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挥毫落纸笔生花的国粹艺术

2018-05-15 10:43墨言
小演奏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篆书行书楷书

墨言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这样的话:“倘若我是一个中国人,那么我将不是一个画家,而是一个书法家,我要用我的书法来写我的画。”可见这位西班牙国宝级画家对于书法艺术的喜爱和向往。

书法是一门古老的书写艺术,甚至早于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显现,最早的书法是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最初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之后出现的甲骨文则是最早成形的文字,再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在中国文化中,书法与道德相关,因而古人极为重视书法练习,它不但是古时文人们的必修课,还一度成为科举考试的科目。古往今来,书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和核心,始终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并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表达形式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文字是书法的载体,我国文字起源甚早,在书法的萌芽时期(殷商至汉末三国),文字经历了由甲骨文、古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隶(八分)、草书、行书、真书等阶段依次演进。在书法的明朗时期(晋南北朝至隋唐),书法艺术进入了新的境界,由篆隶趋从于简易的草行和真书,也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唐代文化辉煌灿烂,此时的书法艺术亦达到鼎盛时期。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众多,大量的碑版都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唐初国力强盛,书法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以欧阳询为代表的楷书大家,总体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被尊为“翰墨之冠”。盛唐时期儒道结合,张旭、怀素以癫狂醉态将草书的表现形式推向极致,而颜真卿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创立“颜体”楷书,成为继王羲之之后又一位书法革新家。到了晚唐国势转衰,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并与颜真卿书法合称“颜筋柳骨”。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书法尚意宣情,同时倡导书法创作中的个性化和独创性。无论是天资极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身书法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

明代书法艺术基本上是继宋、元帖学书法而后加以发展,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自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帖学的盛行也影响到了书法创作,所以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末至清,美学主流以抒情扬理为旗帜,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新型美学并盛。到了清代,书法的总体倾向转为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此时的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如吴昌硕、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奪目的境地。

近现代书坛仍然是碑派占主流地位,但和晚清碑派不同的是,取法汉碑和上古篆书的书法家在这一时期较多。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近年来书法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也己大大增加。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花样翻新,除毛笔外,又出现了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雕刻刀、雕刻机等,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墨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新型颜料层出不穷。从书写文种上说,也并非只有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艺坛。

书法艺术本体包括笔法、字法、构法、章法、墨法、笔势等内容。书法笔法是其技法的核心内容,又称“用笔”,是指运笔用锋的方法。字法又称“结字”、“结构”,是指字内点画的搭配、穿插、呼应、避就等关系。章法又称“布白”,是指一幅字的整体布局,包括字间关系、行间关系的处理。墨法是用墨之法,指墨的浓、淡、干、枯、湿的处理。

根据字体特点不同,书法又分为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各书体有意趣之殊,时代又有派别异样。

大美篆书

篆书是大篆、小篆的统称,其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手笔“悬针”较多。大篆是籀文、古文、金文、石鼓文的统称,其用笔与甲骨文味道迥异,风格浑厚朴茂,结体绚丽多姿,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 是以秦篆为基础统一六国文字而出现的一种简化的规范文字。小篆笔法圆融平正,结体典雅和平,且有规可循,后发展到清代线条变粗,并突破了笔画粗细、迟速、顿挫、轻重、方圆的变化。小篆的另一个分支是汉篆,用笔上掺以方折的隶意,而入印的篆书更为方折,又称“缪篆”,即“摹印篆”。

临摹范本

大篆:散氏盘铭文、毛公鼎铭文、虢季子白盘铭文、大盂鼎铭文、石鼓文等。

小篆:《泰山刻石》《峄山碑》、李阳冰《三坟记》、吴昌硕篆书、吴熙载篆书、陆维钊篆书、杨沂孙篆书、邓石如篆书、赵之谦篆书等。

优雅隶书

隶书亦称“佐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书法家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古隶盛行,篆书行迹渐稀,至汉代隶书又完全摆脱篆书笔意,革新古隶,使之“波磔披拂,形意翩翩,用笔为藏锋逆人,逆入平出,翘首举尾,直剌邪制”。为区别秦隶,故称“汉隶”,并对后世书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临摹范本

《曹全碑》《张迁碑》《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石门颂》《西狭颂》《华山庙碑》《鲜于璜碑》等。

方正楷书

楷书又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为“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其字体端正,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按照时期划分,楷书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经常带有汉朝隶书的写法在其中,因此其楷书性质还不成熟。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唐代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为人熟知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中的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都出自唐代。

临摹范本

颜体:《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争座位帖》《东方朔画赞》等。

柳体:《玄秘塔》《神策军碑》《金刚经》等。

欧体:《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赵体:《洛神赋》《道德经》《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临黄庭经》、独孤本《兰亭十一跋》《四体千字文》等。

潇洒行书

行书是行楷和行草的统称,是在隶书基础上发展起源,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其中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相较于楷书和草书,行书的实用性和艺术性都很高。

临摹范本

王羲之《兰亭序》(“天下第一行书”)、颜真卿《祭侄文稿》(“天下第二行书”)、苏轼《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王珣《伯远帖》、王献之《鸭头丸帖》等。

狂放草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其特点为结构简省、笔画连绵,有章草、今草和狂草之分。章草笔画省变有章法可循,是早期草书和汉隶相融的雅化草体,波挑鲜明,笔画勾连呈波形,字字独立,字形偏方,笔带横势。章草进一步草化,脱去隶书笔画行迹,上下字之间笔势牵连相通,偏旁部首也做了简化和互借,称为“今草”。今草是章草去尽波挑演变而成的,今草书体自魏晋后盛行不衰,到了唐代,今草书写更加放纵,笔势连绵环绕,字形奇变百出,称为“狂草”,亦名“大草”,其中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笔势狂放不羁,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

临摹范本

张旭《古诗四帖》《肚痛帖》、怀素《自叙帖》、黄庭坚《李白忆旧游诗卷》、米芾《论草书帖》、鲜于枢《石鼓歌》、祝允明《前后赤壁赋》、文徵明《草书诗卷》等。

“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要像它。”这句出自《中国娃》的歌词通俗直白,却唱出了华夏儿女的心声。汉字的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我国传统艺术瑰宝的书法则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展现汉字之美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书写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被人们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链接——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

卫夫人,名铄,字茂漪,东晋女书法家。著名大书法家王羲之少年时曾拜其门下学习书法,而她教授王羲之的三堂书法课更是三堂人生课。

第一堂课

我第一次看到卫夫人的《笔阵图》时吓了一跳,因为她留下来的记录非常简单,简单到有一点不容易揣测。譬如说,她把一个字拆开,拆开以后是中国书法里面最基本的元素——点。

卫夫人把字拆开,带领王羲之进入视觉的审美,只教他写这个点。她要童年的王羲之看毛笔蘸墨以后接触纸面所留下的痕迹,顺便还注解了四个字:“高峰坠石。”她要这个学习书法的孩子去感觉悬崖上有块石头坠落下来,那个点正是一块从高处坠落的石头的力量。

卫夫人教王羲之的似乎不只是书法而已,她可能真的带这个孩子到山上,让他感觉石头,并从山峰上让一块石头坠落,甚至丢一块石头要王羲之去接。这时,“高峰坠石”的功课就变得非常有趣了。

不知道王羲之长大以后写字时的那个点是不是跟卫夫人的教育有关,《兰亭序》是王羲之最有名的作品,许多人都说里面“之”字的点每个都不一样。

如果童年时有位老师把我们从课堂里“救”出去,带到山上去玩,让我们丢石头,感觉石头的形状、重量、体积、速度,我们大概也会蛮开心的。感觉到了“石头”之后,接着老师才需要从中指出对于物体的认知,关于重量、体积、速度等物理学上的知识。这些知识有一天——也许很久以后,才会变成这个孩子长大后在书法上对一个点的领悟吧!

其实卫夫人这一堂课里留有很多空白,我不知道她让王羲之练了多久,时间是否长达几个月或是几年才继续发展到第二课,然而这个关于点的基本功似乎对一位之后的大书法家影响深远。

第二堂課

卫夫人的第二堂课是带领王羲之认识汉字的另一个元素,就是“一”。

“一”是文字,也可以就是这么一根线条。

卫夫人教王羲之写字的时候,前朝并没有太多可以学习的前辈大师,她也似乎并不鼓励孩子太早从前辈书法家的字做模仿。因此,王羲之不是从前人写过的“一”开始认识水平线条的。

认识“一”的课是在广阔的大地上进行的。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户外,一个年幼的孩子在广阔的平原上站着,凝视地平线,凝视地平线的开阔,凝视辽阔的地平线上排列开来的云层缓缓向两边扩张。卫夫人在孩子耳边轻轻说:“千里阵云。”

“阵云”两个字也让我想了很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字呢?

云排开阵势时有一种很缓慢的运动,很像毛笔的水分在宣纸上慢慢晕染渗透开来,因此,“千里阵云”是毛笔、水墨与吸水性强的纸绢之间的关系。那么,“千里阵云”会不会也有特殊意义?就是在写水平线条时,如何让它拉开形成水与墨在纸上交互律动的关系,是对沉静的大地上云层的静静流动有了记忆,有了对生命广阔、安静、伸张的领悟,以后书写“一”的时候才能有天地对话的向往。

这是王羲之的第二堂课。

第三堂课

卫夫人给王羲之上的第三堂书法课是“竖”,就是写“中”这个字时中间拉长的一笔。

卫夫人把王羲之带到深山里,从枯老的粗藤中学习笔势的力量。她教王羲之看“万岁枯藤”,在登山时攀缘一枝老藤,孩子借着藤的力量把身体吊上去,借着藤的力量悬挂在空中,悬挂空中的身体可以感觉到一根藤的强韧——拉扯不开的坚硬顽固的力量。

这个记忆变成了对书法的领悟,“竖”这个线条要写到拉不断,写到强韧,写到有弹性,里面会有一股往两边发展出来的张力。

“万岁枯藤”不再只是自然界的植物,它已成为汉字书法里一根比喻顽强生命的线条。“万岁枯藤”是向一切看来枯老却毫不妥协的坚强生命的致敬。

王羲之还在幼年,但是卫夫人通过“万岁枯藤”,使他在漫长的生命路途上有了强韧力量的体会,也才有了书法上的进境。

(蒋 勋)

猜你喜欢
篆书行书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饶宗颐老照片一组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张晓东《篆书国有岁以团扇》
柳佳玮作品
鲁大东篆书苏轼“人生十六乐事”
潘池勇行书作品
自撰联(行书)
书画名人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