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在马海德的故乡

2018-05-15 08:34王燕
回族文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哈马黎巴嫩

王燕

黎巴嫩的冬日,冰雪皑皑。瑞雪清洗过的山城哈马纳镇,松柏青翠,墨绿蓊郁,尽显生机勃勃,自在地沐浴在冬日的暖阳中。有如百余年前,仍旧富有魅力,让人眷恋。

山高,路远,弯多。

从贝鲁特出发,黎巴嫩北部哈马纳市的海拔高处,是我们的目的地。即使过去走过黎巴嫩不少高山村,而今弯弯绕绕的盘山道还是让我们感到眩晕。给我们做向导的当地村民却无不自豪地说,要是走山那边的山路会更惊险,我们哥几个经常在那条道上开足马力畅快飙车。

坐在车上,眼前这条山路虽然“高冷”,但山间自然景色煞是迷人。猎奇、探险、追求自然本真、寻找马海德祖籍地隐秘桃源……人们循着自己的爱好和心愿,乘车沿着这条名叫哈马纳镇的县道走向大山深处。

山腰上的哈马纳镇和山之巅的马海德故乡,就这样落入我们的视线。

进入哈马纳镇,公路沿线郁郁葱葱,街边民宅白墙黛瓦,古色古香的房屋造型各异,景观小品不经意间点缀在街头巷尾,加上独具匠心的设计,激活了沉睡的人文资源,点燃了古镇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曾因“马海德”闻名黎巴嫩全国的省级历史文化古镇,经过小城镇环境综合治理,进一步焕发光彩。“缛彩遥分地,繁光远缀天。”风雅诗颂,中国唐诗中的场景,在黎巴嫩哈马纳古镇重现。

这里是具有黎巴嫩血统,而今已加入中国国籍的著名医学博士马海德(原名乔治·哈特姆)的家乡哈马纳镇。

青山环抱的哈马纳村,午后的阳光洒落在承载着生活的土地上。村子虽小,常住人口只有百来人,却从来不寂寞。因为,老屋里有历史和未来。中国古人对于房屋的最早理解,隐藏在“家”的象形字中,有房的地方才是家。即使置身于快速推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人自我介绍时仍要提起“祖居哪里”。

定格历史瞬间,听哈马纳村乡亲们讲马海德祖籍地的故事。

2003年8月31日,这里建造了马海德医学博士的半身青铜雕像;2012年3月28日,中国全国政协访黎代表团在马海德之子周幼马先生的陪同下,中黎友好人士在哈马纳镇哈马纳村的马海德半身青铜雕像旁,共同栽种了一棵象征中黎友谊的松树苗……一个个中黎友好项目的背后,承载的是一份份中黎友情。

这些文化项目的落地,打造了一个紧密相关的财富生态链,激活了该镇的“一池春水”,撬动了实体人文旅游经济,完善和提升了哈马纳镇在该市的产业格局。这个活力,来自于小镇对人的重视。小镇充分运用丰富的人文、旅游、自然资源和作为中黎友好代表的马海德的名人遗存,使其具有深厚的底蕴。

马海德这个响亮的名字,业已成为黎巴嫩与中国相知、相交,互利合作的桥梁。马海德,哈马纳镇,一人一树一情怀,一镇一乡一理念。哈马纳镇成为连接和传颂中黎友好故事,生态绝佳,奇色漫漫的风景胜地和名人故里。

“真是藏在深闺人未知,这么好的地方,我明年还要再来。”日前,在哈马纳镇中心广场,来自中国的游客与村民挥手道别,依依不舍地踏上归程。

在他们话别的哈马纳镇,记者看到,马海德半身青铜雕像格外引人注目,既有苍翠的中黎友谊松树做伴,也有中国出资援建的甜水井相陪。这些浓厚的中国元素与当地白墙黛瓦的黎巴嫩村舍融为一体,成为当地一道亮丽的风景。

当地村民欣慰地说,“(乔治·哈特姆)马海德的祖籍是黎巴嫩,我们都是他家族的亲戚。他后来加入了中国国籍,为中国的麻风病患者治病救命除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医学博士和中黎人文外交的友好使者。作为马海德的亲戚,我们深感荣幸和自豪。我们会继承他的衣钵,将黎中友好事业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我曾两度走进哈马纳镇,惊诧于深山老林之中崛起的这个黎巴嫩乡镇;惊喜于这个集聚中黎人文元素的小镇,到处涌动着两国友好精神;更惊叹于马海德医生,远在万里之遥的黎巴嫩山乡有着这样一些热爱中黎友好事业的乡亲们。

今天到这里来参观的人还真不少,有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泼的孩子,当然华人华侨占大多数。镇长告诉我们,到黎巴嫩来的华夏子孙,不管是移民还是访问,只要有机会都纷纷慕名前来参观访问马海德家乡,拜谒雕像。

在哈马纳镇,马海德的名字被载入中黎两国医学名人友好史册的故事已经家喻户晓。

虽然时间已进入2017年,虽然一百多年过去了,但逝年如水,百年有光。马海德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黎巴嫩,他感动中国的医学人文故事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他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至今仍在中黎两国大地上广为传颂。马海德,这位医学博士的名字,已成为中黎两国人民传统友谊源远流长与现代互惠互利、合作双赢的符号和象征。

如今的哈马纳镇马海德故乡,像一幅画不完的画,一本翻不完的书。

村里人告诉我,曾有人问过马海德,“你为何选择留在中国,并把毕生精力贡献在那里?”马海德的回答铿锵有力,“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是的,追寻烽火岁月,我们回不到历史,但我们必须铭记历史,青铜雕像见证中黎友好历史。漫步马海德故乡,左手风景,右手历史,步步感慨,步步穿越。

思绪回到八十一年前。那是中国抗日烽火连天时期,经宋庆龄引荐,马海德和斯诺一同来到陕北苏区。他是第一个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也是第一位进入陕北苏区的外國医生。她的夫人苏菲女士,曾经是一位电影演员,但人们常把她同她的丈夫、著名医生马海德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叫她马海德夫人。

思绪在细雨里纷飞,思念在心中驻留。马海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顾问、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一百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称号获得者……

回溯中国革命历史,马海德创造了很多“第一”:他是西方国家人士中第一个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参加中国共产党的人;他是唯一参加过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外国人;他是唯一经过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这四个中国历史时期的外国人;同时他也是第一个被批准加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外国人。这些“第一”的背后,是马海德对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热爱中国的伟大情怀,是马海德对医学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德。

这个原名乔治·哈特姆的美国人,在延安时期改名为马海德,有了在中国传奇的一生。在中国生活的五十五年里,他用自己的努力帮助了太多的中国人,同时也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民。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马海德去世,他把金部的心血投入到防治麻风病工作上,中国基本上控制了麻风病,麻风病人从近五十万人下降到每年发现现症病人不足两千人,治愈病人二十一万人。

而今,中黎建交四十七周年之际,马海德已离世四十年,四十年弹指一挥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凝聚了无数革命先辈的心血,寄托了千万华夏儿女的希望。在那段砥砺前行的艰苦岁月里,马海德大夫正是其中特殊的一员。他千里迢迢来到中国,将一腔热血投入到中国人民解放和建设事业中。他不仅以自己的才华实践着理想,更以自身高贵的品格影响并吸引了全世界的友人,加入到中国,乃至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中!

周幼马曾告诉我说,在十三亿中国人里,他是第一个有黎巴嫩血统的中国人。在访问马海德故居、他父亲生前的家中做客时,周幼马拿出一张用宣纸绘制的“家谱”让我欣赏。画面上显现的是一棵茁壮成长的大树,马海德的家族成员统统绘制在这棵大树上了。把家族的亲情绘制成一棵象征和代表家族成员人丁兴旺的“家谱树”,真是太好的创意!望着这张传世之作,我向周幼马投去赞许的目光。

周幼马说,不仅因为我的祖父母出生在黎巴嫩,他们都是黎巴嫩哈马纳镇当地人,而我是黎巴嫩人在中国的后裔。我之所以请人帮我绘制这棵家谱树,是因为任何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家庭这个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一个家族、一个姓氏,它的兴盛衰亡,繁衍生息,都记载着祖祖辈辈们的创业历史。这棵家谱树寓意深远,它是记载马海德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谱。它是马海德家族的宗谱,是这个家族的生命史。

2012年3月28日,已近六十九岁高龄的周幼马,终于梦想成真,回到了祖辈曾经生活过的哈马纳镇。站在父亲的半身青铜雕像前,周幼马有一种梦圆的感觉,他说:“我感到生命中的一次循环已臻闭合。循环始于我的父亲踏足中国,终于我今天祭拜他的英灵。”

父亲马海德这支家族的中国“根”,让周幼馬与中国自然地连在一起了。周幼马说:“我的父母在中国生活了一辈子,我1943年出生在延安窑洞,大概算得上窑洞里出生的第一个外国人。但我的祖籍是黎巴嫩。”周幼马自信地为他是一名中国人而深感骄傲,并倾心把他的晚年生活投入到促进中国和黎巴嫩两国人民友谊的发展事业中去。

周幼马说:“你看,今天我全程陪同中国全国政协代表团访问黎巴嫩,拜访哈马纳镇,就是在续家族情缘的同时,为两国民众之间搭建友好平台尽一臂之力。”

据周幼马回忆,1974年,马海德夫妇随中国卫生代表团访问黎巴嫩,专程到哈马纳镇寻访乡亲,受到隆重热情的接待。乡亲们还向他们赠送了黎巴嫩雪松树苗,让他们带回中国栽种。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马海德夫人苏菲再度赴黎巴嫩访问哈马纳镇,周幼马同行。母子二人参加了哈马纳镇街心公园——马海德公园的命名仪式。2003年,公园内矗立起一座马海德半身青铜雕塑。

猜你喜欢
哈马黎巴嫩
热情不改就是成功
“0元”
热情不减就是成功
投 降
黎巴嫩为大爆炸哀悼三天
希拉里突访黎巴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