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创新促发展加快贫困村脱贫致富步伐

2018-05-14 09:37朱庆民
奋斗 2018年15期
关键词:全村长发工作队

朱庆民

按照全省脱贫攻坚统一部署,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负责帮扶绥滨县长发村。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创新是第一动力”的要求,2017年5月以来,驻村工作队与乡亲们一道,以创新为主基调,在创新中突破,在突破中跨越,推动长发村由昔日贫穷落后、破旧不堪的贫困村,一跃成为干群同心、产业兴旺、环境优雅、村民富裕的标杆村。2017年村民人均纯收入9500元,集体资产突破500万元;2018年村民人均纯收入将增加2000元以上,贫困户户增收4000元以上。长发村脱贫攻坚成果,新华社、《黑龙江日报》《鹤岗日报》等相继报道。驻村工作队长被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评为“全省优秀驻村干部”,长发村党支部被绥滨县委评为“脱贫攻坚工作先进党组织”,长发村被绥滨县委县政府授予“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优美村”称号。

思路创新,瞄准主攻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为使扶贫思路更具针对性、有效性,驻村工作队组织开展了“大走访、大参观、大讨论”活动。挨家逐户了解民情,全村325户农户普遍走访,60户贫困户多次访谈,几位队员手中小本子密密麻麻记载着村民家中情况。组织村干部、村民代表参加,多批次外出参观考察。先后赴鹤岗海宇米业、肇源鲶鱼沟米业、汤原亮子奔腾菌业、伊春宝宇森林猪养殖场、江滨农场及本县福泰、兴隆、向日等先进村,考察水稻种植、食用菌栽培、棚室蔬菜、生猪养殖等方面的做法经验。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集思广益,把脉定向。大家形成了共识,长发村迅速脱贫致富必须重点解决观念落后和产业不强两个问题。对症下药,精准施策,驻村工作队与村干部完善和细化发展思路。在指导思想上,围绕“六句话”做文章。就是“发挥优势、抢抓机遇、用足外力、脱贫攻坚、赶超先进、富民强村”。在发展目标上,规划分三期达标。2018年全村60户贫困户全部脱贫,比全国时限提前两年完成整村脱贫任务;2019年巩固完善,将长发村建成绥滨“第一村”;2020年突破跨越,推动长发村跨入全市先进行列,并争创省级文明村。在推进措施上,下功夫选好致富带头人,实施能人治村,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原村委会主任侯金豹,家有混凝土搅拌、宾馆、饭店等产业,资产几百万元;党员吴宝江,是养猪大户,生猪饲养规模达到500头以上。这两人带动能力强,群众威信高,驻村工作队积极培养举荐,侯金豹和吴宝江分别走上了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岗位。思路一变天地宽,长发村发生了历史性变化。绥滨县在长发村召开了全县驻村“第一书记”会议,县委认为,长发村脱贫攻坚最大特点是创新,一天一个样。

产业创新,咬住关键环节

贫困村脱贫解困,产业发展是关键。结合长发村实际,坚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走立足优势多元发展之路。一是提升水稻生产水平。长发村现有耕地15276亩,其中水田14200亩,水稻是当家产业、致富根本。通过联系省农科院、省供销社和水稻收储加工企业,全村水稻生产实现了品种、测土、供种、用肥、技术、销售“六统一”,改变了过去品种杂、产量低、质量差的状况,平均亩增产100斤以上,全村可增收150万元。二是利用闲置宅基地发展木耳产业。在全村40块空闲宅基地中选择房屋破舊、土地连片的地块一期立项建设木耳大棚16栋。16栋大棚发包收入、经营收入和季节性用工收入,可为村集体和村民创收近50万元。三是搞好育秧大棚二次利用。全村现有水稻育秧大棚51栋,在水稻秧苗移栽后,利用闲置大棚种植适销对路的蔬菜,村里通过对外发包水稻育秧大棚获得出租收入,承包方吸纳60位农民进棚打工,其中贫困户15人,每人年收入可达1万元。四是房前屋后种植花脸蘑。花脸蘑是优质高档食用菌,在房前屋后农作物垄沟进行间种,既不影响其它作物产量,又改良土壤培肥地力。2017年试种成功,2018年扩大面积,目前全村19户农民种植花脸蘑2500延长米,预计收益15万元以上。五是充分利用“小菜园”发展订单农业。长发村每家每户有近一亩地的“小菜园”,过去只种自用的菜豆等,基本没有现金收入。现在对203户村民“小菜园”进行整合,每户种植鲜食玉米300平方米,村里统一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每户可获纯收入1000元。六是大力发展养殖业。长发村与广亿牧业合作,积极扩大养殖规模。全村养殖大鹅5400只,可增收8万元。

机制创新,强化内生动力

一是创新帮扶机制。省农业开发办包村,办内各处包项目包产业,驻村工作队员、长发村所在的忠仁镇镇干部包贫困户,形成立体式全覆盖帮扶格局。二是创新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各方面支持,形成多元投入格局。驻村工作队多方沟通协调,争取绥滨县农业开发砍块资金501万元,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80万元,争取农村绿化建设资金80万元,争取农村文化广场建设资金10万元,争取农村体育建设资金3万元,争取农村危房改造资金88万元。同时,长发村发展产业项目,兼顾各方财力实行聚焦投入。木耳大棚及配套设施由扶贫项目资金建设,村民投入木耳菌包和管理费用;花脸蘑菌包由驻村工作队无偿提供,村民负责肥料和种植管理费用。三是创新激励机制。一手抓扶贫,一手抓致富,激发所有村民参与热情,充分调动大家积极性,积极投身到改变家乡面貌行动中来。长发村发展各项扶贫产业,在贫困户优先的基础上面向全体村民。木耳大棚一半由贫困户承包,一半由非贫困户承包;为每个贫困户免费提供40只鹅雏,非贫困户养殖大鹅每只补贴6元;有种植花脸蘑愿望的村民,村里不限量全部支持。四是创新分配机制。长发村村民生活水平较低,虽然认定贫困户60户154人,但有许多边缘户生活较为困难,将扶贫资金所得收益简单分配给贫困户既不公平,也难以体现普遍救急救难精神。因此,除按投资进行分配外,集体获得的产业收益通过组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做义务工方式和紧急救助方式进行分配,受益者是以贫困户为主的全体村民。五是创新科技服务机制。推动农民掌握科学技术,才能把产业延续下去,实现可持续发展。驻村工作队聘请省农科院水稻专家到村,面对面为农民讲解科学种稻知识;同时聘请木耳技术员驻村全程指导,聘请获得花脸蘑专利的专家在每个阶段现场指导,使村民真正掌握了种植技术。

管理创新,夯实基础保障

脱贫致富,管理奠基,管理是发展的永恒课题。为切实提高扶贫成效,驻村工作队把创新管理紧紧抓在手上。一是突出宣传引导。强化管理,宣传先行,营造浓厚的“人人都是管理者”氛围,推动村民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文化广场设置文化墙,路灯杆上悬挂宣传标语。讲脱贫途径,亮发展前景,造文化氛围。通过宣传引导,增强村民参与管理的自觉性,树立新的精神面貌。二是制定村规民约。重点治理请客随礼赌博不良风气。随礼是贫困户挥之不去不得不办的重大支出,有的达到或超过总支出的一半,借钱随礼时有发生。因此村规民约明确规定,婚事丧事从简,过生日、老人过世周年、满月酒、乔迁、开业等不提倡办置,并不得借机收礼。同时,规定村民不得参与带有赌博色彩的娱乐活动。三是发展农民合作社。扶持发展合作组织,推动农民走联合之路,是加强村务管理的重要举措。长发村由资深望重的原村党支部书记牵头,整合水稻农机木耳蘑菇等合作组织,建立农民联合社,统筹管理村内产业发展,搭建产供销一体化平台,推动本地资源优化配置。四是推进环境治理。开展环境治理大会战,将历史沉积垃圾全部清除,农户门前实行“三包”,垃圾做到日清日运。同时,拓宽村内路面6000平方米,硬化路边沟8公里,植绿化树7.3万株,安装太阳能路灯88盏,建设文化广场1000平方米,安装体育健身器材l套10件,建设幸福大院2栋13户600平方米,试点改建室内卫生间10户。实施环境大治理,村容村貌大改观。如今,一架架光伏玻璃板列成威武的方阵,一幢幢新居迎来幸福的笑脸、一行行排水沟编织成网、一盏盏路灯使全村夜如白昼、一处处文体活动场所承载起村民们的欢乐。村民自豪地说,我们过上了城里人生活。

(作者系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综合处副处长、黑龙江省农业开发办驻绥滨县长发村工作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

编辑/曲直

猜你喜欢
全村长发工作队
鲸宝宝的殇歌
全村唯一收件人
柔顺的长发
莴苣姑娘,请放下长发来!等
扶贫工作队
中办国办发文要求加强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
中办国办:根据贫困村实际需求精准选派驻村工作队
克山县做好“三加强三提升”,助力驻村工作队打赢脱贫攻坚战
谁的长发甩绿了春天
Beams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