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从思考题到实践活动课的华丽转身

2018-05-15 09:42蒋碧玉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8年8期
关键词:个面思考题涂色

蒋碧玉

一、背 景

翻开2014版的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乍看之下,大致相同,细细品味,变化在悄然发生.在“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中,增加了“表面涂色的正方体”这样的一个综合与实践活动.记忆中,这一内容曾经是以一道思考题的形式出现的,教参上也只要求学生把三面涂色、两面涂色和一面涂色的小正方体数清楚就可以了.

二、课 前

对于这样的一个旧内容新形式,我感到有点无从下手,由此我想到了新课标,在新课程标准第101页我找到了这样一段话——本活动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从特殊到一般、寻找规律的数学经验,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在逐渐深入的探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共性,从而得到一般性的结论.

同样的内容,教材的变化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找本质.仔细研读教材后,我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实现从思考题到综合实践活动的华丽转身?一切只待用40分钟去验证.40分钟后,生意犹未尽,我感悟尤深.

三、课 中

片段一:信息技术铺垫直观感受,空间想象一触即发.

虽然教材中图文并茂地提供了棱长等分为2,3,4,5份的正方体图形,学生也对正方体的特征了然于胸,但对于活动提出的问题学生依然懵懵懂懂,我原想如果有一个涂满巧克力的正方体蛋糕,直接演示该有多好,直接观察不就行了.转念一想,如果课堂仅有教师的演示操作,没有有目的性的观察和思考,再热闹的“切蛋糕”场面终究不能代替冷静的思考,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由此我想到了借助SMART notebook软件生成立体图,这样大正方体切割后各类涂色小正方体处在每个面中的位置以及数目就可以更直观地显示出来.在学生观察立体图后再抛出问题:借助正方体的特征,想象切割后各类涂色小正方体在不同面上的分布是否相同?最后用SMART notebook软件的图形翻转功能验证学生的想象.

观察—思考—想象—验证,SMART notebook软件的应用,充分地铺垫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在课堂上一触即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架设了从直观观察到空间想象的阶梯.

片段二:媒体展示挖掘潜藏规律,深层探究信手拈来.

旧版本教材中的思考题,只要求学生统计棱长4厘米的表面涂色的大正方体切割等分后各小正方体的涂色情况,归纳总结丝毫未提,抽象概括更是无从谈起.

在本节课的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学生由特例提出新的问题,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数学语言表达他们所发现的规律,统计表的呈现不光是探究结果的呈现更是学习过程的呈现.

学生在多媒体展示下,学习热情高涨,有学生在完成统计表后居然提出了“0面涂色的小正方体个数有多少个?”这样的问题.这是我没有预设到的片段,当我好奇学生为何能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学生由上而下指了指我身后的大屏幕,说道:3个面涂色,2个面涂色,1个面涂色的都有了,为什么不能有0个面涂色的呢?

作为教师,内心欣喜之余,仍没有忘记多媒体展示的强大功能,让挖掘潜藏规律变得如此信手拈来.

片段三:动画演绎提升表达需求,抽象概括水到渠成.

改版后的教材非常注重探究规律后的回顾反思,在这节课的活动中我将教材中的回顾反思用动画演绎的方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表达的兴趣.

当学生一个个跃跃欲试地争抢着用自己的语言总结概括时,我知道这样的设计是成功的.

教材的编排追求的不光是单个的数学知识点,更是知识点总结和梳理过程的呈现.教学重点、数学语言、学习品质在回顾反思中都得到了加强和锻炼.

只要学生乐于去思考、愿意去表达,那么从解决问题到抽象概括仅仅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四、课 后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过程,作为教师,我感受到了更多教材改版的初衷,从一道思考题到一节实践活动课,不仅仅是5分钟到40分钟的时间跨度,更是重视过程、重视直观、重视直接经验积累的深度体现.

完美的课堂是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但是,无论哪门学科、任何课堂、任何一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关键是对要对其进行深刻的剖析和反思.

信息技术的应用不能替代原有的教学手段,对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过程中存在的疏漏和失误以及成功之处都是我们教学反思的源泉,任何一节课都不能仅仅只有信息技术一种教学手段,可以说寻找遗憾的过程实际就是寻找完美的过程.

五、感 悟

如何实现一道思考題到一节实践活动课的华丽转身,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真正的价值在于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的效果.

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手段的丰富,教学方法的多样,教学评价的完善,任何一个要素都必不可少,我们只有让教学遗憾变成教学艺术,才能真正提高教学实效性.

猜你喜欢
个面思考题涂色
正方体的展开图
正方体的展开图
涂色
涂色
涂色
涂色
超级思考题
超级思考题
正方体的N个展开图
2016年《护理学报》继续教育思考题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