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高校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路径

2018-05-14 17:29刘金玉叶青
党政论坛 2018年6期
关键词:党费年龄段事务

刘金玉 叶青

一、问题的提出

参与党内事务,是党章赋予党员的一项权利,同时也是党员的一项义务。为了让党员更好地履行义务和享有权利,必须要疏通并不断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当前,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为人们的沟通交流提供了更丰富的选择,这既有利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也深刻影响了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路径选择。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不断畅通并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提高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积极性、便利性、有效性,是极具现实意义的课题。

学界对这一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产生了不少的相关研究论著。通过对已有研究的考察可以发现,学者们已经对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重要意义、主要类型、制度建设、存在问题、改进方向等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但聚焦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具体路径的研究并不太多。有学者曾对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要渠道进行了调研,其中也提及信息技术对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作用,但对具体的参与路径没有详细讨论。在新媒体環境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具体路径有哪些?新媒体技术又在其中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对此,党员又有什么期待?这是本文关注的主要问题。

何为“新媒体”?其实人们对这一问题并没有统一的认识。美国

《连线》(Online)杂志给“新媒体”的定义是:所有人面向所有人的传播。而这种传播之所以可能,就在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我们认为新媒体相关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传播手段,也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因而可以说我们当前处在一个新媒体的环境下。关于“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推进党内民主,必须以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根本,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提高党员对党的事务的参与度”。因此,本文所说的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主要就是指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四种民主权利的具体落实。

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路径逐渐趋同,而高校教师党员群体由于整体文化素质较高,探索精神较强,同时对各种新媒体手段的运用比较娴熟,因此有一定的代表性。而H大学的所在地上海,是我国各方面都比较发达的地区,各种新媒体手段的使用水平较高。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再考虑到调研的可操作性,我们决定以H大学的教职工党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掌握当前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教职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基本情况,我们在2017年5月份,编制了“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党内事务参与情况问卷”,并实施了问卷调查;同时,我们也拟定了详细的访谈提纲,对部分有代表性的党员进行了面对面的专题访谈。

1.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共20道题,涉及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等四种民主权利的具体落实情况,以及参与调查者的年龄、性别和单位等个人基本信息。我们通过问卷网平台制作了在线问卷,并以微信作为主要传播媒介发放。课题组成员分头联系各党委(支部)书记,请党委(支部)

书记在党委(支部)微信群发布问卷,并做好问卷填写动员工作。最后,利用问卷网的分析工具对问卷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到相关数据。

2.专题访谈

课题组拟定专门的访谈提纲,选择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中利用新媒体较有代表性的党委(支部)书记和普通党员进行专题访谈,征询他们对新媒体环境下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意见,收集相关建议。

3.数据分析

针对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课题组使用问卷网自带分析工具进行了分析。针对专题访谈获得的内容,课题组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深入分析。

三、调研结果

问卷调查共有357名党员有效参与。从参与者的年龄分布来看, 31岁到40岁之间的占比46%, 30岁及以下的占比24%, 41岁到50岁的占比20%,51岁及以上(未退休)的占比9%,另有一位已退休党员参加了问卷作答。从参与者就职机构的分布来看,来自文科院系的党员占比约40%,来自理工科院系的党员占比约32%,来自机关及其他部门的党员占比28%。

专题访谈共有18位受访者参与,其中10名党委(支部)书记,8名普通党员。访谈涉及院系、行政机关、直属单位三种类型的机构,受访机构共有304名党员,其中人数最多的单位有党员105人,人数最少的单位有党员10人。

基于在线问卷和专题访谈中获得的数据,课题组对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组织中教职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现状,以及对使用新媒体参与党内事务的意见等做了分析。

1.对党员参与党内各项事务的现状,满意程度有所不同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党员认为目前所在党委(支部)的民主选举/推优和民主评议事务实施得较好。关于民主选举/推优,84%的党员选择所在支部“能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推选出大家公认的候选人”;10%的党员选择所在支部

“由党组织提名候选人,然后交支部大会讨论通过”;只有3%的党员选择“所在支部是由个别人提名,没有经过充分讨论就确定候选人”。关于民主评议,78%的党员选择“党委(支部)成员能够客观地互相评价”;17%的党员选择“党员之间无原则一团和气”;只有1%的党员选择“不开展民主评议,由党委(支部)直接写评语”。

党内事务的公开化、透明度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在问卷中,关于

“党员是否了解所在党组织年度党费收支情况”这一问题,33%的党员选择“基本了解”,28%的党员选择

“非常了解”,20%的党员选择“了解程度一般”,12%和6%的党员分别选择“不太了解”和“基本不了解”。在专题访谈中,也有党员反映对本支部党费的收支情况不清楚。事实上,这项工作完全可以通过新媒体手段高效率地做到公开透明,可见党务公开的内容范围、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党员们对此也有一定期待。

2.党内事务参与中,传统途径与新媒体方式各占半壁江山

问卷统计结果显示,教职工党员在参与党内事务的方式方法上,传统参与方式(如召开现场会议等)与新媒体方式(包括通过党员线上群组、通过电子邮件和门户网站等)占比相当,体现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良好态势。以民主选举/推优为例,党员选择“在门户网站选举/推优”“在党员线上群组选举/推优”和“通过电子邮件选举/推优”累计达284次,选择“召开现场会议选举/推优”的为330次。对于民主评议、党务公开、民主监督部分,占比也基本相当(注:此部分为多选题)。相对而言,召开现场会议的方式在民主选举/推优和民主评议中使用得更多,而新媒体手段在党务公开和民主监督方面使用得更多。

3.对新媒体认可程度较高,但使用的倾向性不同

对于当前党员参与各项党内事务所采用的方式,调查结果显示,68%的党员认为所在党组织使用新媒体参与党内事务的频率比传统的黨内事务参与渠道更高,23%的党员认为频率基本相同。因此,可以看出新媒体已经成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如何进一步科学合理地使用新媒体平台成为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大部分党员对使用新媒体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认可程度较高。统计结果显示,57%的党员非常认同,38%的党员比较认同,4%的党员认为可有可无,仅有1%的党员不太认同。55%的党员认为,新媒体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打破时间空间界限,让党员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党内事务;25%的党员认为新媒体是拓宽党内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良好渠道;16%的党员认为使用新媒体能够提升党组织对党员的凝聚力。在访谈中,有受访党员表示,同一基层党组织的高校教师有时身处不同校区,也经常会有参加国内外会议和访学的情况,新媒体能确保党员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参与党内事务,并能将当前的精神和通知第一时间传达给党员。另外,新媒体平台上可以发布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能有效帮助党员进行理论学习,且可以实现线上线下同时参与互动。

然而,针对不同的党内事务,党员对传统方式和新媒体平台的使用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调研显示,对于开展民主选举/推优、民主评议、党务公开以及民主监督,召开现场会议仍然是大家希望采用的主要方式,电子邮件与建立党员线上群组(微信、短信、QQ、Skype等)等新媒体方式也占有较大的期望比例。但是,对于不同的党内事务而言,希望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比重差别明显。对于民主选举/推优与开展民主评议,无论是采取电子邮件、线上群组还是门户网站,希望使用新媒体平台的比例均低于党务公开和实现民主监督,其中开展民主评议的比例最低。在访谈中,受访党员普遍认为提名候选人、选举表决、党内民主评议、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深度培训、干部推荐评优等只能运用传统参与路径,并不适合使用新媒体手段。多数党员认为,会议能够执行更完备的程序,且面对面的交流能使讨论更充分,提出的意见更深刻,并能更有效了解活动效果及党员反应,加深党组织各成员之间的联系和感情。而对于民主选举/推优,希望采用线上群组的比例与党务公开的比例接近。访谈中有党员表示,召开现场会议提名候选人之后,采用线上群组进行投票是一种更加便捷高效的方式。

对于“哪些活动可以完全使用新媒体渠道完成”这一问题,调查数据显示,党务公开和交纳党费成为选择比例最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60%和54%。参与调研的党员认为,理论学习、发布新闻、发布活动通知、党务问题调研、党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传达、开设党建论坛、组织党内讨论、定期征求群众意见等党内事务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因为新媒体平台具有时效性强、参与度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能够拓宽和畅通党内参与的路径,也更利于党员学习。对于交纳党费,不少党员建议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支付,这样更加便捷,并认为只要是党员本人交费,就不失其严肃性。

综合问卷调查和专题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出,基于新媒体平台参与党内事务具有多种优势,党员对使用新媒体手段的认可程度很高。具体而言,绝大多数党员希望借助新媒体手段参与党内事务,但认为提名候选人、选举表决、党内民主评议、组织生活、民主生活会、深度培训、干部推荐评优等党内事务不宜纯粹使用新媒体手段开展,应通过传统的现场会议形式进行,并以新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在党务公开(包括党费收支)和民主监督方面则可以更多地采用新媒体手段。

4.不同类型单位、不同年龄段党员使用新媒体的意愿有差异

不同的成长背景、专业领域等会对党员使用新媒体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深入了解这些因素的影响,课题组基于不同单位类型和不同年龄段对党员使用新媒体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进行了分析。统计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基层单位(包括行政机构、文科院系、理工科院系)的党员之间,对于各种党内事务参与方式的意愿没有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年龄段的党员,对不同党内事务参与方式的倾向性有明显的差别。

问卷调查显示,(1)41岁-50岁年龄段的党员对于各类党内事务(尤其是在进行民主选举/推优方面)希望采用召开现场会议的比例最低,31岁及以下与51岁及以上(未退休)年龄段的党员比例高于整体水平;(2)对于采用布告栏发布信息的方式,51岁及以上(未退休)年龄段的党员意愿最低;(3)41岁-50岁年龄段的党员选择采用电子邮件和通过党员线上群组进行民主选举/推优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4)

51岁及以上(未退休)年龄段的党员对于不同党内事务通过党员线上群组(微信、短信、QQ、Skype等)或门户网站参与的意愿均低于其他年龄段;(5)31岁到40岁年龄段的党员对于不同党内事务采用召开现场会议的意愿与整体水平基本相当,而采用新媒体平台,包括电子邮件、党员线上群组和门户网站的比例略高于整体水平。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不同年龄段党员使用新媒体参与党内事务的意愿具有差异性。其可能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51岁及以上(未退

休)年龄段的党员对于线上群组与门户网站关注相对较少;(2)41岁-50岁年龄段的党员是单位中的中坚力量,平时工作事务相对繁忙,往往更希望采用更便捷的新媒体方式来参与党内事务;(3)31岁及以下年龄段的党员工作事务相对简单,出差与会议较少,大部分时间在办公室,所以对于使用现场会议以及布告栏的形式意愿更强烈。

四、问题与对策

通过调查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众多优势,高校党员普遍认可借助新媒体手段参与党内事务,但在通过新媒体参与党内事务的实际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会议存在讨论不够深入、流于表面的弊端,并且会出现部分党员不认真参与,甚至根本不发言的现象。其次,新媒体平台上信息量过大,有时一些重要的信息容易被后来的信息淹没,甚至会出现鱼龙混杂的信息,容易引起认识差错。再次,新媒体平台缺乏对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监督机制,无法确保全体党员认真阅读微信、QQ群、邮件、门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不能达到很好的参与效果。第四,和面对面交流相比,基于网络的交流有时会词不达意,容易引起误解。第五,如果线上活动多而忽略线下活动,有可能会导致组织意识滑坡,不利于党员间加深理解和发挥党组织凝聚力。

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规定,“要坚持和完善党内民主各项制度,提高党内民主质量,党内决策、执行、监督等工作必须执行党章党规确定的民主原则和程序”“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保障全体党员平等享有党章规定的党员权利、履行党章规定的党员义务”。党的十九大报告也强调,“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推进党务公开,畅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监督党的组织和干部、向上级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的渠道”。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更好运用新媒体技术,进一步扩大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范围和知情内容,畅通和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并避免新媒体使用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党组织良性运转和发展,值得思考与探索。

1.高度重视新媒体,占领宣传思想阵地

新媒体事实上已经成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重要渠道,已经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必须重视新媒体在思想宣传上的重要地位。网络时代思想舆论阵地的全面争夺更加激烈,新媒体是广大基层党员,尤其是高校年轻党员喜闻乐见的信息渠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新媒体平台,要从“思想宣传战线的任何阵地都不能丢”的战略高度,充分利用新媒体受众广、反应快、沟通方便的优势,占领思想宣传战线的每个阵地,并控制舆论导向制高点,引导社会舆论健康有序发展。

2.客观认识新媒体,充分发挥监管作用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开放性、实时性、互动性等特征,这使得思想舆论的传播、扩散和变异速度不断加快。这些特征可以促进信息公开和交流,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和话语权,也有利于形成强力的舆论声势,方便党员有效监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然而,新媒体是把双刃剑,在方便党员了解和传播信息的同时,也极易成为谣言的“放大器”和负能量的“集散器”,甚至产生

“媒体审判”和網络暴力。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忧患意识、阵地意识、使命意识,直面新媒体技术发展给高校党员参与党内事务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充分发挥新媒体信息交互、舆论监管的功能,从而方便广大高校党员有效参与党内事务。

3.搭建网络会议平台,建立在线旁听制度

高校具有党员比例高、相对素质好、流动性小、党内事务相对单一、理论与实践易于结合等先天优势,在高校党组织中建立旁听制度的条件比较成熟。可搭建网络会议、视频会议平台,实现实名签到机制,有步骤地建立高校在线旁听制度。就内容而言,学科建设、学校发展规划等方面的重要会议,都应创造条件纳入开放旁听的范围。就旁听主体而言,可根据不同内容开放给不同的主体,比如针对若干重大事项,可遴选责任感强的优秀党员代表开展在线会议旁听,并逐渐过渡到开放给全校党员甚至党外人士旁听。

4.建立信息反馈渠道,健全党员学习机制

新媒体平台具有时效性强、参与度广、不受时空限制、内容形式丰富多样等特点,在理论学习、信息发布、党的文件和会议精神传达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针对新媒体平台缺乏对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监督机制这一问题,建议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信息监督反馈平台,健全党员学习反馈机制,提高党员学习时间和学习形式的灵活性,以激发党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质量和效果可通过在线阅读时间和问卷调查等形式予以测评和量化,并将党员业务学习与评先倡优相联系,以调动党员学习的积极性,督促和强化党员的理论学习效果。

5.完善党费收支体系,增强党费信息公开

党费收支管理工作是党务公开的重要内容。针对新媒体手段在党费收支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党员对党费交纳方式便利性的期待,建议创新现有党费交纳形式,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特点,开展电子支付和转账,以方便党员交纳党费。比如,近期可依托微信钱包功能,中远期可开发与个人工资账户关联的在线支付平台,方便党员实时查询党费应缴额度,并及时通过银行或支付宝在线交纳党费。同时,也应实时通过新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发布党费收支情况,主动接受高校全体党员的审议和监督。

6.加强线上线下互动,拓宽党内事务参与渠道

尽管新媒体已成为很多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重要手段,但党员会议与组织生活等传统方式因其在开展中的互动及时、深入透彻、权威可靠、易于监督等优势,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形势下开展党内事务应充分利用传统手段与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将二者合而为一,加强线上线下互动,从而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路径,并提升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深度。

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卫党委系统党建研究会党建课题(项目编号:2017ZX018)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王 玉)

猜你喜欢
党费年龄段事务
儿童不同年龄段呼吸疾病与中医体质关系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费那些事儿
珍惜现在的年龄
针对基于B/S架构软件系统的性能测试研究
一种Web服务组合一致性验证方法研究
哈尔滨市阿城区 探索打造“互联网+党费收缴”新模式
Hibernate框架持久化应用及原理探析
有党员嫌党费太高 故意拖着不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