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做下基层的文章

2018-05-14 16:07刘建明
中华魂 2018年7期
关键词:下基层真情机关

刘建明

近日,某单位针对机关干部职工提出“上级机关要多下基层”的建议,明确要求每位机关干部要迈开双腿,走出机关,常下基层看看,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不懈,一以贯之。对此,笔者不禁要为此举鼓掌叫好。

不可否认,在实际工作中,少数机关领导干部的确存在不愿深入基层联系服务群众的现象,比如:有的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里看看文件,打打电话,搞遥控指挥,发号施令;有的满足于闭门造车,向壁虚构,不少工作仅停留在向下要材料、催报表的层面上;有的热衷于照抄照转上级文件,内容空泛,与本地本单位实际结合不够,对指导工作没有实际意义,等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长此以往,不仅会导致上下关系疏远,感情淡漠,而且还会因领导机关不了解基层实际情况而出现“机关瞎指挥,基层打乱仗”的现象,从而贻误工作,影响事业。鉴于此,领导干部一定要常下基层,深入实际,善于做好下基层的文章,这既是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干部素质、增强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带着问题下基层调研。坚持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领导干部做好领导工作的一项基本功。在部署重要工作、出台重大决策、开展重大活动前,领导干部务必要坚持调研先行,带着问题下基层,在下基层之前做足功课。多认真思考“下基层的目的是什么”、“下基层究竟要干点什么”,紧紧围绕基层干部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和制约工作发展的难点问题,精心谋划,主动介入,拿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调研方案。多到条件艰苦的地方去,到问题和矛盾相对集中的地方去,到工作打不开局面的地方去,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真实情况,弄清群众意愿,找准问题关键。只有这样带着问题下去,带着答案回来,才能提出合理化的建议,真正为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

要带着诚意下基层倾听。“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政策利弊得失,群众的感受最真切,百姓的评说最重要,因为他们处在生产生活第一线,位于社会实践最前沿,掌握情况最真实,往往从他们那里才可以听到真实的声音和为政的得失。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听到实话是发现问题的前提,也是正确决策、对症施策的保证。因此,领导干部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既要眼观六路,也要耳听八方,能拿出甘当小学生的姿态,主动沉到一线去听呼声、听牢骚、听建议,积极深入群众去访民情、访民忧、访民盼。无论是赞美之词,还是逆耳之语,都要虚心倾听,让群众感受到自己的诚意,从而营造良好的沟通交流氛围,这样才能听到真言,收获真情,进而发现不足,改进工作,努力把民声民怨变成民众的笑颜。

要带着感情下基层帮扶。“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实践证明,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胜利之本、执政之基。只有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真正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家人,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才能赢得群众的真心拥护和支持。对于领导干部而言,下基层不能仅止于下了基层,而要满腔热情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让群众得到实惠。否则,下基层即使次数再多,也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作为领导干部,在下基层时,一定要常怀为民之情,常思為民之策,常行为民之事,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帮群众之所需,这样才能用真情打动群众,用真心赢得民心。

猜你喜欢
下基层真情机关
沪检“未保”以案说法
风雨真情
真情
中央机关有多少辆公车?
机关党建共建联建 结对帮扶精准发力
“下基层”要带些什么
要让管理“下基层”“接地气”
真情是不虚、不私、不妄之情
基层百姓欢迎“五官端正”的下乡干部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