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与二语习得研究现状综述

2018-05-14 16:38魏思奇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二语第二语言学习者

魏思奇

文化因素是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揭示了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习得和目的语文化适应的关系,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文章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进行了概括分析。

1引言

John Schumann的文化适应模式(Acculturation model)是在自然环境下,学习者社团处在目的语社团中的二语习得这一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方面探讨了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差异。该理论与以往的本体语言研究的方式不同,而是从文化层面与语言相联系,把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看作是逐步适应目的语文化的过程,把整个第二语言习得看做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本文以“文化适应模式”和“二语习得”为主题词在CNKI中进行检索,并对搜索到的23篇期刊文章及4篇硕士论文(2005-2017)作一综述。

2相关理论

2.1文化适应模式的具体内容

关于“文化适应模式”Schumann曾先后对其进行多次阐述,一直在不断完善,其中以1978年的理论最为完整,该理论的核心内容是:第二语言习得只是文化适应的一部分,学习者始终处于从不适应过渡到适应的连续系统中,学习者对目的语群体的文化适应程度将决定其习得目的语的水平;其中,“文化适应模式”指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融入目的语群体之中。 另外,Schumann 通过“社会距离 ”和“心理距离 ”来分析和阐述文化适应程度。

2.2文化适应假说的影响因素

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所研究的因素可以归为两类: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Schumann将其称之为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和心理距离(psychological distance)。要习得一种第二语言,必须了解并习得该目的语文化,缩短与目的语文化的社会和心理距离是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条件。

“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是影响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两个关键因素。其中,社会距离是学习者社团相对于目的语社团而言的地位,或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触的程度。社会距离是体现学习者社团与所学外语社团关系的一系列社会因素决定,主要包括:社会显性、结合方式、封闭性、凝聚性等。Schumann的文化适应理论认为,社会距离是制约文化适应程度和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主要原因。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心理距离主要由以下几种心理因素决定:一是语言冲突,是指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所体验的困惑和恐惧;二是文化冲突,是指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三是动机,是指学习者学习目的语的目的以及为达到该目的而作出的努力;四是自我透性,是指学习者的语言自我的塑性和僵化程度。

不难看出,Schumann认为文化适应假说中,二语习得者对目的语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其对该目的语的掌握程度。因此,可以通过缩短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学习者第二语言学习的兴趣和效果,促进学习者二语习得的顺利进行。

3综合分析

3.1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适应”这一概念,最初是起源于心理学学科。1918年,威斯康星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在《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中提出了“文化适应”的第一个心理学理论。随后,在1967年,格雷夫斯首次提出心理学上的“文化适应”概念,认为它涉及个体在文化适应中行为、态度及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等。在此之后,文化适应这一概念渐渐开始转向语言学领域。著名的语言学家Brown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最初接触新文化时的兴奋感和幸福感;二是文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对目的语文化的生疏感和抵抗情绪;三是逐渐舒缓的文化紧张;四是同化或对新文的适应。然而随着研究广度和深度的推进,也出现大量的交叉研究,因而语言习得和文化适应得以产生联结。

此后,关于文化适应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日益增多。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鲜明的跨文化交際学特色的理论逐渐建立,比较有代表性的有:20世纪70年代金咏洋提出的传播文化适应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20世纪80年代,贝瑞提出二维文化适应模式;在此基础上,1997年查理德·布里提出互动文化适应理论,普遍接受的是舒曼提出的文化适应假说模式。

3.2国内研究现状

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国内学者在研究文化适应理论相关内容时的研究视角是从本体研究出发,对影响文化适应假说的心理距离与社会距离这两个因素来研究。在心理距离上,董艳(2015)考虑到外语教学和二语习得的共同特点,分析了文化适应理论模式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必要性及采取措施,可以使学习者缩短与目的语或社团的心理距离;在社会距离上,上海师范大学的硕士论文研究者刘燕燕(2013)对研究来华外国留学生用汉语进行阅读时策略的使用情况,得出外国学习者的“社会距离”远近与其在阅读时所采取的策略成正比;还有观点是将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相结合来进行研究的,正如丁思佳(2011)在其硕士论文中强调,若学习者在社会和心理两方面都能够很好的融入第二语言的文化就会促进语言的学习相反如果在社会和心理任何一方面不能真正融入其文化,就会对语言的学习产生阻碍。其中,也有对文化适应假说理论下的专业术语的解释,王亚飞(2017)提出 “洋泾浜假设”与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是不同的概念,需要在研究中加以区别。时成伟(2008)对文化休克现象的解释。黄一(2011),张青、王佳琪(2013),李雪萍(2015)三位学者均对舒曼的文化适应模式做了客观地评价,一方面给予文化在语言教学方面作用的肯定回应,另一方面也对该理论的局限性作了相关的思考。但是这些研究仅仅给出了模糊的理论总结,没有给出具体的问题。也有针对具体问题做出研究与讨论的,例如,胡亮才(2009)明确指出文化适应模式的问题在于它是针对自然语言环境下习得第二外语设计的,但是中国学生是在非自然语言环境下学习外语,由此引发了作者对而与教学研究的启示;莫琼(2010)在回望二语习得研究的基础上,也同样提出来了在测量方法上以及学习者是如何内化第二语言知识的等具体问题。

2005的一篇硕士论文闻亭(2005)与2017年的一篇碩士论文王宝叶(2017)分别论述了以日韩为代表的汉字文化圈和以欧美为代表的非汉字文化圈的学生在学习汉字作为二语习得中的不同特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留学生分别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因素上的差异,前者表示汉字文化圈国家的学生在学习汉字作为二语习得时,有明显的“社会优势”,但仅仅是提出这一问题,并未对这一现象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而后者探讨了“文化适应假说”是否完全适用于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对外汉语阅读教学,从而找出有利于提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阅读习得效果的教学策略。

此外,关于二语习得环境条件的不同,笔者发现,李奕、沈敏(2010),陈红平、刘维(2010)刘 丽(2011)对于这方面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得出在目的语环境下习得二语较之在外语教学环境下习得二语在社会距离上有优势,更有利于二语习得;张宏武(2009)认为小说所提供的正好是自然语言环境,小说阅读比真实世界中的两个社团之间互动更能促成文化迁移。

从语境的角度看“文化适应”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秦镱菲、金朋荪、张超(2011)将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这两种语境都对二语习得有很大的影响。而汪美侠(2010)仅提出了文化语境适应性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此外,在教学方面,郭力、刘莉(2013)肯定了文化在二语习得中的重要性,指出在双语课程中可以减少对语言知识的教学,重视相关文化的教学。

从文化适应假说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影响来看,我国有部分研究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戴莉莎(2011)提出文化适应理论辅助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具体途径;曹玉琴(2011)针对我们国家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主要是在课堂环境中完成的,心理距离的作用可能变得更加突出,指出了该理论对于综合英语教学的可借鉴性并提出相应的策略;郭清泉(2013)从社会因素方面来分析一下我国英语学习的环境。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张丽君(2015)在网络时代从事大学英语的教师完全有能力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除以上研究外,还有学者从本体研究出发,刘津言(2013)提出文化适应模式对对外汉语教学的使用性和启示;范银华(2008)对文化适应理论提出了新的期待和展望;练丽娟、战菊(2017)在语言实践中研究了文化认同问题,对这一问题在语言习得中进行综述,研究者认为文化适应模式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理论并不具有普遍性,还有待进一步发展完善。在梳理文献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对文化适应假说进行综述这一类研究相对较少,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4小结

通过对理论基础和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看出,文化适应假说强调文化在第二语言习得中的重要性,这是必要的也是正确的。总体来说,舒曼的文化适应假说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值得肯定的是,其突破性地从心理距离和社会距离两个影响因素上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动力机制作出了解释,在丰富和深化习得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那么,我们在运用和借鉴该理论时,首先要将文化相关内容合理安排并运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去;其次,不但要考虑第二语言习得所应遵循的共同规律,还要考虑不同于自然语言习得环境的课堂学习环境,如英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等课堂环境;最后,特别需要注意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在文化适应理论中的影响因素,因此,不但要考虑社会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还要考虑心理因素的作用,帮助学习者尽早克服语言学习的外部与内部的影响,从而缩短与目的语及其社团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促进第二语言习得成功。

(作者单位: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猜你喜欢
二语第二语言学习者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二语习得理论对初中英语课外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情感过滤假说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脑与第二语言学习
An Analysis Study of how social school differs from cognitive school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action from Sociocultural Perspective in English Teaching Classroom
Critically assess the use of Contrastive Analysis as an aid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Improving Vocational School Students’ Ability of Speaking English by the PPP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