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利性弊端及应对策略

2018-05-14 13:50肖宝成
好日子(下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功利性工具性

肖宝成

摘 要:语文存有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工具性有实用性质,人文性多在精神的文明影响。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工具性显然更符合时代的高速化,反映在语文教学中的面貌是:分数量化制度更加严重、内容简单枯燥化、学生思维固化、教师职业模板化......等等各方面问题,改革这种功利面貌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功利性;工具性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功利性

功利性是每个人希望所做的事情的结果都可以从现实中得到回报,即是结果中包含可触摸、可使用的物质利益。这种观念过于贪功近利,而当前教育中也始终存在着这种不良倾向,而这对于长达多年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来说则更是有害。而其中的弊病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一)语文教育方式模板化

语文功利性的表现之一教学模板化。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他们认为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目的便是分数。而语文作为一个人文性较强的专业,其中不论是诗歌、散文等多种体裁寄希望于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认知能力,从而促进他们思维的全方位发展。《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指出:“教师应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慮只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1]

但是,在教学之中,在当今的很多中小学之中,公告栏上上面明显的、放在首页的还是“光荣榜”上面那些考得相当靠前的学生。而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也是在分数教学上,这样做的一个结果是,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导致语文的人文性基本上被扼杀在摇篮里面,而相辅相成的工具性也因为缺乏了人文素养的指导,从而使学生并没有很强的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拿中学语文举例,语文教材中包含有现代诗歌、散文、小说、古诗文等多方面的文章。但是在考试当中古诗文一般考记忆背诵和一篇文章分析上,这其中的难点在于一篇古诗文应该怎样来分析。于是,很多语文教师就开始总结了模板,如考试中一般会提出什么问题,关于修辞手法等方面怎样组织语文答案比较符合标准,等等。这种教学模式就已经把教学目标放在了考试上面,教师把各种考试的规律研习得相当头透彻。因而,在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只会让学生们完成模板化的任务,碰见了问题就会告诉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步骤,怎样组织语言等等,这种教学方式确实是节省了教学时间,但相反的结果却是让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因为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为了分数的教学,学生们除了在其中对语言文字能够有熟练地运用之外,更多地还是在价值观和情感等人文精神层面的培养。

(二)学生们缺乏自我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生们受到了功利性观念的影响后,自身也会存在对于一个语文的误解。“学习语文是为了什么?”“语文学习好像没有什么用处?”......等等这样的问题。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过程学习,带有潜性的特质,不能够一蹴而就。但在所有的学科中,它的影响确是最为深远的。可是功利性的表现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便是急功近利。“分数决定成功与失败,教育的更为重要的育人功能日益弱化”,[2]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来获得最大的利益。这样心存功利的学生也会从前人的经验之中来发现和总结,利用已有的方法来快速提高语文分数。

拿作文来举例,义务教育阶段以记叙文为主,高中阶段以议论文为主。作文的写作是“滴水穿石”的文章,不是填鸭式的成功。但是,学生们在作文中常常会有“套话”,即是议论文开头总是会来几个排比句,或是在文章结尾的地方总是用深沉的感叹话语,等等,屡见不鲜。这种好处就是节约了作文的思考时间,提笔就能开篇,但是坏处在于很多学生不明白作文的美感在哪里,还可以怎样写,怎样的文章才是真正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

“尤其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这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但是如果学生们自己不明白其中的道理,教师教授起来是十分费劲的。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应对功利性弊端的对策

(一)教师认真研读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多样化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都明确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来教授学生,其中不仅包含了课程目标,而且也有具体的实施建议,语文教师开展教学时,事先应该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把握好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时才会有一个参考依据,教学上不在盲目无依,产生的结果必然也会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同时课程标准中多次强调要关注学生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成为一个具有综合素养的人。这在发展过程中易于改变的青少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可以大力发展校本课程,结合学校当地所在的优秀人文历史,丰富学生们的知识。教师也可结合现代的信息时代的特点,利用现在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开阔,来从中挑选符合学生们的内容,例如,教师在教授《兰亭集序》这篇课文之前,就先行给学生们制作精美的PPT,在其中穿插关于兰亭序的所在地的图片,同时给同学们补充关于魏晋文人们的诗词的特点,等等。教师要明白教材是一个主体,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中有些较为容易理解的浅层次的文章,不需要过多的进行分析,比较复杂的文本,尤其是文言文上,就需要语文教师进一步事先补充,让学生们能够在其中涉猎到足够的知识,不只是蜻蜓点水。

除了教材内容的丰富之外,语文教师在课堂成功的一个标志就是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状态越好,就越能吸取到课堂的精华,从而利于学生在其中可以得到情感和价值观的良好影响。这样就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课堂要求。而要达到这样的效果,语文教师必须采用多样的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程改革上,要结合实际,量身打造符合自己本班学生的语文课堂。如在上《春》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学生们到室外先去感受春天的气息,让他们通过可感的实体来进行深层次的教学,突出人要热爱大自然的情怀。再如,学生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时,较为枯燥。教师可以挑选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生们的亲身实践中加深对于文言的理解......

当然,这种精细化教学模式必然会增大语文教师的压力,语文教师根的备课时间在其中会延长,课中的任务量会增加,课后的总结也会变多,但意义却是深厚的。

(二)以校为主,家校联合,消除功利性观念的弊端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受到的教育的来源主要在学校和家庭。而如果这两个地方中被“追名逐利”的观念笼罩,那么对于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其中,作为主要的受教育的场地,学校应该主动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共同反思和促进,营造一个良好的利于孩子成长的环境。

第一,学校要改革“以分数论英雄”的教育风气。学生们的成长觉不仅仅是考试试卷的成绩,更多的是身心健康,德智体美能够全面发展。学生如果一味地为了笔试成绩,身体素质极差,除了表面的分数自信外,对自己没有能力自信,那只是教育的“畸形儿”。而同学之间为了争夺所谓的分数名次,形成了一种恶劣的竞争关系,那么会让学生易于養成自私自利的心态,也不会利于班集体的建设。所以,学校的首要目标便是改革这种不良的学习风气,让教师和学生们明白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促进自我的和谐健康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某种实际利益。

第二,学校定期举办主题家长会,向家长宣讲关于学习功利性的危害。这对于孩子的所学课程,尤其是是语文课程有着重要影响。语文因为人文性极强,部分家长对于语文学科不是十分热心。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看法,语文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上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学校和家长的沟通过程,学校应该使家长明白其中的关系利害,让家长明白学习不是片面的,而是全方位的。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去掘取大量的利益,而是学会自我和谐发展,他们的身心都能朝着正向前进。家长不能口中絮叨着“看别人家的孩子”,让学生背负太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而言之,中小学教育不是一个竞技场,语文也不是一个工具。学生们在发展过程中,除了知识与能力,更多的是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所以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学校、教师、家长都应该注重过程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们能够免除功利观念的影响,使其能够更加健康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2]宋立虎.浅析基础教育的功利性[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6

猜你喜欢
中小学语文功利性工具性
警惕功利性支教
最有价值的阅读,恰恰是非功利性阅读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向量的巧用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分析
浅谈“大语文教育”的灵魂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
关于现代大学生文学阅读倾向的思考
防守压倒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