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协奏曲《黄河》的艺术探究

2018-05-14 08:59刘菁菁
北方音乐 2018年7期
关键词:协奏曲黄河结构

【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近现代中国音乐发展史上影响力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一部大型钢琴音乐作品,这首作品无论是从创作手法上还是钢琴作品主题表达上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仅在中国国内,乃至在全世界上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独特的民族艺术魅力。本文主要从《黄河船夫曲》《保卫黄河》 两个部分为基点,深入研究这首音乐作品的艺术价值,通过艺术研究我们不仅仅对于了解和学习中国协奏曲有着积极的促动作用,更有利于自己加强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这部作品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中国现代钢琴音乐的发展之路,尤其是作曲家在音乐创作中把民族音乐元素与西方作曲手法进行了完美的融合,这是中国钢琴音乐发展历史乃至中国音乐发展史中的一个关注点。

【关键词】协奏曲;《黄河》;曲式特征;结构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一、《黄河船夫曲》

传统意义上的协奏曲都多多少少带着西方音乐的浓厚色彩,然而与之不同的是《黄河船夫曲》作为黄河协奏曲的开篇,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从曲式结构上来看,并没有使用传统西方钢琴协奏曲一贯的结构,而是采用了回旋曲式奏鸣曲的结构,通过主题旋律的变化和再现单二部曲式,相互之间通过反复的对比描述,将第一乐章的主题不断推向高潮,曲风大气磅礴,充满着对祖国黄河浓浓的热爱和赞美。

该曲选择的是《黄河大合唱》中第一首歌曲中的素材改编创作而成,这一乐章由单一调性D大调贯串始终,曲式回旋中带着对黄河的敬爱,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生活。唯一不同的是,在音乐表现手法上巧妙地融合了我国民族民间的艺术特色,比如黄河之下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劳动号子,劳动号子的节奏与音调的使用使得《黄河船夫曲》变得更加形象生动,既有浓郁的学术特色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这首协奏曲刚开始乐队尤其是鼓乐就运用了滚滚的惊雷声以及木管组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的半音进行,细腻而豪迈,共同营造出气势恢宏的的黄河水波涛汹涌不断翻滚奔流、拍打黄河两岸的生动形象,仿佛把人一下子带入到凶险的黄河岸边,使人身临其境,感情色彩浓厚。接着弦乐在主和弦re fa la的基础上伴着滚滚的雷声奏出了短促而铿锵有力的“划哟”、“划哟”的旋律,这时候竖琴始终伴随着弦乐的旋律,运用连绵不断的琶音音型,意境深远绵绵不断。这时候钢琴手法上采用的是属七和弦与导音上的减七和弦的组合,采用全分解的和弦琶音,犹如灵活的肢体语言,更像一个饱经风霜老人在诉说着黄河故事,再次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黄河母亲的伟大和壮观。

随着第一部分的结束,第一乐章的B部分开始出现,A部分坚定有力、雄浑奔放的黄河形象还萦绕在耳畔,弦乐管乐伴奏下的船工号子一唱一和,钢琴主旋律的奏响与乐队的紧密配合,共同展现出劳动号子中一领众合的真实情景,展现了船工们万众一心同狂风恶浪顽强搏斗的精神面貌。当钢琴进行到第二部分时,共四小节,那铿锵有力的船工号子的“划哟”声再次出现在乐队中,而钢琴则充分发挥了它的弹奏和弦与琶音的优势,循环往复的演奏,钢琴与乐队的默契配合以极佳的音响效果再现了波浪翻腾的黄河,紧接着钢琴再次运用低音和弦的优势,与乐队紧密配合,遥相呼应,一起表现了船工在生活状态下富有节奏、力量的 “划哟、划哟”的口号,而不同的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乐队与钢琴互换角色的情况,钢琴作为伴奏,乐队作为主旋律的,角色互换,意味深长运用另一种方式再现了黄河的汹涌气势。这时候B+C部分是对C部分到来的过渡,这个部分无论是乐队还是钢琴此刻的声音都变得更加饱满生动,这预示着C部分的旋律将更加饱满,主题也变得更加有内容,更深刻。而到C部分时,钢琴与乐队一齐为我们展现了船工们沉着“应战”汹涌黄河之水的无比耐力,乐曲进入了D部分,这时候乐队与钢琴先后演奏出四小节极具民族特色的旋律,此刻的旋律优美坦然,但面对黄河,面对苦难的决心并没有动摇。在乐章结束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与黄河水紧张搏斗当中,那个黄河船工的号子越发越烈、愈发响亮。结尾和弦经过T一D一T形成的完满终止,仿佛渲染着船夫们经过惊现动荡的波折之后,终于平稳到达。

二、《保卫黄河》

《保卫黄河》这个乐章中的点睛乐段,这个部分是带有插部的变奏曲式,这首作品根据原作《黄河大合唱》中的第八首《保卫黄河》和第九首《怒吼吧!黄河》的音乐素材重新编创而成,也是整个作品的高潮所在。旋律通过变奏的艺术手法,层层递进,不仅仅变换的是节奏,还有交叉运用的分解和弦和全分解和弦,以及半音階琶音织体转换调式,形象生动地描述保卫黄河的战斗。《保卫黄河》的引子部分,是由铜管乐在C大调上奏出的,庄严而嘹亮的号角,伴随着木管组急性上行的音阶,展现了一幅恢宏的东方史诗般的画面。紧接着钢琴双手坚定有力地弹奏出了两个上行的八度,形成了一股强烈的战斗力。紧随其后以属音开始的E大调音阶,引出了由乐队交响化的富有节奏感的“保卫黄河”的前奏,这个时候转调变成A大调,旋律明,快节奏鲜明,再现了毛主席带领红色老区人民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紧急动员抗战的热血豪情。值得注意的是,旋律马上开始了变奏,丰富多彩的和声织体不但变换,音乐语言的魅力加上作曲家不断运用变换的手法,使得旋律呈先出更多的层次性和立体感,全方位地展现了人民战斗的复杂场面,在音乐进行中时而如战马奔驰、奋勇杀敌的壮观场面,时而向行军队伍迈着整齐的步伐在前进,时而夹杂着风声、雨声、急速的马蹄声,表现出战斗己经进行到了白热化的地步。音乐在一个接一个的高潮中上升进行着,突然又转回原速,在力度上与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仿佛是那变化莫测的敌后战争、地下战争,预示着新生活的到来和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在第五个插部(24个小节)中,音乐进行了最后一次的转调,采用传统的“东方红”音调,将整个作品再一次推向了高潮。这个时候钢琴和乐队同时演奏,以极其恢宏壮观的交响化史诗般的艺术魅力。再现了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抗战胜利的热血豪情。紧接着插入6小节的轮奏表现方式,相互强调对比,使主题再一次深入人心,最后回到钢琴的演奏,采用的是“国际歌”的音调,呼吁全世界的劳动人民战斗起来,结尾部分的三连音双手八度下行音型与大和弦震音技巧演奏,将整个作品内涵进一步升华,深刻地刻画了主席光辉伟大的形象,正领导者全国各族人民站起来的伟大壮举。整个作品意味深长,耐人寻味。

三、结语

钢琴协奏曲《黄河》诞生于一个特殊的年代,在那个年代这首协奏曲发出了民族强大的战斗力。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极其复杂,它的诞生在那个年代里成为团结中华民族最有力的文化载体,这不仅仅是作曲家对作品给予的浓厚感情,更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下诞生的产物,尤其是它特有的音乐结构改变了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借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钢琴协奏曲,开创了一个吸取西方音乐文化的先河,创造出了巨大的研究价值。

钢琴协奏曲《黄河》在创作技法上充分采用西方先进的协奏曲的创作语汇,以中国传统的音乐元素(劳动号子)为基点,使中西方的音乐文化进行了巧妙的融合,在秉承着《黄河大合唱》的内容与精神的同时,将西洋音乐创作技法在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中加以实践运用,成功地塑造了具有民族化、形象化、艺术化的中国钢琴音乐特征,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珍品。

参考文献

[1]李新苗.我国钢琴作品民族化的音乐元素分析[J].当代音乐,2017(06).

[2]康一品.论当代中国钢琴创作的民族化表现[J].当代音乐,2016(08).

[3]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汪毓和.中国现代音乐史纲[M].北京:华文出版社, 1991.

[5]曾遂今.中国大众音乐——大众音乐文化的社会历史连接与传播[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刘菁菁(1983—),女,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庆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

猜你喜欢
协奏曲黄河结构
春日协奏曲
黄河
当型结构与直到型结构的应用
物质结构规律归纳
半包围结构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汪曾祺专辑
渡过黄河看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