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研学旅行课程

2018-05-14 18:27李彦霖
知识文库 2018年16期
关键词:三国自主性研学

李彦霖

四川展开了关于三国文化研学旅行的探究。三国研学项目力图提高中小学生研学旅行认识,推进三国文化及旅游产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其中的核心环节是研学课程设计。研学课程的设计广含课程简介、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安排、课程内容、课程评估等。

2016年国家11部委联合发出《关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意见》,其中提出要把研学旅行纳入课程之中,从而形成学生课程实践体系。研学旅行是由学校根据区域特色、学生年龄特点和各学科教学内容需要,组织学生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在与平常不同的生活中拓展视野、丰富知识,加深与自然和文化的亲近感,增加对集体生活方式和社会公共道德的体验。因此可称其是校内教育的一种延伸方式。而实现研学的教学目标中,研学课程设计是核心。

研学课程设计中,最重要的是选择、组织与安排研学旅行中的教学元素。这些研学的要素包括目标、内容、活动形式、研学方法、研学手册、课程教具、实践、空间、中学生特点及研学导师专长等内容。

研学课程设计需要由专业的教学和研学人员开展一系列设计开发工作,最后呈现出研学手册。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更要求研学导师团队深入调研、分析研学场地的软硬件设施、资源,精心设计场景化教学模式。

根据实践探究发现,研学旅行中,知识和场景的紧密切合会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方面。其中,学生自主性、导师的引导性是相辅相成的,贯穿研学旅行的整个过程。以下以三国旅行线路为例,剖析以上两个方面,对研学旅行课程设计中的核心加以阐释。

1 学生自主性

在四川中学生三国文化研学课程中,学生的自主性是指学生能够激发自主研学三国文化的兴趣;比较熟悉地掌握研习三国文化的方法。而当下,教育的内容已经不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更多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力,研学学生的自主性在当下教育观念发生重大转折的历史进程中十分必要。

开发学生的研学自主性,三国文化研学课程中关于理论文化知识与实地实践的比例要合理,后者的比例应该大于前者。让学生接收理论文化知识是输入式学习,在此类课程内容中应该是占比较小的部分。另一部分是实地实践,即在三国文化研学中体现为在三国文化景点和地域处,以研讨小组或者个人查资料的方式,通过学生亲身寻找文化来源和探究三国故事中的文化意义来进行研学。这是一种创造性学习,亲自寻找文化背后故事的历程中,是学生自己寻找方法进行自我探究、自我解答疑问的过程。如此以后,学生的体验感增强,不仅能熟悉三国文化的细节部分,更能从内在激发研学、探索的欲望。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推动学习进一步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研学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如果学生能进行实践的创造性活动,即在自我深处认识到此文化的魅力,自然会产生强烈的兴趣,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研学。

课程设计体现的另外一个原则就是:发掘个别学生在研学小组的领导能力,以学生带动学生。有些学生在三国文化知识领域更胜一筹,有些学生则是在实践研学小组中体现领导、实践和组织能力。而对于以旅行为平台,以体验活动为方法的研学形式,课程设计方案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符合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一定的三国文化研学框架和三国景点范围下,鼓励侧重实践能力的学生自行带动小组安排行程,体验活动方案,手工手作方案。这在三国课程设计中能激发学生团队的力量,提高研学的质量。

以武侯祠内刘备像前的文武双廊为例。这里体现了蜀国的文武将文化,其中涉及相当多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若是以旧式的老师讲解方法进行教学,学生的积极度不容易提起,而且在单方面接受完讲解后,研学过的内容也会很快遗失。因此,研学课程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灵活改变形式,以学生的自主研学为主体,以研学手册和研学反馈为载体。通过图像设计,让学生自主形成小组组长和相应角色,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研学手册并集体完成研学展示。手册不仅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还有 “找一找”题目等,都能调动学生的实践欲望同时发挥优于领导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学生的长处。这进一步刺激其研学的自主性,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2 导师的引导性

老师的引导性原则是学生自主性原则的延伸,这点也正集中体现研学导师在研学过程中的主要作用。研学导师是集中于活动场地处理、与景区的协调、活动细节安排、研学安全问题考虑于一身的研学旅行线路专人导师。与传统的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参与学生研学活动的每个步骤。大到和学生在三国文化点共同研学,小到和学生一起用早餐,研学导师都如同一个朋友一样,参与学生的整个研学活动中,成为学生的研学伙伴,做学生的研学引导者、合作者、陪伴者。

这要求研学课程设计时,总原则上要确定好研学导师作为一名参与者的定位,导师更加侧重与生为友而不是决定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平等的角色定位,帮助研学导师和研学学生快速建立好良好的朋友关系,为研学导师引导学生进行研学活动做准备。

以翠云廊的研学活动为例:翠云廊里柏树众多,万木相生。大部分的柏数都是三国人物的精神象征。研学课程中涉及研学导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三国人物形象时,可设置研学导师作为学生团队的一份子,随机和学生分为一组,与另外的小组进行在翠云廊中的前期资料收集、中期师生自行展示。参与其中之后,优秀的小组组长在分配研学任务和合作时,可以安排导师做资料准备和实战准备。这期间,导师完全是一个学生合作伙伴的一份子。最后在后期知识竞赛时,导师退出竞赛环节,作为学生的支持者观察学生在研学后的变化和进步。至此,研学导师的引导功能体现全面。

研学课程里应合理增加研学导师和学生在同一水平线上的交流与合作,而不是传统教育的上下式。在对导师的培训课程里可加入语言的拿捏培训。即研学导师要减少与学生的对话中具有强迫或命令式的语言指示,减少祈使句使用和直接说出研学要求。而多加入对研学导师的亲切性。这主要表现在语言和行动上。语言方面,导师多发问,多主动和每一位研学学生进行一对一、一对多交流。行动上,导师减少研学示范,而注重在案例上的剖析和研学方法的暗示,通过无形的行动引导学生思考,多提供学生在小组探索中的时间和空间。训练学生的研学过程中主动寻找方法和答案、创新研学方式的思维。引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在实地探查中发现的新资源。这种资源可能来自一块牌匾,一个自然现象,一尊异于平常的雕像,或者是小组研学里不争上下的讨论。总而言之,老师不会是一个建议、意见的提供者。相反,课程要培训导师利用这些资源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方法。做到此,学生的三国文化研学旅行便能帮助其可持续性发展。

美国的教育学家布卢姆把教学的目标分为三大类: 认知、动作技能、情感。而基于研学场景的“触景生情”,研学旅行的教学中更多是提升学生的动作和情感技能。同时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更应该是研学课程设计研究的重要内容。

无论是校内教育还是研学旅行的课程设计都是一项细致、系统的工程。校内教育作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发展了多年,对于课程设计和課程研究有非常完备的方法论和各种实用的理论体系。但是研学旅行作为校内和校外教育的结合,不同于以往室内的教学,在课程设计的研究上还是有非常多值得探讨的地方。比如,我们常思考“如何有效地将校内学习的知识运用到研学的场景中?”、“如何在研学的场景中,将多学科融会贯通地实际应用?”

总而言之,研学课程设计要从研学地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自主性和导师引导性的开发,重点挖掘教育元素,同时充分体现食、住、行、旅、学等旅游要素的完整性。研学主题、研学目标、特色体验、研学行程、研学对象、效果评估等内容缺一不可。每一步都与学生在研学中的核心素养环环相扣。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三国自主性研学
自主性数学课堂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无人机自主性分级标准浅析
快乐研学之旅
基于研学旅行的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例析
紧绕目标定位 开发研学课程
三国乱谈(1)
乐学善悟,让数学复习更有效
英语学习的自主性及其教学应用
版三国之回到过去教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