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抬杠

2018-05-14 17:50
新传奇 2018年21期
关键词:杠精原句认同感

在网上逞口舌之快,是为了博人眼球,寻求认同感和存在感。毕竟,在一个表达欲尤其旺盛、注意力却转瞬即逝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发声,渴望被听到,渴望被认同。可扪心自问,通过打压别人刷出的“存在感”,真的有含金量吗?

寻求认同感和存在感的“杠精”

《靠打压别人刷存在感,真有含金量吗?》来讲述如今热衷抬杠的一类人,这不禁引发讨论:为什么有的人喜欢抬杠?

《渔洋诗话》中记载了一段诗坛轶事,说毛奇龄不喜欢苏轼,听旁人评价“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妙极,便反问说:“鹅也先知,怎只说鸭!”

古人细较诗句、意气而辩,听者一笑而过。但我近来发现,身边不少年轻朋友的“意气用事”却显得不那么可爱。你发个微信朋友圈说熊猫好看,他偏偏评论说难道斑马不好看?自以为标新立异,叫人好气又好笑。

这样热衷抬杠的一类人,被网友称为“杠精”。网友戏谑说“给‘杠精一个槽点,他能‘杠起整个地球”。时事热点、视频弹幕、影视评论……互联网生态的准入低门槛和交际便捷性,使得爱杠人士充斥在社交网络的各个角落。有理之人,口若悬河,得理不饶人;无理一方,也能言善辩,总得争它三分。一来二往,好似观点迸发,金句频出;可仔细揣摩,又有多少意见经得推敲、值得回味呢?

仔细想想,自己在生活中也犯过“爱杠”的毛病:小时候考试没考好,“这不能怪我,我跟老师性格合不来”;刚工作不久,自己经验不够压力也大,有时和毫不相干的人置气,过后往往也会后悔……其实,有跟陌生人打口水战那工夫,不如约上许久未见的朋友出门踏踏青,与远在老家的父母煲个电话粥,将倾诉的欲望转回自己身边亲近之人;也不如读本好书、精尽业务、学门才艺,让时间在提升自我中发挥价值,莫负芳华。

说到底,在网上逞口舌之快,是为了博人眼球,寻求认同感和存在感。毕竟,在一个表达欲尤其旺盛、注意力却转瞬即逝的互联网时代,每个人都渴望发声,渴望被听到,渴望被认同。可扪心自问,通过打压别人刷出的“存在感”,真的有含金量吗?事实上,有的只是愤怒而非尊重。情绪宣泄只会透支表达的力量,很可能还为有心人士做了流量变现的嫁衣。

抬杠何以在今天成为一个现象

抬杠何以在今天成为一个现象?还产生了“杠精”这样的热词?甚至成为一种被网民拿来调侃的“准亚文化”?抛开那些故意去抬杠、以抬杠为乐的人,可以说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

根本原因是逻辑思维教育的缺失。我们的义务教育以及大学里通识教育中,逻辑训练是比较少的。很多人认为逻辑不需要训练,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而然掌握。其实并非如此。考察杠精们的行为,受过逻辑训练的人能够一眼看出杠精展现的各类逻辑谬误。

首先我们来看看“杠精”的五种典型抬杠逻辑:

1.断章取义

比如,有人在微博上推荐:“某某书很流行,值得一看。”“杠精”的回答就是:“流行的东西就好吗?你怎么不说流行性感冒?”

因此,这类“杠精”的特点是挑出别人话里的某个词,做极为较真的理解,完全不顾原句的语境。

2.无中生有

这类“杠精”我们每个人都遭遇过,上学的时候忘了做作业、忘了让家长签字、忘了带课本,都会被老师质问:“为什么没有带课本?”学生说:“忘了。”老师说:“你怎么没忘了吃饭?没忘了睡觉?”

这类“杠精”的特点,就是把别人没提到的事情理解为不赞同,属于逻辑上的“引入概念”。

3.极端夸大

网上有个例子是这类“杠精”的典型。爷爷说:“这坑挖的(得)太浅了。”叔叔说:“太浅?太平洋深!”爷爷说:“这土堆得太矮了。”叔叔说:“太矮?珠穆朗玛峰高!”

这类“杠精”会把原句里简简单单的形容词,夸大到荒谬绝伦的程度,从而规避了原句表达的真实意图。

4.以偏概全

比如,有人针对“读书无用论”说:“年轻人还是应该接受高等教育!”“杠精”则回答:“不见得吧,我家邻居的七大姑的八大姨的外甥女就没上大学,现在不也过得挺好?”

在社会性话题上,这类用个案去否定全部的回答的做法在逻辑上很难成立,但却是“杠精”们最常用的技巧之一。

5.非此即彼

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看似不太符合以中庸为标榜的人,但在实际中,这类现象可不少见。鲁迅先生在他的杂文《辩论的灵魂》里举例:“我亲眼看见他三千七百九十一箱半的现金抬进门。你说不然,反对我么?那么,你就是他的同党。”

而直接原因,则是网络抬杠不具备共通的语境和情感。抬杠并不仅仅是两个言论的争辩,而是两个不同世界的碰撞,理论上任何两个人都会相互抬杠,但现实中,两个人会因为知晓对方的语境和情景,能够设身处地的相互谅解,或是碍于情面、碍于长幼尊卑的地位而压制自己抬杠的冲动,但在网上却未必如此。

总之,言论缺乏思考和逻辑性,是“杠精”横行的根源。

遇到“杠精”,淡然以对,以柔克“杠”

那么,如何看待越来越兴旺的“杠精”现象呢?当我们在讨伐“杠精”的时候,会下意识的忽略一点,即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杠精”,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去杠了别人。

比如,相声里的捧哏和逗哏就是通过相互抬杠来产生娱乐效果的,“杠精”不一定是相声演员,但相声演员一定是“杠精”。侯宝林先生有一出经典相声就叫《抬杠》,这段相声一开始,捧哏说:“今天呀,我给大伙说段相声。”逗哏说:“相声?相声这个东西多少钱一斤啊?”这架势一看就知道是位“传统杠精”了。

再比如说,我们会发现“杠精”的逻辑与儿童极为相似。在很多“童言无忌”的故事里,儿童对成人说的话就像是“杠精”。明朝宰辅张居正小时候被誉为神童,传说他小时候有年夏天,窗外蝉鸣聒噪,他问爷爷:“蝉为什么会叫?”爷爷说:“因为蝉有口啊。”他又问:“那家里的簸箕那么大的口,怎么不叫呢?”爷爷只好说:“簸箕不是活物。”他又问:“墙上的大窟窿也不是活物,风灌进去的时候怎么会叫呢?”儿童都是“杠精”,可为人父母的却并不以为忤,反而觉得这孩子聪慧多识,值得引導。所以,如果下次再见到“杠精”,不妨当作听相声,或是当作与儿童对话。

“现在遇到‘杠精,我都回一句‘你真可爱,对方马上就不抬杠了。”有网友传授应对之道,归根结底就是淡然以对,以柔克“杠”。一定要提出反对意见,也力求争而不恼,辩而不怒,珍惜自己每一次表达的权利,别为一时“痛快”,让交流变得无奈。

(《人民日报》2018.5.15、《新京报》2018.4.24)

猜你喜欢
杠精原句认同感
深入探索“杠精”的内心世界
“杠精”
都这么熟了
杠精
监狱管理专业警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机制改革的思考
浅析国有企业员工企业文化认同问题
工作认同感日本人最低
托福阅读句子简化题解题策略
强调结构面面观
单元知识中考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