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守与突破中实现价值引领

2018-05-14 16:22王恒富朱爱莲
教学月刊中学版·政治教学 2018年7期
关键词:坚守突破重塑

王恒富 朱爱莲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凸显了“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要求。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坚守育人导向,以立德树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己任,努力做到在辨析判断、实践养成中实现价值引领。但在长期的教学中,功利、被动、肤浅、孤立、机械等教学弊端使得不少教师忽视了引領功能。要突破这种弊端,就必须努力做到在民主氛围中引导价值选择、在思辨课堂里寻求价值澄清、在典型示范下树立价值标杆、在践行道路上实现价值自信。

关键词:坚守;突破;重塑;价值;新课标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无论在学科核心素养的立意、课程目标的确定上,还是在课程内容的凝练、教材编写的建议中,都把培养学生具有“政治认同”素养摆在首位,凸显了“课程政治方向的引领”要求。但是,在当前“分数本位”“知识本位”等十分严重的现状下,如何根据新课标的根本要求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真正对学生实现价值引领已现实地摆到了每位政治教师的面前。

一、课程方位:在坚守中牢记价值引领

新课标明确了本课程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立德树人揭示了教育的本质、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是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实现根本任务和根本目的,需要广大教师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关注教育引领、实践升华,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并积极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努力扣好学生的人生第一粒扣子。

新课标明确了本课程是一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的课程,把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作为第一条基本理念。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用宽广视野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学习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就要自觉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忠诚信奉者、坚定实践者,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执着努力。因此,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时,能用历史的、国情的、辩证的、文化的、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讨论、辩论、体验、反思,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新课标明确了本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这四个要素在内容上相互依存、在逻辑上环环相扣,目标就是要培养有信仰 、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的中国公民。因此,这需要我们“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

从宽泛意义来讲,所有的学科都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但从学科范畴来讲,思想政治课程有针对性地凸显了对青年学生开展思想道德建设的指针、目标、任务、途径和举措等,有着更为重要的德育功能和更为宽泛的学科背景,它的设置是其他任何课程无法替代的。我们必须坚守这一根本任务,积极引领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辨析判断、实践养成相统一,做到以话题引发思辨、以碰撞发散思维、以反馈矫正观点,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让学生在行中思、在思中行,通过情境中的问题解决、体验中的合作探究、实践中的研究学习,引导他们把教材内容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达到知行合一。

二、课程难题:在破解中寻求价值引领

新一轮课程改革犹如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给广大教育工作者带来期待和信心。但欣喜之余,人们不禁想起上一轮课改,依然会流露出一些犹豫、困惑与焦虑。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现状又是如何呢?

教学如“一叶孤舟”,缺乏“思想引导”,导致课堂“失魂”。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实际上,人们更关注知识的传授和道德的教化,学生只是学习机器。从教师到学生都十分关注语、数、外等主要学科,思想政治成了边缘学科,课时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为考而教,为考而学”的现实使得教师只能功利地教,学生只能功利地学,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未真正落实。

教师易“一锤定音”,缺乏“平等对话”,导致课堂“失衡”。教师往往成为知识的权威、课堂的主宰,学生只能唯师是从,虔诚地听着教师的教导,被动执行教师的命令,成为无思想、无个性的学习复印机;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投影多、要求多,学生无时间思考、质疑、体验、自悟。在这种教师居高临下的教学氛围下,学生不愿也不敢越雷池一步,只能被动地学。

学生常“一知半解”,缺乏“深度学习”,导致课堂“失重”。教师在课堂上平均用力,时间用不到刀刃上,重点不突出,难点没突破,学生学得肤浅未深入到学科本质,学得分散而缺乏必要的整合,学得狭隘而不能通观全局;教师不能设计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教学和开展理性的思辨教学,往往导致学生思维深度不够,知识迁移运用能力不足,学科素养缺乏,只能肤浅地学。

方法爱“一厢情愿”,缺乏“体验践行”,导致课堂“失真”。有的教师凭借自己的一孔之见,滔滔不绝、绘声绘色,但大话、套话、虚话多,让学生感到一头雾水,似云里雾里;有的教师自从第一天走上讲台起就只用同一语调、同一模式进行教学,远离生活、远离学生,枯燥无味,如套公式,学生只能机械、孤立地学。

知识似“一盘散沙”,缺乏整合建构,导致课堂“失联”。教师往往关注知识点,学生只学到支离破碎的知识,不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师有时东拼西凑地嫁接知识,不能通过梳理建立起系统的、完备的带有规律性的知识体系。

评价总“一叶障目”,缺乏辩证分析,导致课堂“失范”。教师过多关注知识性、终结性评价,往往忽视过程性、发展性评价;对于一些重大的时政热点和社会关注的焦点事件,教师也常常缺乏辩证的解读和客观的分析,而是只攻一点、不及其余,以偏概全。其实,课堂上教师的涵养、情感、态度、价值观、思维方式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教师随意褒贬时事、任意灌水拍砖都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方式和思维习惯往往有着极大的惯性,在特定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下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极有可能成为这一轮新课程实施的绊脚石。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需要教育的全面振兴。“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我们应重新检讨过去的教育教学,要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克服教育教学中的弊端。做到站位要高,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指引新一轮课程的实施;视角要宽,能跟踪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多维视角提出和分析问题,积极实践和感受体验;思维要深,帮助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去观察世界、分析生活、探讨人生,不回避生活热点和敏感话题,帮助学生客观、理性、辩证、发展地去思考问题;评价要新,新一轮课程改革能否有成效最为关键的就是评价制度的改革,必须突破以往单一的考试评价,更关注思想、情感、行为等过程性评价。唯有如此,才能破解长期以来课程实施中的难题和弊端,并成功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领。

三、课程路径:在重塑中实现价值引领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呈现的异化现象,折射出“对课程性质把握不准,重学科性、轻德育性,把知识目标的达成作为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教学过程中大多采用单向强制的灌输方法,过分注重知识性和单一的纸笔测试的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价值取向”[2]。而要纠正这些偏差,就必须引导教师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及评价的价值取向进行重新定位,对课程落地的路径进行重新塑造。

1.在民主氛围中引导价值选择

现实生活十分复杂,学生走上社会后会遇到很多需要作出正确判断的是非问题,而学校又不能把所有的黑白分明的答案告诉他们。因此,教师要在具有民主氛围的课堂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让他们在错综复杂的是非面前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只有在民主的氛围里,才能为学生创造出心理自由的“教学场”。学生在敢“说”中才能更好地学会表达,在敢“想”中才能更好地学会思考,在敢“动”中才能更好地学会探究,在敢“猜”中才能更好地学会创新。在这样充满欢乐、和谐、合作与互动的课堂中,学生智慧的火花才能闪现,学习激情才能得以爆发,才能使其体会到真正的平等、温暖与理解。

要达到在民主氛围中引导价值选择就需要克服过去生硬机械的知识传授、背诵默写和成人说教方式,致力于为学生创设轻松愉悦与平等对话的氛围,通过任务驱动、角色扮演、竞赛PK、情境再现、场景模拟、志愿服务、综合实践等活动,使师生双方能够更多地获得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融。

2.在思辨课堂里寻求价值澄清

传统价值观教育方法主要有灌输、说教、告诉、限制选择、惩罚等。而价值澄清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所言所悟、所作所为加以恰当的引导,以引发学生的动机和兴趣,刺激学生的思想,使其在不知不觉中进行一番慎思明辨的内省,从而澄清一些重要观点。价值澄清更强调形成正确价值观的一种过程,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能做到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引导学生步入开放的、辨析式的学习路径,理性面对不同观点。

因此,我们应努力营造思辨的氛围,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兴趣点、捕捉学习困惑点、洞察情感偏颇点、瞄准问题两难点,把价值澄清的侧重点放在解决有关学生实际问题上,尤其是一些使学生感到困惑难以选择的问题上。“只有使学生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作出判断,才能真正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1]43

3.在典型示范下树立价值标杆

青年学生从心底迸发着对善的敬重、对美的向往,这有利于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课堂氛围,也为先进典型的不断涌现培育了良田沃土。但青年学生在崇拜对象的选择上往往片面、盲目、幼稚,容易造成负面影响,积极的引导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成才与成长。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做到:第一,吃透教材,深刻领会教材编写的意图。对于新课程中所讴歌的先进人物不能一带而过,而应追踪先进人物的背景、事迹及意义,再适时引导、点拨,使学生明白教材中的深刻内涵和先进人物的伟大之处。第二,不断发掘学生身边的可亲、可敬、可学的榜样,歌颂人间真情、抒发美好情感,在课堂上宣传、学习和推广体现时代性、凝聚先进性的典型人物和感人故事,让学生在表达、评选和学习的过程中成長。第三,教师做到以身作则。教师的言谈举止、穿着打扮、待人接物、兴趣爱好、技能本领、情感胸襟等都无形地感染着学生。每一位政治教师都应加强修养、提高水准,坚定信念、关爱学生,默默耕耘、不断钻研,这样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真正的价值标杆。

4.在践行道路上实现价值自信

如前所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是以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与参与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活动型课程的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做到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能为教学提供更广阔空间、更丰富资源、更真实情境。教师要用新课程理念去设计、组织、反馈教学,把有限的“教室小课堂”的教学设计置于无限的“社会大背景”之中,而不是总在那里坐而论道。只有腾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体验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获得具体、真实的感受,并学会理性地选择,才能引导学生对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负责。

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应以议题为纽带,以任务驱动为依托,以过程性评价为手段,内容可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践行活动能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重循循善诱,与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并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分享探索的成果,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审视、敢于质疑,并引导其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与认同,增强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自信。

高中思想政治课实现价值引领并非易事。这需要广大教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固坚守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并把思想和力量凝聚到突破当前教学难题上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把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庄卫军.高中政治教师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偏差及矫正[J].江苏教育研究,2016(11A):71.

猜你喜欢
坚守突破重塑
“双减”正加速重塑教育出版
新春特辑:我们的“重塑”
重塑未来
撞色拼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不忘初心,立德树人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中国留学生“坚守”克里米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