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岩岭:构建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

2018-05-14 14:45蓝道远
浙江林业 2018年10期
关键词:保护区生物建设

蓝道远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89万公顷,占泰顺县总面积的10.71%。乌岩岭属洞宫山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南部亚地带,是中国靠近东海最近的森林生态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黄腹角雉唯一保种基地。由于地理位置处于北纬28°敏感区附近,且靠近太平洋,保护区西北面山岗阻隔,动植物分布具有一定的过渡性、典型性和多样性。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结构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并保持原始自然状态,被誉为“绿色生态博物馆”和“天然生物种源基因库”。目前已查明的脊椎动物342种、昆虫2133种、高等植物2503种,动植物资源分别占浙江省动物种类的53%和植物种类的50%。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有南方红豆杉、莼菜等24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有黄腹角雉、金斑喙凤蝶等52种,其中重点保护对象、世界濒危鸟类黄腹角雉的野外种群数量达500余只,是目前已知的野生黄腹角雉最高种群密集区。

近年来,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全力构建生物多样性天然宝库,取得了明显成效,被评为中国濒危雉类研究基地、温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泰顺县被确定为全国5个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示范县之一。

注重基础 落实规范管理

不断完善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2017年,保护区累计投资1860万元,完成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场、野生动物救护站和保护区森林消防视频监控系统、供电线路、通信管道等工程建设;完成2.7公里供电线路和滨溪长廊步道改造,新建饮用水工程蓄水池1座,沉砂池1个,配水管道1.5公里;完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和乌岩岭大型宣传屏幕建设;黄腹角雉主题馆完成装饰布展并开馆。同时保护区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也有序实施中。2018年,计划投入250万元,完成保护区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和碑排、黄桥、垟溪保护站点维修。加强保护区监测网络布局,新增野外相机布局60台以上,加大智能化建设投入,整合保护区数据和网络,建立信息共享和应用服务平台。

全面推进保护区规范化管理。多手段强化自然资源管护,以中央环保督察为契机,全力开展保护区违规开发建设专项督查,清理排查保护区违法违规问题五大方面,并全部完成整改整治。强化森林资源执法,查处盗伐林木、偷挖树桩、违法采药等案件5起,并通过在媒体进行曝光,起到宣教和震慑作用。在森林防火工作方面,健全完善森林火灾“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建设,落实森林消防领导带班、24小时值班、宣传巡逻和戒严期蹲守制度,组建10+15人消防巡护队伍,实行分散式驻地管理,点面结合的联动机制,全年开展专业技术培训2次,现场演练1次,全年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保护区功能区调整获得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正式批复;保护区总体规划(2018—2027)完成編制,通过省级专家评审,并上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完成保护区界线的矢量化工作,开展确标立界工程建设,保护区界线范围更加明晰;林业资源数据库完成调查,建立林业资源数据库;森林病虫害和动物疫情得到有效管理,完成保护区柳杉毛虫等病虫害防治,规范了野生动物放生和饲养场管理。

多措并举 开展保护工作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合作建立了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院士专家工作站,引入高层次专家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为乌岩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从而推进自然保护区管理规范化建设,明确保护区范围、界线和功能区划,建设生物廊道,完善就地保护设施,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效率。

建立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体系。设置生物多样性监控区,利用高清探头、远程红外设备等监测网络开展系统性监测;建成9公顷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收集黄腹角雉、苏门羚等野生动物图像资料8000多份;开展生物本底资源调查,完成鸟类、植物类、两栖爬行类、昆虫类动植物本底资源调查,记录到鸟类10目32科96种,新增鸟类记录15种,发现两栖动物新记录3种,植物分布新记录90多种,采集昆虫标本500多种,完成样地凋落物收集和土壤取样分析,拍摄植物图片2万多份,整理资源目录2000多种,编制完成两栖纲图册和爬行纲野生动物图册,完成黑眶蟾蜍的两性异形与选型配对模式研究。以“六个一”高标准完成乌岩岭生物多样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建成生物多样性研究暨濒危雉类研究基地1个;院士专家工作室完成装修并投入使用;在院士专家团队指导下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专业科研队伍,并建立同步网站作为乌岩岭院士工作站科研对外发布平台;院士专家楼列入建设中。同时,加强院士专家工作站硬件建设,建成黄腹角雉半野生驯养试验场1个,设置野外监测点26个,配备远程监控系统、显微镜、望远镜、数据采集器等120多套设施设备。

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抢救工程。开展黄腹角雉规模化繁育与再引入、浙江雪胆拯救保护工程、蛛网萼珍稀濒危野生植物保护等项目研究,基本掌握黄腹角雉、浙江雪胆和蛛网萼人工繁育培植技术,为壮大野生动植物种群、保护遗传多样性提供保障。在北师大、浙师大动植物专家的指导下,开展了极小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种群遗传结构等研究和人工繁殖试验。通过投放人工鸟巢、增加人工防御等措施,扩大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其分布,人工辅助繁育黄腹角雉30多只。2018年监测到野外自然孵化黄腹角雉7窝,现已全部孵化完成。建立浙江雪胆育苗大棚,完成浙江雪胆采种繁育试验,发现浙江雪胆植株200多株。

加强宣教 扩大示范影响

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建成全国唯一的黄腹角雉主题馆,依托声、光、电等高科技手段融合自然、人文信息,全方位展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成功举办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经济发展国际研讨会、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暨黄腹角雉主题馆开馆等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深化“党建+保护”行动,每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重要纪念日联合志愿者开展保护生物多样性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提升公众保护生物多样性意识。乌岩岭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得到国内外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保护区生态文明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经验被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等媒体多次报道。

合理推进生态旅游发展。进一步完善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完成乌岩岭游客服务中心、生态停车场、旅游公厕、森林游步道、景区标示标牌系统建设,猴园、大鲵园、滨溪步道、亲水平台等一批项目竣工并投入使用。开展招商引资,成功出让乌岩岭接待中心项目,预计2018年底可完成装修开业。加强景区管理,开展景区环境整治,完成老养殖场拆除整治和周边道路硬化;加强安全管理,组织开展安全培训2期,安全大检查10余次;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应急处理预案,落实岗位职责,提升景区服务水平。推进对外宣传与合作,成功接待“诗画浙江”“亲近水源地,爱心献库区”溯源行等旅游文化活动,组织参加旅游宣传推介5次,加强与浙江电视台、《温州日报》、温州智慧旅游、同程网、去哪儿网等各平台合作,大力宣传乌岩岭的保护和生态旅游知识,提高乌岩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2017年共接待访客10万多人次,门票收入120多万元。同步开展运动休闲平台、景区园林小品和智慧旅游项目建设,提高乌岩岭生态旅游参与性、体验性。大力开展生态旅游宣传和推介,努力打造健康旅游、高端养生生态旅游目的地。

猜你喜欢
保护区生物建设
寒露
西部两地入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名单
第12话 完美生物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生物趣多多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隐藏在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深海里的神秘生物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