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的八大启迪

2018-05-14 17:50黄朴民
新传奇 2018年30期
关键词:孙子兵法机遇战争

黄朴民

中國治国安邦历来是文武双管齐下。文的方面,长期以来是儒家经典;武的方面,以《孙子兵法》为代表。《孙子兵法》已经作为中国文化里的重要组成部分,渗透到我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当中。

全局意识

《孙子兵法》的精髓,就是善于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决定战争胜负的要素,把握克敌制胜的奥妙,驾驭治军用兵的方法。如战略预测上的“五事七计”,治军手段上的“令文齐武”,作战方法上的“奇正相生”,战争观念上的“仁诡相济”等,无一不是以系统综合的视野切入,由全局呼应的途径造就。处处体现出纲举目张、举重若轻的大局意识和见微知著、占隐察机的预见能力。

重点意识

关照全面,不等于事无巨细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抓住重点,强调主次,是做好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所谓“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孙子兵法》既坚持全面论,更强调重点论。其所有命题,均以两点之中抓重点的方式来表述,如攻守一体,以攻为重点;奇正相生,以奇为优先;主客相对,以客为侧重;常变并行,以变为主体。“全胜”“战胜”不可或缺,而以“战胜”为重中之重;“避实”“击虚”相辅相成,而以“击虚”为根本选择。

创新意识

《孙子兵法》排斥了“以礼为固,以仁为胜”的旧“军礼”传统,提出了一系列反映时代要求、迎合新的战争形势的兵学理论,用“兵以诈立”“兵者诡道”取代“鸣鼓而战,不相诈”;用“掠乡分众”“堕其城,毁其国”取代“不杀黄口,不擒二毛”;用“兵贵胜,不贵久”“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取代“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及三舍”。

通过这些全方位的创新,使其兵学理论成为与时俱进、满足现实的战争指导原则,实现了中国古典兵学一次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飞跃。

机遇意识

机遇指的就是时机,在利用“时机”问题上,一方面自然应该持重,不可忘乎所以,轻举妄动,所谓“时不至,不可强生;事不究,不可强成”。另一方面更应该善于把握战机,一旦遇上有利的时机,就要求坚决利用,毫不犹豫,以避免贻误战机,葬送胜利的前景:“得时无怠,时不再来”,“从时者,犹救火,追亡人也。蹶而趋之,惟恐不及”;否则便会“失利后时,反受其殃”。

《孙子兵法》的高明,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为它对创造和把握机遇的重视。即通过“造势”“任势”“示形动敌”等手段,寻得最大的机遇,争取最好的条件。

主动意识

众所周知,主动权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在战场上,谁失去行动自由,谁就面临失败的危险,可见,主动权即军队命脉之所系。

孙子对这层道理早有深刻的领会,并用简洁深刻的一句话,概括揭示了牢牢掌握主动权的不朽命题:“致人而不致于人”,即善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

优势意识

孙子对优势意识有着清醒的认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军事实力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军事实力运用的原则和实力建设的方法、途径诸多问题。

具体地说,“先为不可胜”,“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是实力政策;“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即“强攻弱守”是对实力的战略运用;“修道而保法”是发展军事实力的基本原则,而“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胜于易胜”则是实现实力政策所要达到的上乘境界。

因此,个人要出人头地,企业要笑傲江湖,国家要和平崛起,最大的自觉就在于拥有强烈的优势意识,强化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建设,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避免“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偏锋意识

有关军队法规制度的实施,通常的做法应该是,照章办事,令行禁止。《孙子兵法》承认与强调这一规则,但它又认为,仅仅如此,还是不足以打造一支所向无敌的军队的,在特定条件下,必须剑走偏锋,另出奇招,有变通,有另类。所以,它又提倡“施无法之赏,悬无政之令”,意思是为了激发士卒的杀敌之心,必要时就要施行超出惯例的奖赏,法外施恩,颁布不合常规的命令,莫测高深。

忧患意识

《孙子兵法》自始至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慎战节兵”的价值取向,洋溢着“以战止战”的文化理念。

不仅在战争之前、战争之中有鲜明的体现,而且也在战争善后问题上有突出的表露;不仅在处于逆境情况下一再强调,而且也在处于顺境条件下反复重申。像“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像“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像“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等格言,均是其厚重忧患意识的集中流露,反映了一位优秀思想家对国家安危、民众存亡乃至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最是高处不胜寒》岳麓书社)

猜你喜欢
孙子兵法机遇战争
中西文化的关键性差别
再见,机遇号
指数再创新低 把握底部机遇
孙子兵法与商业战争
象牙战争
机遇
战争催生的武器
战争
《孙子兵法》这样读
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