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2018-05-14 09:56虞霞
名家名作 2018年3期
关键词:浅谈内涵文字

虞霞

[摘 要]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过程,更是一种外在表达的传情艺术活动。朗诵作品的主题相对比较集中,有一定的思想和意境,具有丰富的内在情感。在朗诵时,需要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充分调动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有声语言进行表达,让自己沉浸在作品的思绪里,并走进倾听者的内心。因此,在朗诵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学作品,感悟文字蕴藏的深刻内涵,揣摩和体会作者最真实的情感就显得尤其重要和必要。

[关 键 词]朗诵教学;提问引导;组织讨论;启发想象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3-0155-01

一、提问引导,深入体会词句蕴含的深意

我国著名的话剧演员高重实曾经说过:“在舞台上说话念词,必须自己先弄清这词的内在含义和说这话的目的。如果脑子里没有,或者还没弄清楚,当然表达起来就含混不清,言不由衷。只有弄清楚了,才能打得准、打得稳;把词义理解得透彻了,才能说得深刻有力。”确实,朗诵时的基调、节奏、情感和起承转合的把握处理,都应该建立在对作品深入理解的基础之上。

例如,在教学朗诵艾青的诗歌《我爱这土地》时,可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假如”开头带给人怎样的感觉?为什么要说是一只鸟?歌唱的对象“大地”“河流”“风”“黎明”分别指什么?作者说“然后我死了”是极其悲痛的吗?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感?一系列的引导探索,层层深入的剖析,让学生渐渐透过文字表面去触摸蕴含的深层内涵。“假如”是一种设想更是一种思考,作者为了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最平凡的“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全诗表现出一种“忧郁”的感情特色,但说到“我死了”却不是单纯的悲哀,而是有着为了光明而献身的勇气与从容,是视死如归的豪迈。

二、组织讨论,理清作品的结构和层次

每一个文学作品,都有清晰的脉络结构,段落篇章之间是承接还是重启,是并列还是递进,是回味还是畅想……心里都要很明白,才能妥帖地处理好句子之间的停连缓急,才能恰到好处地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把握。

《我爱这土地》全文浓缩在短短的十行里,看似紧紧关联,实则段落分明、结构清晰。在教学时,组织学生在自由朗读并理解文字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结构的分析讨论,允许不同的意见出现,让学生试着用自己划分的层次去朗诵,发现不合理的情况再及时进行合理调整,最终找到最佳的层次分割方法。就这个作品,师生可以在讨论中达成共识:它以“假如”总领,用“嘶哑的喉咙”两行走起,接着连续四句写出歌唱的内容,再用两行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两行由鸟的形象转变为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烘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教学中的讨论活动主要可以通过互动分享、合作交流、体验感悟、精彩展示等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和情感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在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中,提升情感体验,提高朗诵水平。当朗诵者对这个作品的结构了然于心时,朗诵时的处理就会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和脉络,让倾听者更好地心领神会。

三、启发想象,走进作者的情感和作品的灵魂

好的朗诵作品想象丰富,画面绚丽多彩,形象有个性特征,常用比兴、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表现强烈的感情。这就要求朗诵者活跃自己的想象力,把感情融化,燃烧到每句文字中去。为了充分地表达作品所蕴含的丰富想象和激越情感,朗读时要进入意境,沉浸在作者的思绪之中,然后用饱满的情绪、合适的语气,准确、生动地把诗句传达给听众,去打动听众的心。

针对一些博大的自然意象,要有动有静、有近有远、境界开阔、气势恢弘。朗诵者自己脑中要有画面感,才有可能传递给听众画面感。

这些画面靠学生自己的想象建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课堂上仅凭老师的分析讲解会显得贫乏、无力,所以,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他们用心灵去体会、去想象,达到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才能理解体会到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到文字的语言美。同时根据新课标指出的:要努力体现教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那么在《我爱这土地》这个作品的教学方法选择上,可以进行多媒体情景创设、自主品读、合作交流,师生、学生互评,通过背景音乐的创设实践语言的场景,达到情感上的共鸣,通过朗诵练习的尝试和评析,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呈现画面的能力。

总之,朗诵艺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艺术,它不仅要求朗诵所依据的文字作品要有较高的艺术水准,更要求朗诵者对文字作品具备极强的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完美呈现二度创作的有声语言所具有的动人魅力!

参考文献:

[1]詹澤.中国语文朗读评选活动指导手册[M]. 北京教育出版社 ,2016.

[2]李锡英.浅谈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 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2).

[3] 董新娜.浅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与导“悟”的结合[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7).

猜你喜欢
浅谈内涵文字
文字的前世今生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热爱与坚持
梦中的文字
浅谈虚拟语气
浅谈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浅谈命题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时尚&建筑”的浅谈
木木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