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双走廊” 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2018-05-14 11:53殷林
先锋 2018年10期
关键词:国际性枢纽成都

殷林

40年对外开放,推动成都实现从区域中心城市到国家中心城市的跨越,枢纽辐射力、要素集聚力、产业引领力显著跃升,为服务国家开放全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四川省委常委、成都市委书记范锐平在成都对外开放大会上谈到,进入新时代,成都将由享誉全国的创业之城、成功之都转身为新一轮西部开放的机遇之城、“一带一路”建设的幸运之都。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展要求,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支点作用,增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和国家西南区域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提升在全球范围的价值和地位,要求成都增强交通先行理念,构建以“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为主要框架的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为此,成都需全面提升交通运输互联互通水平,建设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保障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成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定位及作用

(一)“一带一路”建设中成都的战略定位

成都是“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并强调“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加大西部开放力度”。成都是中国唯一的南方丝绸之路、北方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三大经济带交汇点,在西部地区一直处于领先发展地位。在备受瞩目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成都被寄予“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发展厚望。

2016年,国务院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要求成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2017年,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国家中心城市总体目标,及肩负国家使命、体现国家意志、引领区域发展,切实增强“五中心一枢纽”支撑功能的具体目标。

(二)“一带一路”建设中成都的重要作用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要求成都充分发挥“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支点作用,构建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增强引领、辐射和集散功能,推动东中西互动发展、沿海与内陆互动发展,提升成都在全球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中的地位。

一是成都作为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引擎作用。产业是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成都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经济总量最大、产业规模和质量领先的城市,2017年GDP達1.3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还拥有中西部地区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的金融机构。成都电子信息、软件外包、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产业优势明显,具备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能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互补性强,有能力规模化承接并实施产业转移。成都应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同时,积极带动西部经济崛起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延伸。

二是成都作为我国内陆对外开放门户,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成都是西部地区开放程度和水平最高的城市,处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国家向西向南开放前沿,对外结成国际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60多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85家,成都“引进来”仍大有可为。成都应鼓励引导在蓉企业充分发挥资源、产业、人才等优势,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取得境外知识产权,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在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双向互动中,成都应发挥排头兵的示范作用,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三是成都作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科技创新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成都是中西部唯一的校地企三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落地城市,基本形成了以科技金融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体系,涌现出高铁大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技术体系、原创性生物材料骨诱导理论、制冷式红外感光芯片等一批国际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成果。成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科技创新合作,充分利用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建国际科技研发中心产业群并引领区域科技创新产业发展。

四是成都作为文化教育名城,应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助推作用。文化实力已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文化与教育是营造“一带一路”软环境的重要抓手。成都拥有各类高校52所、国家级科院机构46家,各类专业人才总量西部第一。凭借独有的丰饶物产和丰厚的文化底蕴,成都成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并正在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应大力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充分发挥文化和教育资源优势,推动文化、教育、体育、旅游、会展等产业大发展,促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文化教育的交流融合,促进民心相通,筑牢“一带一路”建设社会根基。

“一带一路”需要成都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

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先决条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文明标志。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对成都促进“一带一路”建设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的先导和引领作用。

(一)成都具备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的良好基础

成都地处“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的腹心地带,是连接“一带一路”的枢纽与咽喉,也是向西开放的重要支撑点。在成都东端和南端,分别是运营繁忙的双流国际机场和正在加快建设的天府国际机场,北端则是忙碌的成都国际铁路港,一个是“中西部最强空港”,一个是“亚洲一流国际铁路港”,“两港”叠加使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的成都拥有了建设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国家西南方向开放口岸的优越条件。

航空运输方面,成都是中国内陆最大的航空枢纽,初步形成“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和“一市两场”航空枢纽双节点格局。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是中西部第一个拥有双跑道、双航站楼的机场,旅客吞吐量居中西部城市第一,进入全球机场前50强行列,初步建立起面向东南亚、东亚,直达欧洲、北美等的国际航线网络。

铁路运输方面,成都是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具有发展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并辐射“一带一路”沿线的良好条件。目前,蓉欧快铁已连接14个国际节点城市,成为全国首个实现天天有班列、往返运行最稳定的中欧班列,树立起中欧班列第一品牌形象。同时,成都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相继开通中亚班列,初步形成陆路对外国际运输大通道雏形。

公路運输方面,成都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市域快速通道、国省干道和农村公路的城乡一体化公路网络,实现中心城区至各区(市)县高速通道连接。

(二)成都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的建设目标

成都应依托国际航空港和铁路港“双枢纽”,构建“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双走廊战略通道,打造“空、铁、公、水”四位一体的国际性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形成联结欧亚、通江达海的国家西向开放门户,提升国际连通能力与国内辐射能力,实现交通供给能力与“一带一路”和国家中心城市发展需求相匹配并适度超前发展。

一是构建“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的航空运输体系。成都应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大力拓展国际(地区)航线,打造通达全球、中转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航空网络,架设起面向欧洲、东南亚、南亚、中东和中亚的“空中丝绸之路”。同时,需配套加快天府国际机场、新机场高速公路、成都双流国际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及完善工程,满足“国际多直达、国内满覆盖”需求。

二是打造国际铁路运输大通道。应着力构建以成都为战略支点的四向铁路大通道,建设以7条国际铁路货运通道、5条国际海铁联运通道为支撑,“纵贯南北、横贯东西、通江达海、四向联通”的陆海国际大通道,筑起以成都为枢纽、联系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新亚欧大陆桥,形成全方位互联互通格局,推动跨境通道网络向“一带一路”域内国家和地区延伸覆盖。

三是形成畅接成渝城市群、辐射中西部、通达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成都应推动形成“成渝西昆贵钻石经济圈”高速公路骨架,强化与周边各省市的互联互通,贯通国家高速公路网,建成“三环十三射”开放式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构建成都至重庆3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至周边省会城市贵阳、昆明、西安、武汉8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至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地区20小时高速公路交通圈,畅通“空中丝绸之路”和“国际陆海联运”向内陆腹地的辐射通道。

四是重点发展多式联运,建设立足西部、辐射全国、影响全球的国际区域物流中心。成都应增强物流集散中转功能,实现多种运输方式顺畅衔接和高效中转,支持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优化货物运输结构,提高铁路承担的大宗货物运输量,鼓励铁路运输企业增加铁路集装箱和集装箱平车保有量,提高集装箱共享共用和流转交换能力;提升内陆口岸开放水平,推动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构建便利快捷、功能完善的国际区域物流体系。

对成都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的思考

(一)充分发挥成都通信网络先发优势

成都是国家八大通信枢纽之一,通信承载、网络交换能力全国领先。城域网出口带宽、宽带接入端口数、光纤到户覆盖率、家庭宽带用户数、移动基站数居全国前列,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光网,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域覆盖的高品质4G LTE网络和新一代物联网(NB-IoT)。同时,成都是全国重要的数据聚集地,截至2016年底,集中存储的交通数据、政务数据量分别达到1.2PB、800TB,三大电信运营商及第三方IDC运营企业存储数据总量近900PB,网络传输、信息集散和存储计算等方面综合服务能力居西部前列。构建国际性综合交通体系要求成都保持并充分发挥领先西部、通达全国、联接世界的通信优势,为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提供重要基础支撑。

(二)构建天地一体化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

成都应提升地面骨干网络信息传输能力,普及1000兆光纤宽带网络。扩展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开通至欧美、北美、新加坡、印度、日本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的直达国际光纤电路。强化至周边城市通信干线通达能力,建设长江经济带信息传输大通道;到2022年,实现成都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网间带宽达1000Gbps,城域网出口带宽达20Tbps,家庭宽带普及率超过90%,宽带接入速率普遍达到1000Mbps;无线移动5G宽带网络覆盖城乡;同时,利用卫星通信、北斗导航、高分遥感等空间资源,形成多星组网的天基信息通信网络体系;构建天地互联、多网融合、按需服务、安全可靠的天地一体化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网络枢纽,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和国家中心城市国内辐射区域,支持陆、海、空国际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高效运行和科学管理,支撑成都战略定位与目标的实现。

(三)打造综合交通国际信息港

信息资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生产资料,成都应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持续吸引大型云计算平台和大数据企业聚集,系统布局区域性、行业性数据中心,提升海量数据从传输、交换、存储、灾备到计算、处理的基础技术承载能力;大力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生产性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以成都为运营中心的面向全球的多式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动公路、水路、铁路和民航信息资源互通共享,支持大通关应用和物流信息服务,打造与“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相匹配,满足国际性综合交通需要的信息枢纽、数据中心和国际信息港。

(四)强化高新技术创新应用能力

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是高新技术创新集成应用的典型。成都应发挥相关行业专业力量、高新技术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国际合作平台优势,合力开展科研研发和建设工作。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强化无线宽带、卫星通信、导航定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等技术在高速铁路、航空运输、城市轨道交通、道路交通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实现交通运行状态可视、可测、可控,促进交通转型升级,推动综合交通、智慧交通、绿色交通、平安交通发展。

(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作为国家关键基础设施,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成都应构建以网络信息安全监测综合保障平台为核心、以杜绝重大灾难性事件为底线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形成覆盖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交通应用系统的安全监测、态势感知、威胁管理、情报分析、通报预警、快速处置、态势展示能力;重视网络安全知识培训、网络安全模拟仿真、攻防演练,定期进行网络安全综合评价及合规性评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网络信息安全城市。

(六)提升综合交通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畅通交通神经中枢,应急通信至关重要。国际性综合交通通信枢纽建设应注重利用融合通信云服务技术,结合PDT数字集群、宽带集群、移动通信、以太网、卫星通信等手段,具备固定与机动、空中与地面、有线与无线通信能力,实现视频、音频、联网监控等系统的有机融合,有效服务政府部门、交通行业对交通应急管理单位、外部协作单位等的应急指挥调度,为各类交通突发事件现场信息获取、评估和调度、命令发布等提供支撑,为实现突发事件“看得见、听得到、指挥到位”提供关键技术保障。

猜你喜欢
国际性枢纽成都
枢纽的力量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县级融媒体国际性大会报道创新探索
穿过成都去看你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全球变暖形势下相关政策工具运用研究
成都
电子商务企业CEO的形象管理策划
国际性 历史性 现实性
在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