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舞雕刀,绘一片世外桃源

2018-05-14 17:02陈勇
天工 2018年4期
关键词:石雕山水

[摘 要] 青田石雕色彩丰富,雕工精细,繁简有致,形神兼备,其中一类重要题材为山水,取法于国画之处甚多。从20余年青田石雕山水创作经验出发,尝试阐述青田石雕山水对三远法、留白等国画技法的借鉴及其所要达到的艺术效果。

[关 键 词] 青田石雕;山水;三远法;留白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中国人骨子里有着浓烈如酒的山水情结,山水对中国人来说有着丰富而深远的意蕴,不仅是自然景观更是文化意象,不仅是眼底风光更是心灵慰藉,启人以人生之悟、天地之念、宇宙之思。至于我国文人,山水更可以说是他们的宗教。谢灵运、李白、王维等人的山水诗篇,顾恺之、董源、范宽等人的山水画卷,柳宗元、袁宏道、徐霞客等人的山水小品,无不对山水表现出一种发自灵魂的热爱和虔诚。

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有地上之山水,有画上之山水,有梦中之山水,有胸中之山水”,而对我这个土生土长的青田人来说,还有“石上之山水”。我素来热爱故乡青田的秀山丽水,也沉醉于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在青田石雕创作上选择了专攻山水,从艺20余年来,不敢说有所成就,但在山水石雕创作上,也颇有些心得体会。

一、模山范水,借国画之法

都说青田石雕是“在石头上绣花”,对于山水题材而言,则更像是“在石头上作画”。既是作画,自然和绘画有颇多相通之处,很多绘画技法也可以借用于青田石雕。“三远法”便是其中最常用也是最重要的构图技法。

我国山水画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隋唐之发展,在宋代达到了高峰。“三远法”便是由北宋山水画家郭熙首先提出来的,他在《林泉高致》谈道:“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三远法反映的是中国绘画特殊的透视关系,它不是西画中单纯的仰视、平视和俯视概念,而更多的是“以大观小”法的实际应用, 是散点透视,视线居高临下,又可盘旋移动,近于上帝视角,从而打破了焦点透视观察景物的局限。

“三远法”中,我以“高远法”“深远法”为主。在具体描摹上,则又有诸多技巧。

首先,通过画面中建筑、山阶、人物、草树、花鸟等各种景物的刻画,体现其大小对比,进而表现山之“高远”;通过高浮雕、浅浮雕、薄意雕、圆雕、镂空雕等各种雕刻技法的综合运用,体现景深的变化,进而表现山之“深远”。如作品《春意盎然》,景物众多,大小各得其宜,层次丰富,山之高峻幽深,可见一斑。

其次,要刻画山高水远,并不是一重重山不停堆叠,一道道水不停延展,虽然这样做未尝不可,但艺术效果终究有限。郭熙认为:“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水欲远,尽出之则不远,掩映断其脉则远矣。”可谓一语中的。山至半腰已烟霞缭绕,可见山之高;水流未尽已掩映遮断,可知水之远。并且,有烟霞缭绕,更增山之秀;有景物掩映,更添水之美。作品《江山如画》中即有运用此手法,山势崚嶒,未至其巅已烟霭流云弥漫。

二、以无为有,含无尽之意

《老子》云:“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无相生,以无为有,是老聃的大智慧。这种智慧,也被各种艺术所实践。诗词中的“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音乐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绘画中的“计白当黑,计虚当实”,书法中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说法各异,其实则一,即——留白。

与西画相比,留白是中国画独特的艺术境界。《美的历程》一书中,李泽厚称赞宋画的第二种艺术意境时谈到:“对称走向均衡,空间更具意义,以少胜多,以虚带实,计白当黑,以一当十,日益成为艺术高度发展的形式、技巧和手法。”宗白华则更为直接:“中国画最重空白处。空白处并非真空,乃灵气往来生命流动之处。且空而后能简,简而练,则理趣横溢,而脱略形迹。”绘画中的留白,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

前文谈到,石雕山水恰如石上作画,留白自然也是常用手法。作为几千万年才形成的不可再生资源,每一块石头的形态、质地、色彩、紋理等都各不相同,其本身就有一种与众不同的天然美。通过留白,保留材料本身最优之处,既能最大限度地展现石头的天然美,又能繁简得当,释放空间,取得“虚实相生,无画处均成妙境”(笪重光《画筌》)的艺术效果。

如作品《星光灿烂》,除去底座,只在画面中由近布局若干树木,在重林掩映中露出一角亭阁,其余大面积都是留白,以蓝星点点为星光,下有高树危楼,其间云浮雾动,星光灿烂之感扑面而来,描摹了星夜的幽谧和空远,给人以无尽的想象空间。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留白并不是抛弃传统青田石雕的精雕细镂。恰恰相反,留白的艺术效果往往需要非留白处的精雕细镂来衬托。越是精妙的雕工,越是能将留白的艺术效果最大化。也只有精雕与留白并举,才能在作品上既体现出青田石雕举世闻名的“工”,又表达出石雕艺人别出心裁的“意”。比如作品《枫林秋色》,结合石料的光洁细腻和色彩分布,仅白色局部精雕细刻亭台小桥,和底座浑然一体,远处开山劈石,简笔精刻山流飞泉,几棵小树在山崖夹缝中生长,其余留白处理,不刻一丝一毫,于简约中表现出“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人文场景。

三、人与天调,绘桃源之境

晋代陶渊明通过《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世界,古往今来人们也一直在追求终极幸福的生活。对人们来说,山水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衣食,人生之所资;山水,性分之所适。”衣食是人们的物质基础,而山水则是人们的精神寄托,能通过登山临水获得心灵的极大满足。

然而古时之山,多是山路艰险,虎啸猿啼,古时之水,多是水浪奔腾,摧樯吞舟。理想中的山水,是该与人亲近的,是“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莫逆于心,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情投意合,是“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的浪漫美妙。所以我雕山水,整体造型偏圆,不尚险峻逼人,而重其柔媚可亲,有山阶石梯可以拾级而上,有亭台楼阁可以休闲憩息,可行、可望、可游、可居,有世外桃源般的风景,无旅游景区般的喧闹嘈杂,但又非高高在上远离尘世,总之还是入世的山水,是闲情逸致与山水之乐的相融无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

宗白华先生在《美学散步》里说:“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陶渊明、谢灵运这般人的山水诗那样的好,是由于他们对于自然有一股新鲜发现时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笔者所作山水,追求的也是“身入化境浓酣忘我的趣味”,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作品上,以绘就一个个“情致化”的可亲可近的世外桃源,看山听水,怡情悦性。

与国画相比,山水石雕有其难处,因为还要受到青田石雕普遍的以色取巧的束缚,且又往往体量大、构图繁。然而正因有难度,有挑战,作品创作成功的喜悦也更大。董逌在《广川画跋》中说:“山水在于位置,其于远近广狭,工者增减,在其天机务得收敛众景,发之图素,惟不失自然,使气象全得,无笔墨辙迹,然后尽其妙。”妙造自然,不着痕迹,是山水画的至高境界,也正是山水石雕的至高境界,也是笔者一生孜孜不倦的奋斗目标。

参考文献:

[1]郭熙.林泉高致[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洪惠镇.山水画三远法别解[J].美术研究,1998(4).

[3]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商務印书馆,2011.

[6]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

[7]笪重光著,吴思雷注.画筌[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8]俞剑华编.中国画论类编[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57.

[9]白琨.浅谈中国画留白及其渊源[J].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8(1).

[作者简介]

陈勇,男,1982年11月出生于浙江青田,浙江省玉石雕刻大师。1997年师从石雕名师陈东平,2000年起独立创作,从事石雕设计及创作。擅长山水、花鸟雕刻。荣获2011年青田县首届初级“藏一楼杯”石雕技艺大比武一等奖;2012年第二届青田石雕技艺大比武三等奖;2016年丽水市“特色工艺技能大师(石雕)”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奖。代表作品有《一夏春秋》《庭树知春》《江山如画》《春风又绿江南岸》等。

[作者单位]

陈勇(石雕)工作室

(编辑:赵文静)

猜你喜欢
石雕山水
空蒙山水间
不负山水,脱贫风景独好
《山水间》
沅州石雕博物馆藏品
山水朋友
周鹏生的山水雕塑
山水聚秀
曲阳石雕作品选
方兴未艾的曲阳石雕
石雕艺术品的生产亟待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