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腕与书法

2018-05-14 16:38靖长恒
知识文库 2018年20期
关键词:纸面点画米芾

靖长恒

众所周知,人体的框架是由骨骼组合而成,而正是韧带和关节把这些骨骼连接成了一个整体。关节是骨连接的主要形式,它们的支点作用可以让人类随心所欲地完成一些动作。若要在这些关节中评选出一个最为灵活的部分,当非腕关节莫属。

手腕,在医学上的定义为“人体中连接手掌和手臂前端的部分,也叫腕部”。人们正是利用这一部分结构来完成许多生活、工作中的一些比如“端”、“扫”、“敲”等常见性动作,还可以依靠手腕的配合来完成运动竞技中的一些复杂性动作,比如球类运动中的篮球投篮、羽毛球和乒乓球运动中的挥拍动作等等。书法艺术也可称为毛笔艺术,同样离不开手腕的运动,是用人的手操纵毛笔利用书写中的提按动作完成作品。我们在此文中讨论的便是在书法艺术中合理使用手腕的重要性,这恰恰也是在书法创作中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一点。

在讨论合理使用手腕书写作品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毛笔字书写中的基本执笔方法。

学书要先学用笔,执笔离不开手掌。学书之人需明白“指实掌虚”的道理,“指实”,顾名思义便是几个指头合力将毛笔管捏住,用指尖将力气传导至笔锋,由此书写到纸面上,体现出我们常说的“笔力”,此为“指实”。而“掌虚”也可以用字面意思去解读,意为几根手指在捏住笔杆的时候不可将手指过于靠近掌心位置,笔杆周围要留出足够的空间(有人将此空间形容为一个鸡蛋大小),此外古人还讲“掌竖”——将手掌自然竖立起来,与手臂形成一定的角度。这些就是基本的执笔姿势。

除了离不开手指和手掌的控制,毛笔字的书写对手腕的运用也有着严格的要求。古人所谓的“腕平”,就是说手腕与手肘之间的手臂部分与桌面保持大致的平行,切不可将手腕过度地抬高或压低。康有为在其著作《广艺舟双楫·执笔第二十》中言“学夫用指力者,以指拨笔,腕且不动,何所用一身之力哉!欲用一身之力者,必平其腕,竖其锋,使筋反纽,由腕入臂,然后一身之力得用焉”。“腕平”的目的在于将手腕置于最合理的位置,增强它的舒适感,以便在书写中将其灵活的运用。但是,许多初学者和一些混迹书法圈已久的“老江湖”,都没有正确地运用手腕,甚至有一些人在书写状态下根本没有使用到手腕,认为写字就是毛笔在纸面上反复地垂直运动,这真是件可怕的事情。

用腕,是运用腕关节的灵活运动,配合手掌与手指控制毛笔做出上、下、左、右等各个方向的动作,由此在纸面上表现出横、竖、撇、捺等各种形态的点画。能否从容的使用手腕,直接关乎到毛笔字点画的质量,从而对书法艺术整体产生莫大的影响。因此,初学书法,不单单要只学用笔,还要学会正确用腕。

人们有时候会用“手腕强硬”来形容某个人胆识过人、决策果断、行事理智。但在毛笔字的书写过程中,我们的手腕到底该不该强硬呢?

北宋书法大家黄庭坚曾说过,“腕随己意左右”,手腕通过上、下垂直移动做出笔画提按效果,通过左、右摆动调整笔锋,“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写出的点画才坚韧厚重,富有质感。

学会如何使用手腕,是学习书法的重要环节。首先要强调一下书法的笔画问题,我们很多人习惯把横、竖、撇、捺等笔画称为“线条”,评价作品的时候经常会说到:某某处的线条写得如何如何。殊不知“线条”这一名称是不足以表达中国书法的笔画的,因为“线条”是形容西方绘画艺术的词语,倾向于指代没有提按顿挫的粗细均匀的笔画。而在我们中国书法艺术中,汉字的笔画并不是粗细均匀的,而是具有丰富提按动作的“有骨有肉”的笔画,比如唐代楷书名家们书写的横画,具体表现形式为中间细两头较粗,或者起笔较细,往右行笔的同时笔画逐渐加粗;再比如捺画,无论隶书楷书,或是行草书,捺画的基本形态几乎全部都是由起笔向收笔处逐渐按压笔锋,营造出由细到粗的效果。要想表现出以上所描述的笔画效果,手腕的灵活运用至关重要。

“刷笔”和“绞转”是自古以来的两种特殊用笔方法,经常出现在笔画的转折或者大幅度变向中。“刷笔”和“绞转”对手腕的依赖程度有明显的不同,体现在纸面上,笔画的质量也大有差异。“刷笔”这一词是从关于米芾的一则故事中而来,米芾为书学博士,宋徽宗赵佶常与米芾就书画交流见解。有一回赵佶让米芾发表一下对当朝诸多书家的评价,米芾开玩笑说:“蔡京不得笔法,蔡卞得笔法而少逸,蔡襄用笔涩,沈辽排字,黄庭坚描字,苏轼画字。”赵佶笑着顺势问米芾:“你的字如何?”米芾自嘲道:“臣刷字。”赵佶听了哈哈大笑。“刷笔”意为平面内的快速扫笔,全过程中几乎没有手腕的参与,只是单纯地利用到了手臂与手指控制毛笔杆几近于垂直于纸面运动,这样用笔的后果便是在笔画大幅度改变方向时,笔锋很容易散乱,体现在作品中便是点画燥乱,美感顿失。米芾的回答,当然只是为了博君一笑,纵观米芾的书法作品,笔画厚实,生动有致,绝非单纯依靠刷笔完成。“刷笔”对手腕的依赖程度不高,相反,“绞转”却无时无刻不在依靠手腕的运动来表现。“绞转”意为在毛笔行进过程中依靠手腕牵动手指控制毛笔,使笔锋快速翻转,这样会令点画具有丰富的立体感,“绞转”用笔可以有效地避免笔锋变向时的“破锋”现象,使得书写动作与点画质量保持自然流畅。它使得原来只是平面内的提按变得厚实

丰富,变化莫测,我们甚至可以将之称为所有笔法中技术含量最高的技法。在陆机的《平复帖》、王羲之的诸多尺牍、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等墨迹中经常出现,“绞转”如画龙点睛般使得上述作品给观者以生动丰富的美感。所以,善书者多用“绞转”之法,不善者多“刷笔”。故而手腕的参与程度直接决定了书法作品的质量。

所以在书法临摹和创作中,我们应该怎样正确运用手腕呢?根据古人的经验,我们已经能总结出一些成熟的方法。

1)着腕,即手腕贴于桌面、附着于纸面之上,类似于我们如今书写钢笔字时的状态,这样的动作使得手腕被紧紧锁住,用笔相对稳定,适于书写小楷或者“双钩”字帖,有时候设计印稿也会着腕使用毛笔。但是这种用笔仅仅限于书写小字,如若长时间书写,手腕会感到酸痛,存在着比较大的局限性;且因手腕緊贴纸面,很容易将刚书写的作品摩擦,导致字迹模糊。

2)枕腕,就是将左手手掌垫于右手手腕下方,目的是将右手手腕抬高,使手腕较为灵活地操控毛笔。枕腕相比于着腕,虽然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手腕的束缚,但由于手腕依然处于受约束状态,故而依旧无法充分地发力,还是不能书写大字,只是适用于中楷、小楷等。

3)提腕。即将手臂担于桌边作为支点,手腕微抬,这样用笔使手腕得到了放松,且由于手臂依附于桌子,保持了行笔时的稳定,适用于书写小楷、中楷、或者类似于《黄州寒食诗》之类的小行书。但这种用笔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譬如书写较长点画的时候会略感吃力,行笔过程中无法做到自然流畅。

4)悬腕,又称“悬肘”。即整个手臂离开桌面,与桌面呈平行状态,这个动作可以使全部的手腕乃至手臂处于放空状态,无束缚地用笔,自由自在地书写出形态各异、长短不一的点画。此种方法适宜书写比较大的字,不适合书写小楷或者小行书,原因是整个手臂长时间悬空的话会因劳累导致用笔时出现“手抖”的情况,进而影响小字的点画质量。

除了以上四种运腕方式,有时候也会出现例外情况。比如纸张不会处于水平状态,就像相传王羲之书写“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时,便是在“曲水流觞”的环境下,左手握卷轴,右手斜持毛笔悬腕书写完成,故而毛笔和手腕该处于何种状态,有时也会取决于书写环境或纸张持拿的角度。有一点需要初学者注意,书法学习的初期不建议使用“悬腕”写字,而是要先从“着腕”或者“枕腕”着手练习,待用笔娴熟以后再由“提腕”过渡至“悬腕”。

总之,写字时,无论用何种方法,都应尽量使手腕处于放松状态,唯有如此,才能做到“八面出锋”,书写出高质量的点画。

(作者单位:西安工业大学中国书法学院)

猜你喜欢
纸面点画米芾
一个动作写出笔锋
一张纸开悟“笨小孩”
用“心”写字
悬浮字
论晚明立轴行草书风在清代的衰落
浅谈书法中的侧锋原理及运用
跳出纸面
七绝·春雪
在棺材里等死的才子
连接九个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