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

2018-05-15 10:17张玉亮贾传玲
现代情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社交媒体网络媒体

张玉亮 贾传玲

〔摘 要〕[目的/意义]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社会民众公共参与的环境、方式等都发生着巨大的改变,回顾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检视、分类、总结,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利用万方外文文献库、Elsevier SD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数据库进行相关文献检索,对检索情况进行总体概述,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特点概括,对国内相关研究归纳了38项主要研究内容,并进行了总体概括。[结果/结论]进一步对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进行相关研究,应加强网络媒体对社会民众公共参与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研究,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的策略研究,丰富理论内涵,注重实证研究方法,实现网络民众公共参与的主体多元化。

〔关键词〕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公共参与;公共参与策略;公共参与主体

DOI:10.3969/j.issn.1008-0821.2018.04.024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8)04-0163-07

〔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Under the influence of online media,the environment,ways and other aspects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have changed a lot.Reviewing the influences caused by online media to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community,the findings of these research were reviewed,classified and summarizied for providing suggestions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in the future.[Methods/Process]Using database of Wanfang Foreign Literatures,Elsevier SD Journal Full-text and CNKI,the related literatures were carried out,and general overview of the retrieval situation were given.Then the relevant researches abroad were summarized and 38 main research contents in domestic related researches were listed,and general summary was given.[Result/Conclusion]Further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online media to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and it was necessary to focus o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online medias influence on public participation,to optimize the tactics of online media intervention in public participation,to enrich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to pay attention to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and to achiev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of online public subject diversification.

〔Key words〕online media;social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public participation strategy;public participation subject

進入21世纪以来,网络媒体迅速发展并且快速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对社会民众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方式变得方便快捷,人们通过网络媒体随时随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大家进行实时交流。特别是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参与公共事务取得了很多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在广州恩宁路改造事件、孙玉刚案件、厦门PX项目事件等。这些案例也充分说明了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社会民众公共参与的方式、环境、条件、层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这一现象的出现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对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也逐渐增多,并取得了可贵的成果。本文旨在回顾这些成果,对其进行检视、分类、总结,发现其中的不足,以期为今后相关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1 国外相关研究特点归总

对于国外关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的研究文献检索与搜集,主要利用万方外文文献库和Elsevier SD期刊数据库进行检索。选择关键词“Public Participation”、“Online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Online Media”、“Public Participation+Network Media”进行检索,首先考虑的是进行精确搜索,当精确搜索出现文章较少时,选择模糊搜索。检索结果如表1所示。

事实上,公共参与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在西方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阿诺德·考夫曼首次提出“参与式民主”一词,之后该词就被广泛应用于基层民主中。70年代卡罗尔·佩特曼在《参与和民主理论》中对参与式民主在政治生活和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系统的进行了阐释,自此标志着参与式民主的正式形成。之后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网络社交软件的出现,公共参与的方式和环境在网络媒体的大环境下悄然发生着改变。在网络媒体的影响下,人们公共参与方式开始变得快捷多样,公共参与的人数也在不断地增加。整理近三年的文章,可以发现,国外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取得了不少可贵的研究成果,总体而言,主要呈现如下特点。

1.1 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主要指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活动中,对有疑难的或是难以解决的实践与理论问题所产生一种怀疑的、困惑的、焦虑的、探索的心理,并由此来驱使人们进行积极思维并不断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及状态[1]。拥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查阅国外的相关文献,我们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更多是基于具体问题的具体研究,在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问题研究上,则表现出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往往会具体到某一类型的任务或者某一特定的问题上。在2016年Zika病毒成为全球卫生问题,谣言四起,公众被不健康的谣言围困,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各地的公共卫生部门与新闻干事(PIO)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调查,总结揭示了在公共卫生危机期间如何利用和倾听社会媒体,最后发现社会媒体监督的满意度与整体部门危机管理之间存在着积极的关系[2]。这种就是以具体问题入手,从而扩展到一类问题,以小见大。是国外对于公共事物研究的常用手段。另外Tursunbayeva A等人也同样关注公共部门卫生机构的研究,发现卫生部门对于电子政务的使用并不理想[3]。这也为国外加强电子政务在公共卫生部门的使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以具体的问题入手,从而快速地找到问题的实质,这种强烈问题意识的敏感性,为问题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1.2 注重应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

实证研究主要指研究者运用一定的研究技术对研究对象进行大量社会调查,收集相关资料,为提出理论假设或检验理论假设而展开的研究,是社会研究中常见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可以使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使结论更加的准确,具有说服力。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研究影响的研究中,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使结论的严谨性更强。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往往采取以不同的人群或机构为研究对象,进行大规模的调查,以期得出精确的结论,倾向于用事实说话。如Francis L.F.Lee等人通过概率抽样选取了795名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2014年香港的雨伞运动,考察了社会媒体对参与大型抗议活动的影响,用实验结果表明了网络媒体对因果链中的每个变量都有一定的影响[4]。Eugene Brusilovskiy等人以美国大陆18所精神卫生机构接受SMI服务的132名患者为研究对象完成了公民参与,实验结果表明使用社会媒体的频率,强度和寿命越高,社区参与水平就越高,社会媒体使用量的增加与公民参与度呈正相关[5]。Chung M等人则倾向于实施测试的实证研究方法,搜集了大量的在线评论,通过这些评论说明了对媒体偏见的看法会增加人们进行在线评论的可能性,因为人们将此作为一种纠错的形式,尽可能去表达正确的观点[6]。另外Chen Gan等人根据对中国广州大学生的调查也同样证实了负面影响加强了社会媒体使用与公共参与之间的联系[7]。Porumbescu G A根据2012年汉城1 100个样本的数据研究了公民对电子政务网站和公共部门社会媒体帐户的使用情况与公众对公共部门信任度的满意度和看法的关系,结果显示两者呈现正向相关关系[8]。这些采取实证研究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不用过多的赘述,却更加让人信服,因此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的影响,简单明了,并且说服力强。

1.3 倾向于社交媒体网站对于公共参与问题的研究

在对国外的文献进行查阅统计时,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国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文献往往出现的是“Social Media”,也就是社交媒体。例如我们所熟悉的Facebook、Twitter、Flickr、YouTube等社交媒体工具。社交媒体属于网络媒体的组成部分,相比于传统媒体来说,社交媒体注重的是沟通以及参与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信息传递更加的活跃。在线社交网络(OSN)的爆炸式发展创造了一个互动和交际的全球现象,使数十亿用户能够连接到Facebook和Twitter上的其他人,还可以与Instagram和Pinterest等媒体共享平台,因此随着社交媒体数量的增多,参与人数的扩张,社交媒体的连接共享,网络社交媒体逐渐从结交好友的平台转变为公共参与的一种工具[9]。如Majumdar S R.认为公众运用社交媒体进行交通规划的参与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机构在交通项目中通过网络媒体不断询问公众的想法[10]。Penni J根据目前社交媒体平台的使用情况,探讨了对社交媒体长期影响的一些因素[11]。Kim Y等人则是探讨了社交媒体是怎样影响个人在线政治参与,认为,社交媒体其实是个人表达政治诉求的中介[12]。虽然社交媒体发展迅速,但是他有其一定的缺陷,其由于地点、年龄的限制具有一定的限制性。但每个社交媒体的针对的人群是具有特定性,这也为我们调查公共参与时提供了另外的参考思路,因为公共政策制定的对象不同,那么就可针对其相对应的社交媒体作为着重参考对象。

1.4 积极探索在网络媒体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最优策略

积极探索网络媒体影响下公共参与的最优策略一直是相关研究者不断研究的课题,对于这一问题的最敏感的群体是公共关系(PR)从业者,他们最先感受到社交媒体对公共关系的影响,随着社交媒体的拓宽,政府组织在民众文化中看起来不那么官方,更加的亲民化。公关从业者认为社会媒体在处理公共事务时,社会媒体的管理目标、角色定位、责任担当、政策以及指导方针方面都需要做调整[13]。在媒体介入到公共事物中时,由于介入的方式、过程等,往往结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怎样让网络媒体和公共参与之间更好地利用彼此的优势,国外学者进行了积极探索。如Cristina Nararro等人认为尽管现在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已经尽可能地融入了沟通策略,但是仍然有许多我們不了解的利益相关者期望获得的内容类型以及他们希望与相关组织进行对话[14]。Karakiza M提出新技术和社会媒体可以改变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因为它们决定性地将公共行政转变为一种新的开放形式,因此要尽可能地增加公共部门的透明度,尽可能地建立开放性政府[15]。Yu L等人认为在发生突发事件时,易引起广泛的社会不确定性,因此他们以四种典型事故危险化学品泄漏入河流为例,得出了有趣的结论,大众媒体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引导公众的恐慌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扩大了在线意见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如果政府隐瞒事故造成的潜在损害,大众媒体不应该跟随政府或立即否认政府,这可能会引起更大范围的公众恐慌;如果政府公布真相,大众传媒可以支持政府推动在线意见传播,进一步减轻公众恐慌;大众媒体应大力观察在线舆情,从而可以安抚情绪[16]。

2 国内相关研究理论梳理探析

近几年国内关于网络媒体以及公共参与的研究也逐渐增多,在对文章进行检索时发现,国内对公民进行公共事务的参与更多的使用的是“公众参与”一词,而对“公共参与”一词使用较少,戴烽在《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一书中,对这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认为“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公民参与”3个詞本身大致意思基本相同,有着细微的差别,他们强调的主体不一样,“公众参与”、“公民参与”更多的是强调的是参与主体,而“公共参与”则是在认同公民的主体资格的基础上,更多的是对参与范围进行界定[17]。也就是说“公共参与”则强调的是对公共事物的参与。其包含了被动参与和主动介入。因此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时,主要包括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以“网络媒体”、“公共参与”、“公众参与”、“公民参与”、“群众参与”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重点对核心期刊文章进行了汇总,因为核心期刊影响因子较高,更能反映出重点问题,实时把握研究前沿,因此我们着重选择了近5年(2013-2017,其中2017年为不完全数据)的文章参考,来总结其研究热点及最新进展,通过对近五年的文献进行梳理概括。在进行检索时发现,如果以“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的方式进行搜索,找到的文章结果较少,结果并不理想,因此笔者在进行检索时采取搜索一个关键词的方式进行。随后,将在这些文章中进而寻找想要的文章。搜索文献检索情况整理如图1所示。

对这些文章进行梳理,尽可能的筛选与网络媒体及公共参与相关的文章,可以发现对于文章的涵盖面较广,此外,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到了有关“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等的中文专著,通过对其所研究的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可以把所有的文章进行不完全归类(只选取研究较多的问题),如表3所示。

就国内研究而言,关于网络媒体和公共参与各自独立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较为成熟与完善的阶段,并形成了体系,但是对于这两者的相关性的研究较少。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关于网络媒体传播及运营研究

网络媒体的传播及运营是关于网络媒体问题研究的关键内容。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运营手段等都发生着改变。国内学者就此内容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对于网络媒体的传播及运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媒体的传播伦理特征、网络媒体传播运营模型等方面。如阿里木江·阿西尔、武磊磊认为网络媒体的监管不到位,往往会导致网络媒体信息传播的过程中网络媒体失范现象时有发生,因此他们基于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征,构建了网络媒体传播的伦理规则,尤其强调应体现友好、真诚两个原则[18]。沈正赋认为虽然新媒体比传统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较强,但是在传播正能量方面却略微欠缺,因此要构建完整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理论框架,巩固阵地,扩大影响力,提高公信力[19]。陈璟浩、李纲以传播模式的形式再现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体现了模式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文中对舆情的传播机制和作用效果进行阐释,力求客观揭示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整体传播过程[20]。在网络媒体的运营方面,姜又琦、张斌以媒体订阅号为例,制定了媒体订阅号的运营效率评价体系,对40个媒体订阅号进行评估和排序,探究了其运营效率不高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21]。侯玉梅、朱亚梅、王雨雷等从互联网传播的角度出发,依靠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以顾客为核心,研究了在互联网大环境下零售商运营平台的改进策略[22]。张玉亮、朱金月以政府网络为研究对象,制定政府网络营销目标[23]。

2.2 关于网络媒体监督管理及治理研究

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媒体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网络媒体因为其开放性、自由性导致有些不法分子会钻空子,散播不良信息,破环网络环境,并且由于网络媒体传播速度快的特点,往往会导致信息在短时间内大肆蔓延,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网络媒体的监督及治理是网络媒体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网络强国战略进行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习近平就强调指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24]杜小峥认为政府作为网络舆论监督的应对者,是否能科学有效的应对舆论监督的能力考验着政府的能力,因此他分析了政府应对网络媒体的维度构成并提出了提升策略[25]。陈钰分析了在现阶段网络监督的主要问题是“网络水军”、信息真实性、匿名举报及信息安全四大方面,因此他着重强调了要完善网络法律法规,规范网络新秩序[26]。张元从网络技术、网络信息等角度分析了网络虚拟社会的现代困境及网络社会工具理性之困、网络主体“去意义化”之困等,并根据其困境提出了相应的治理策略[27]。

2.3 基于网络媒体传播的网络舆情研究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28]。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国内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国内对于网络舆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舆情的形成与传播演化、监测预警与处置的研究上,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例如王旭、孙瑞英运用了社会网络分析理论并以“魏则西事件”为例,找到了网络舆情传播中的重要节点[29]。王高飞、李明在通过对移动社交网络舆情自身特点与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分析法进行结合,构建了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的移动社交网络舆情预警模型[30]。郭韧、李红、陈福集根据网络舆情演化的关键要素,运用了可拓聚类理论和方法对网络舆情的演化趋势进行建模并预测,通过聚类分析得到预测结果[31]。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参与正在由单一转向多元,李立煊、曾润喜采用德尔菲法建立了考察网络舆情治理主体参与满意度的指标,并计算了各指标的权重[32]。公共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特殊性、环境复杂性、演变不确定性、群体扩散性[33],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传播规律也异于一般的舆情事件。兰月新、王芳等人分析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数据特征,以网络信息量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自然状态下和政府有效干预下的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模型[34]。

2.4 基于网络媒体的公共参与研究

随着互联网普及率的上升以及网民人数的不断增加,中国也逐渐进入到了“大众麦克风的时代”。民众的权利意识正日益觉醒,通过网络媒体,积极参与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中,进而以不同的形式介入到社会现实生活和公共事务中[35]。金太军,杨书房,王军洋基于网络社会参与的匿名性和广泛性两个特点,将网络公共参与群体的行为模式大致划分为高理性低关联、高理性高关联、低理性低关联、低理性高关联4类[36]。牛耀红认为公共参与是建构社区认同的重要因素,网络公共平台的提供,使村民也可以参与公共管理中,有利于乡村社区的构建[37]。金兼斌、徐雅兰以科学家为研究对象,认为科学家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地位,往往其言论会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追捧,造成大范围的影响,因此他们研究了科学家们在微博上的公共参与,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特征为:广泛参与,但程度不深、形式单一;社会议题占比多,常超越专业领域发声;不同学科科学家的网络公共参与议题偏好有明显区分[38]。

2.5 关于公共参与机制、制度、方式的研究

对公共参与的理论技术都是来自于西方,但是西方的公共参与并不能完全阐释中国文化的公共参与,因此研究公共参与的机制,方式及制度应充分理解中国情境下公共参与的内在逻辑。张弘、白中科等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内涵及参与主体之间的利益诉求与冲突,探索土地复垦公众参与的内在机制,认为公共参与可以增加公众对公共事务的认同感,从而有利于公共活动的开展[39]。蒋俊明认为我国现在的公共政策的制定中,已经尽可能地去注意吸引公众参与,使公民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制定中,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应当从公众参与制度环境完善和弱势群体参与强化等方面改善公共政策决策议程[40]。崔萍、篓艳新研究了台湾民众的公共参与,在实现公民社会的道路中,必须要把关注的目光投向微观领域的民众,通过各种渠道、制度设计来满足民众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让民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41]。

3 研究展望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问题的研究我们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是稍显薄弱。因此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应该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3.1 加强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深度与广度研究

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从广度上来说,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所涉及的问题范围,目前从我们已经有的资料来说,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涉及的范围也在逐渐增加,从一开始的政治参与到现在各方面生活、规划的公共参与,都显示了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广度在不断地变化,因此伴随着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公共参与涉及公民的各个方面已经是不可忽略的事实,因此我们应更加重視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广度问题,其已经交叉深入到了各个学科中,今后的研究也要放开自己专业的局限,开拓视野,夯实基础,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广度幅度更大。从深度上来说,主要是指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在某一领域内的挖掘深入,现在对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在某一领域,大多还停留在表面的研究,并不深入,并不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形成体系,也就是意味着没有很强的逻辑关联,虽然我们搜索发现,相关的文章不少,但是整体呈现出来的风格是多而杂,从中理出的体系框架薄弱,因此关于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还应该在广度与深度上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从广度上来说,要注重多学科的交流深化,从不同的角度、不同背景、不同方法来进行研究,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内容丰富起来。从深度上来说,要在每类研究中,夯实基础,深入研究某一方面的特征、特点、理论基础,形成研究框架。最终在广度与深度上形成“T”型网络媒体公共参与的研究体系,如图2所示。

3.2 着重于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的策略研究

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工具进行公共参与时,因其具备传播快、波及范围大、参与者之间易沟通等特点,很快被广泛使用。但是在实际公共参与中会发现,网络媒体介入到公共参与的过程中,也带来很多的参与问题,很多时候会超出政府的预期,远离政府让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初衷,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在网络媒体上快速发酵蔓延,不断升级恶化,最终演变成了网络舆情事件,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公共参与的问题上,其带来的后果往往更加严重,严重影响我国政府形象、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公共参与问题往往涉及到公共事务,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该发挥着更多的引导作用,政府应把控大局,防止不法分子钻空子,破坏国家安定。因此,在优化网络媒体介入公共参与策略时,应秉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原则,并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建立网络媒体中公共参与的规范制度;二是提高公共参与主体的文化素质;三是要对不法分子进行严厉的惩处,净化网络公共参与的环境。

3.3 丰富理论内涵,注重实证研究方法

理论研究是研究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一套体系完整的知识理论架构,对本领域有着方向性的指导意义,在进行理论研究时,应积极探索,发现并提出新的理论,充实、丰富和完善原有的理论,这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具有指导性的意义。实证研究是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研究的技术和手段,实证研究做为一种研究范式,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这种社会现象的研究达到了精细化和准确化的水平。也使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变得有章可循,研究更加具有说服力。整理总结国内外研究进展时,我们会发现在对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国内更加注重的是理论研究,而国外更加注重实证研究。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选择借鉴,使中西文化更好地融合,齐头并进。

3.4 注重网络公共参与的主体多元化的研究

网络媒体对公共参与影响的研究中的研究主体主要是指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公共参与的人或组织。在对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中,发现公共参与的主体呈现分散的状态,更多倾向于个人观点的表达,这在一方面体现了当今社会公共参与的方便性和普遍性,但是个人公共参与中会出现效率低下的问题,个体的、没有组织、没有粘合的群众,不可能进行有效的参与[42]。并且参与的主体过于单一,所以应该提高不同组织、不同层次、不同职业的参与积极性,例如:科学家、医生等,这些组织在公共参与中因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在网络媒体中易于形成网络领袖,大量民众会跟随。这有助于在网络媒体中公共参与效率的提高,也可以使公共参与的主体更加的多元化。在文献整理中,有提到科学家、研究生、大学生群体的公共参与,但是总体来说,参与主体依然较为匮乏,因此应鼓励更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组织参与到公共事物当中。

參考文献

[1]严水泉.领导干部要强化问题意识[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203/c40537-26500625.html.,2015-02-03.

[2]Elizabeth Johnson Averry.Public Information Officers Social Media Monitoring During the Zika Virus Crisis,a Global Health Threat Surrounded by Public Uncertainty[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3):468-476.

[3]Tursunbayeva A,Franco M,Pagliari C.Use of Social Media for e-Government in the Public Health Sector:A Systematic Review of Published Studies[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7,34(2):270-282.

[4]Francis L.F.Lee,Hsuan-Ting Chen,Michael Chan.Social Media Us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a Large-Scale Protest Campaign:The Case of Hong Kongs Umbrella Movement[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2):457-469.

[5]Eugene Brusilovskiy,Greg Townley,Gretchen Snethen,Mar s Salzer.Social Media Use,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mong Individual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es[J].Computer In Human Behavior,2016,65(8):232-240.

[6]Chung M,Munno G J,Moritz B.Triggering Participation: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Third-Person and Hostile Media Perceptions on Online Participation[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5,53:452-461.

[7]Chen Gan,Francis L.F.Lee,Ying Li.Social Media Use,Political Affect,and Participation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in Urban China[J].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7,34(7):936-947.

[8]Porumbescu G A.Linking Public Sector Social Media and e-Government Website Use to Trust in Government[J].Government Information Quarterly,2016,33(2):291-304.

[9]Qutieshat Rania.Using Social Hub Media to Expand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Municipal Urban Plans[J].Procedia Engineering,2017,198(7):34-42.

[10]Majumdar S R.The Case of Public Involvement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Using Social Media[J].Case Studies on Transport Policy,2017,5(1):121-133.

[11]Penni J.The Futur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s(OSN):A Measurement Analysis Using Social Media Tools and Application[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7,34(5):498-517.

[12]Kim Y,Chen H T.Social Media and Onlin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The Mediating Role of Exposure to Cross-Cutting and Like-Minded Perspectives[J].Telematics & Informatics,2016,33(2):320-330.

[13]Manaf Bsshir Abdalaziz Aldaihani.Public Relations in an Online Environment:Discourse Description of Social Media in Kuwaiti Organizations[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4):777-778.

[14]Cristina Nararro,Angeles Morena,Fahed Al-Sumait.Social Media Expectations Between Public Relations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Stakeholders:Results of the ComGap Study in Spain[J].Public Relations Review,2017,43(4):700-708.

[15]Karakiza M.The Impact of Social Media in the Public Sector[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75:384-392.

[16]Yu L,Li L,Tang L.What Can Mass Media do to Control Public Panic in Accidents of Hazardous Chemical Leakage Into Rivers?A Multi-Agent-Based Online Opinion Dissemination Model[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3:1203-1214.

[17]戴烽.公共参与——场域视野下的观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8]阿里木江·阿西尔,武磊磊.网络媒体传播伦理规则的构建[J].当代传播,2017,(3):110-111.

[19]沈正赋.新媒体时代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重构[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5):1-7.

[20]陈璟浩,李纲.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在网络媒体中的传播过程[J].图书情报知识,2015,(1):116-123.

[21]姜又琦,张斌.媒体订阅号运营效率评价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17,(3):71-80.

[22]侯玉梅,朱亚梅,王雨雷,等.互联网零售运营平台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49-50.

[23]张玉亮,朱金月.政府网络营销:内涵、目标与推进策略[J].情报杂志,2016,(8):54-58,144.

[24]习近平.加快推进网络信息技术自主创新,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EB/OL].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1009/c1024-28763695.html,2016-10-09.

[25]杜小峥.政府应对网络舆论监督能力的维度构成和提升策略[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6(5):20-23.

[26]陈钰.正确开展网络监督和网络反腐的思考[J].新闻战线,2016,(16):10-11.

[27]张元.网络虚拟社会的现代化困境与治理路径研究[J].长白学刊,2017,(5):129-135.

[28]民进河北省委.依法监督和管理网络舆情,防范社会危机[J].民主,2012,(3):10-11.

[29]王旭,孙瑞英.基于SNA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情报科学,2017,(3):87-92.

[30]王高飞,李明.基于AHP-模糊综合分析的移动社会网络舆情预警模型研究[J].现代情报,2017,(1):41-44,65.

[31]郭韧,李红,陈福集,基于可拓聚类的网络舆情预测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1):83-87,120.

[32]李立煊,曾润喜.网络舆情治理的主体参与满意度评估体系研究[J].情报科学,2017,(1):106-109,120.

[33]李 鹏.公共危机事件的网络传播与舆情治理[J].东岳论丛,2012,(9):140-143.

[34]兰月新,王芳.公共危机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6,(2):32-36.

[35]张玉亮.面向优化管理的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信息流导控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

[36]金太军,杨书房,王军洋.公民网络公共参与的行为逻辑探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4,(3):156-164.

[37]牛耀红.移动传播时代:村民网络公共参与对乡村社区认同的建构——基于甘肃陇南F村的田野调查[J].社会学评论,2017,(1):36-46.

[38]金兼斌,徐雅兰.科学家网络公共参与行为模式及其公共协商程度[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7-108.

[39]张弘,白中科.矿山土地复垦公众参与内在机制及其利益相关者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3,(8):81-86.

[40]蒋俊明.利益协调视域下公众参与型公共政策机制建构[J].政治学研究,2013,(2):29-36.

[41]崔萍,娄艳新.台湾地区微观领域公共参与形式及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3,(3):119-120.

[42]蔡定剑.公共参与:风險社会的制度建设[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责任编辑:孙国雷)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社交媒体网络媒体
网络媒体记者走进山西农谷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双微时代”的危机传播趋势和影响因素研究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新闻互动传播探索
网络媒体在舆论管理中的作用及应用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网络媒体新闻宣传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