展鲜食大豆产量构成因素、品质影响因素、不同施肥水平等高产影响因素的基础研究,重点掌握品种生长发育规律及肥水需求特性特性,建立适宜本地区的高产、优质、高效鲜食大豆栽培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现实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姜信科,姚俐,穆洪丽,等.我国春播鲜食大豆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J].中国果菜,2009(6):52.

[2] 张秋英,李彦生,刘长锴,等.菜用大豆食用品质关键组分及其积累动态研究[J].作物学报.2015,41(11):1692-1700.

[3] Konovsky J, Lumpkin T A, Mc Clary D. Edamame: the vegetable soybean: In: ORourkeaded. Understanding the Japanese Food and Agrimarket: a multifaceted opportunity. Binghamton: Ha-worth Press,1994. pp 73-181.

[4] 顾卫红,郑洪基,张燕,等.菜用大豆的国际需求及科研生产动态[J].上海农业学报,2002(2):45-48.

[5] 陈学珍,谢皓,张硕.高产优质菜用大豆品种的筛选[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5,20(4):21-22.

[6] 佟屏亚.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和品种布局形势[J].中国种业,2013(2):23-25.

[7] 连金番,赵志刚,罗瑞萍,等.宁夏菜用大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展望[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5):

56-57.

[8] 盖钧益,王明军,陈长之.中国毛豆生产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豆科学,2002,21(1):7-13.

[9] 刘璐.我国特用大豆种植情况及产业分析[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10] 寇贺,吴迪,郑新利.东北鲜食大豆产业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种业,2013(7):15-17.

[11] 陈学珍,谢浩,李婷.我国菜用大豆研究进展与生产利用现状[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4(18):311-315.

[12] 董友魁,付連舜,单维奎.辽宁省鲜食大豆产业发展的可行性分析[J].大豆科技,2014(3):11-14.

[13] 韩天富,盖钧镒.世界菜用大豆生产、贸易和研究的进展[J].大豆科学,2012,11(4):278-284.

[14] 徐有,王凤敏,默邵景,等.我国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河北农业科学,2012,16(4):42-45.

[15] 张秋英,杨文月,李艳华,等.中国菜用大豆研究现状、生产中的问题及展望[J].大豆科学,2007(6):950-954.

[16] 赵叶舟.我国南方菜用大豆育成品种分析及展望[D].杭州:浙江大学,2015.

[17] 刘涛.重庆市农业优势产业选择与布局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18] 李之国,李喜焕,马峙英,等.不同熟期菜用大豆籽粒生化物质积累规律及适宜采摘期研究[J].大豆科学,2007,26(4):496-499.

[19] 吕美琴,叶玉珍.菜用大豆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福建农业科技,2002(3):26-28. [20] 陈霞,刘丽君,赵贵新,等.不同播期鲜食大豆品种生育特性及品质评价[J].大豆科学,2008,27(6):988-992.

[21] 杨文钰,雍太文,任万军,等.发展套作大豆,振兴大豆产业[J].大豆科学,2008,27(1):1-7.

[22] 张洪刚,周琴,何小红,等.播期、密度和肥料对菜用大豆南农9610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8,24(5):662-667.

[23] 赵东成,陈慧斌,赵琴琴.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鲜食大豆栽培中的应用效果[J].安徽农学通报,2013(6):50-51.

[24] 王大秋,程砚喜,牛建光,等.菜用大豆利用的实践[J].大豆通报,2001(3):14.

[25] 张秋英,李彦生,王国栋,等.菜用大豆品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08,27(1):1-7.

[26] 蔡仁祥,朱丹华.浙江省旱粮鲜食化技术创新与发展对策[J].浙江农业科学,2016,57(1):5-7,28.

[27] 张晓春,张继君,陈红,等.重庆市大豆生产现状与发展对策[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9,28(4):58- 61.

[28] 易泽林.重庆市主栽品种不同播季农艺性状及遗传分析[D].重庆:西南大学,2006.

(责任编辑:敬廷桃)

猜你喜欢
竞争优势重庆市经济效益
提高建筑经济效益研究分析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 2020年立法计划
新常态下会计与经济效益关系辨析
重庆新一届地方国家机构领导名单
基于战略视角的小米科技动态能力分析
经济新常态下中小房产企业竞争优势的塑造
重庆市首届市民健康知识有奖竞赛
各种农作物是否使用化肥精经济效益对比情况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