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表之木老银杏(上)

2018-05-14 16:38梁衡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4期
关键词:管仲小白银杏

梁衡

天安门前的华表庄严华丽。其演变过程颇有深意。在古代,最早是公众场合的大立木,民众有什么意见都可刻之于上,称为“谤木”;后来立于通衢及邮驿之处有指路之意;再后来立于皇城外,上卧神兽,有监督王命和政事之意。总之,立一木而观天下,申正义,明是非,鞭腐恶。公器在上,宏大庄严,关乎天下社稷。但这毕竟是一个静止的非生命之物。如果能在中国大地上找到一个有生命的华表,一株活的巨木,千年不倒,风雨无阻,静静地记善恶、写青史,那该多好。很庆幸,我们找到了,这就是山东莒县浮来山上的春秋老银杏树。

银杏,又名白果,被称为植物的活化石,树中的熊猫。因生长缓慢,又名公孙树,意即爷爷种树孙子收获。树分雌雄,雄者无果,伟岸高大,身壮干直,如壮士擎天;雌者产果,树形肥硕,四枝收拢,如健妇在野。果可熟食,如银色的巧克力球;叶为扇形,深秋变黄,可入藥。我小时这种树还很稀罕,难得一见,现在作为经济作物和美化树木南北都有种植。

按照我自定的人文古树标准,纵向看,其事必为记录历史的里程碑;横向看,其貌必为本地区的一个地标。我是在全国比较了不下100棵以上的银杏树之后,终于选定莒县这棵春秋老银杏的。它有四奇。

一是树龄之老。距今已三千多年。其树最低的几根大横枝,离地一人多高。由于三千多年地心的引力,滚圆的枝干竟被引拉成扁平的带状,侧垂着像一个个伸长的骆驼脖子。这是其他树所从未见到过的。过去当地人有病,常来暗取一片枝叶作为神药。现已作为文物严加保护。一般古树龄的推算主要靠相关记载和旁证。清《嘉庆莒州志》记载此树为春秋所植,当时就已有十余围之粗,从根到梢无一枯枝败叶。人行树下无不摩挲有爱,不忍离去。《左传》记载公元前715年鲁莒两国就曾在此会盟。现树下还有一碑专记此事,可证其老。

二是树形之大。树坐落在定林寺里。这个寺不大,顺山势分为三进,第一进是主院,老银杏独自占了整个院子,倒把佛殿挤到了一边。要进寺先要爬几十级的台阶。当你站在坡下仰望寺门时,门里不见墙、不见殿、不见人,塞满一座山门的就是一棵树,不,只是树身的一截。等到拾级而上,渐入院中,树落平地,天呐,这哪里是一棵树,就是一座山,一座层峦叠嶂,沟壑纵横,上下奔走的山脉。这银杏因为年深日久,树身早已不是我们想象的一整棵躯干,它矗立于地,已分化成数股或粗或细的躯干,被风雨打磨成铁石之色。横出左右,相互扭曲、交错、攀绕,成沟成崖,陡峭崎岖。多年来,雨水顺沟壕蜿蜒渗流,如河川经地。树上尘落土埋,鸟窝鼠洞,又生出许多杂草、小树、松鼠等二代三代的生命,莽莽然一座十万大山。寺里存有一块刻石,上书“象山树”三个大字。意为树大如山,年代已不可考。这个“树山”上生树已是常事。1959年(中共庐山会议那年),工作人员从半空的老树杈上发现一株银杏落果后的自生小苗,便双手捧下来,栽到院东几十米处,现在也长得要两人合抱了。冥冥中这棵树倒记录了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而现在那棵挺拔的合抱之木也成了彭德怀元帅当年犯颜直谏,耿直为民的象征,常引来游客合影。在后院,还有两棵唐代的子树,至于寺前寺后风吹籽落而成的小苗,又不知几多。母树早已空心,我们已无法去探数它的年轮。民间传说树围有“七搂十八扎”,后来实测胸围15.7米,树高26.7米,树冠遮阴800多平方米。从高、大、老各方面来说,都是国内之最了。

三是色彩之美。我第一次慕名来看银杏,是在一个秋季。离山还有四五里远,就望见远处的天空一片灿烂。黄透了的树叶层层叠叠,在风中像一座隐隐闪现的金山,又像夏收后打谷场上遍布的麦垛。夕阳晚照,流光溢彩。芝麻开门,我们有幸进入到一个奇幻的世界里。凡树木,不都是绿色的吗?即使到了秋季也不可能一夜秋风满树金呀!瞬间就黄得这样没有一丝杂色。但这就是银杏,它是树中之妖、树中之神、树中一绝。它不停地摇落片片金叶,随风吹送到院子的各个角落里。脚下是一层厚厚的黄绒地毯,实在不忍踩踏。我去时正有一部电影在那里拍外景。而最美的是红色的寺墙,依着山势形成长长短短的折线,树叶顺墙头镶上了一条金色带子,蜿蜒起伏,令人想起名曲广东音乐《金蛇狂舞》。一年最是秋色好,满院皆戴黄金甲。树和寺坐落在一座小山之上。山在寺后轻轻围了一个半圆,遮风御寒;又在南面的树根下暗藏一泉,日夜不歇地吟唱奔流。中国大地历朝都旱灾不断,而这棵银杏树几千年来竟没有一日口渴,美颜常驻。

四是这树的名气大,树上有说不完的故事,而且都是和名人大事相关。毛泽东、蒋介石、陈毅都与树挂上了钩。在这一带生活过的古今名人有诸葛亮、王羲之、颜真卿、杨虎城等。南北朝文学批评家刘勰就在这树下的小庙里出家,完成了他的名著《文心雕龙》。而最奇的是,这树常于夜深人静之时,发出浑厚深远的隆隆之声,传之数里,隐隐不绝。如山中狮吼或远处的雷声。科学家解释是树老中空,形成巨大的风洞,风回气旋,有如雷鸣。或许,那正是老银杏叹时感世,或悲或喜的一声声呼唤。因这声音并不定时,许多寺上的香客、外地的游人为能听一次老树自鸣,常在后半夜时分披衣守候树下。于是寺门前,就黑压压、静寂寂,一片望不尽的人群。如同岱顶观日,这银杏发声也遂成一景。我前后三次造访老银杏,其实都是为了访这树上的故事。

老树的第一个故事是“毋忘在莒”。这个成语知道的人不多,其意,类似“卧薪尝胆”。但有一个人对这句话刻骨铭心,他就是蒋介石。蒋败退到台湾后总想反攻大陆,前几年开口闭口都说:“毋忘在莒,毋忘在莒!”并且把反攻的军演代号命名为“莒光”。部队名“莒光部队。”到晚年台独露头,他以国家统一为重,乡愁盖过了旧仇,“毋忘在莒”的含意也渐成“难忘大陆”。时国共双方已在秘密和谈中,蒋的养老定居地的安排也已有眉目。惜“文革”事起,蒋未能“回莒”,终成遗憾。

“毋忘在莒”恐怕是中国最老的一个成语。莒国的存在是公元前一千年左右,那时还没有纸张,秦始皇也还没有统一文字,当时人们要写这四个字还得用刀刻在木片上。你就知道这个故事,连同这讲故事的老银杏的辈分有多老了,它至少够得上中国最古老的成语之一吧。

在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得天下后,首先分封他的两个得力功臣。分姜子牙的家族到齐国,国都临淄;分自己家的人周公到鲁国,国都曲阜。未有齐、鲁之前这里已有一个小国莒国,国都在现在的莒县。这三国基本占据了现在的山东,比汉末的魏、蜀、吴还早1000多年,就演了一部春秋版的“三国演义”。开初,齐、鲁仍按臣子之礼,友好事周。后来对外用兵争霸,对内阴谋夺权,早不把天子权威放在眼里。什么丑事、坏事都干了出来。公元前686年,齐国正是荒唐无道的襄公掌权,杀了来访的鲁桓公,淫其夫人(此女还是他的同父异母妹),他随意杀戮,臣又反过来弑君,襄公死,国内一团混乱。

当时襄公有两个弟弟正避乱在外,大弟弟公子纠,由他的老师管仲监护着流亡鲁国;另一个弟弟公子小白由老师鲍叔牙监护着流亡莒国。襄公死亡的消息传来,两人就争着回国去抢班夺权。这鲍叔牙与管仲本来也是好友,但这时都各为其主算尽机关。管仲对纠说,莒国离齐近,鲁国离齐远,这样赶路我们一定会落在后头。不如我率轻骑先行去截杀小白,公子随后赶来。纠点头称是。管仲说罢翻身上马,带数骑急行。约行一日,来到莒国城外的银杏树下。他知这是通往齐都的必经大道,先派人打问是否有人马走过,又细察沿途马迹车痕,判断小白还未经过。便偃旗息鼓,弯弓搭箭设伏于树下。果然,第二天日上三竿之时,一小队人马急急走来。为首坐于高头大马上的正是小白。管仲忙将弓背于身后上前搭话:“许久不见,公子可好?这样匆忙,赶往何处?”小白答礼说:“回国奔丧。”管说:“国丧之事,有兄长操办。何劳你做弟弟的远行?”小白一听口气不对,变色道:“此话何讲?”管仲虽是文弱书生,但六艺必修的箭法却是娴熟的,乘对方稍一分心,翻身抽弓,白光一闪,一箭早已穿向小白的胸膛。只听对方“哇”的一声,口吐鲜血,落下马来。管仲眼见得手,一声呼啸,撤回去复命。公子纠听得高兴,知政敌已去,一路商议继位之事,向都城慢慢而行。

其实双方在树下斗法时,虽各怀鬼胎,却没有瞒过高高在上的老银杏。时老银杏看管仲弯弓搭箭,正想,你怎么能干這种伤天害理的事?那管仲却对树祷告:“今,事急矣!流浪数年,天降良机,成败全在此一举。”谁知老银杏扶正祛邪,不帮管仲却佑小白,那箭“当啷”一声正好打在小白胸前的带钩上,未伤皮肉。小白何等聪明,顺势咬破舌头,口吐鲜血,装作落马而死。见管仲撤走后,立即吩咐部下加速赶路。

六天后当公子纠一路行到齐国边境之时,临淄城头已经变换成小白的大王旗。向来政治斗争亲骨肉也不半点手软。就像李世民玄武门之变,血腥登位。小白哪能忘了这一箭之仇,又仗着自己是大国,便向鲁国发去命令:“纠为我的亲兄,不忍相残。着你们就地代我处死。那个管仲押回齐国,由我来亲自收拾。”管仲一听这话,心里就明白自己不会死了,定是鲍叔牙向小白举荐了他。果然囚车一入齐境,小白就在国门等候,后来拜他为相,并尊称他相父。

这管仲是春秋时的第一政治家,兴农业、举渔利,特别是重商业。不消几年齐国就成了春秋一霸,小白也成了史上大名鼎鼎的齐桓公。这时,便是天子也要让他三分了。一次诸侯大会,天子还派使者专门送来了干肉,并且特免他不必下跪受礼。亏了管仲老成,怕遭人忌,在王身后拉了一下衣角:“君虽谦,臣不可不敬。”齐王才款步下阶拜受。总之,这时齐国对外俨然是诸侯们的领袖了。齐桓公又最喜听人吹捧,时国内歌诵之声四起,他也更加飘飘然起来。

(未完待续)

猜你喜欢
管仲小白银杏
银杏
小白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神奇的小纸条
腊月里的银杏果
鲍叔牙与管仲
万能的小白
银杏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