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研究

2018-05-14 16:11叶小玲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工作体系规范化

叶小玲

摘要:高校大学生是志愿服务事业的重要后备军。但是,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面临着困境。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成为志愿服务工作的关键。文章剖析了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探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规范化建设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规范化

自2016年佛山市提出建设“志愿者之城”口号以来,佛山市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全市的注册志愿者超过86万人。志愿服务活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各高校的重视。但是,大学生志愿服务在开展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完善的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给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只有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才能更好地推动“志愿者之城”的建设。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规范化的现实意义

2014年2月,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印发《关于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的意见》,明确指出了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加强对志愿服务制度化的组织推动的重要性。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主动意识,为志愿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科学化。

二、当前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存在的困境

(一)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识有偏差,存在功利性

志愿服务被高校纳入思想道德教育板块,是大学生素质拓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志愿服务本应该是在不求回报的前提下,为帮助他人、促进社会进步而自愿付出个人时间和精力所做的服务工作,但如今却成了一些大学生为了完成学业而“必修”的一课。为了评奖评优,大学生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时带有一定的功利性,对志愿服务精神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与自愿性质的志愿服务理念背道而驰[1]。

(二)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的能力不足,专业性不强

当前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主要依托政府共青团组织和院校团委,但是受院校地域的限制和政府重点工作方向的影响,高校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大多停留在被动服从的层面。绝大多数高校志愿服务的重点在扶贫、支教、环保等,对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要求不高,活动项目缺乏系统、全面的规划,专业性不强[2]。大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更多的是直接“上岗”,缺乏系统的培训。因此,在活动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问题,不利于进一步延伸志愿服务的深度,发扬志愿服务的精神。

(三)高校志愿服务形式化严重,认同感低

目前,高校志愿服务活动的内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扶贫、支教、环保等方面,常规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难以调动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受时间限制,高校的志愿服务一般为一天或者半天,活动安排过于集中。部分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目的不明确,对志愿服务的精神一知半解。高校志愿服务活动流于形式,大学生对志愿服务的认同感低,不利于弘扬志愿服务“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精神。

三、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体系的规范化建设

(一)完善大学生志愿者队伍建设体系

目前,高校普遍组建了校(院或系)级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为了加强志愿者队伍的管理,需要建立校(院或系)级志愿者联动机制,设置固定的办公场所,并配备教师指导日常工作,为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行提供人员保障。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更新速度快,流失量大,这对日常志愿服务的开展极为不利[3]。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要注意校内各协会、各级党支部、班级团支部等组织中志愿者的比例。同时,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还需要将学生的专业特点、社会实践需求与志愿服务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专业特性拓展志愿服务的内容,如组织医学专业的学生开展“医学知识下乡”的志愿服务,让机电系的学生进行“家电义务维修”的志愿服务。

(二)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管理体系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否顺利开展,关键在于志愿者的综合素质。因此,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关于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的组织管理体系,完善志愿服务项目的统筹、运作、评价、反馈等管理机制,搭建志愿者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首先,在志愿者招募、选拔、培训方面,要对志愿者实行统一登记制度,从校级和系级两个层面对志愿者进行管理。加强与市级权威公益团体的联系,定期邀请资深星级志愿者来校进行大学生志愿者培训,并确保培训的专业性、实用性、固定性、系统性和长期性。其次,在志愿服务项目的统筹、运作、评价、反馈等管理机制方面,要结合地方特点,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志愿服务品牌项目。要确保志愿服务资金的稳定。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评价机制,志愿服务活动结束后,志愿服务团体内部要对整个活动进行总结和评价。保证信息反馈系统的畅通,开展志愿服务对象的回访工作,收集相关反馈信息。再次,要灵活运用新媒体,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开通官方微博、官方公众号等,搭建志愿者之间、志愿者与服务对象之间沟通交流的平台。

(三)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评价体系

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服务评价体系,包括志愿者自我评价、志愿者适岗度评价、社会价值认可度等[4]。一是提高志愿者自我评价认识。通过开展自我评价调查、志愿者工作自我评价调查、志愿者需求调查等,构建志愿者自我评价体系。二是做好志愿者适岗度的匹配。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点,结合服务对象的特点进行岗位匹配性分析,实现志愿者与岗位的高度匹配。

(四)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宣传力度

首先,推进志愿服务基地的建设。各高校可根据自身工作任务,结合地区特色,设立校级和系级志愿服务基地。同时,进一步发挥志愿服务基地的媒介作用,展示学校志愿服务风采。其次,提高志愿者的社会价值认可度。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志愿服务活动,可通过公众号、微博、报纸等媒介进行报道,从而提高社会对志愿者的认可度。针对优秀的志愿者,学校还可进行通报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等,有突出贡献者还可推荐到市级参与评选。

参考文献

[1]孙雅艳.当代大学生志愿服务价值的确证困境及其应对[J].青年探索,2013(3):61-65.

[2]許人冰.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11(1):72-79.

[3]周振兴.大学生志愿服务保障体系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6):96-99.

[4]章琼.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常态化机制的思考[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5(4):91-93.

猜你喜欢
工作体系规范化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高血压患者中开展规范化管理的应用效果
重症疾病患者抢救中应用规范化急救护理的价值
分析规范化介入护理配合在TAVR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高校二级团组织服务型工作体系的建设
应急预案工作体系的相关研究
EPC总承包模式下的工程项目管理问题分析
对基层烟草纪检监察队伍构建“三位一体”工作体系的思考
彰显特色?扎实推进?为师生成长营造一片心灵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