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如何“读”唐诗?
——读《唐诗的读法》

2018-05-17 03:08林颐
杭州 2018年15期
关键词:西川书友唐诗

《唐诗的读法》

作 者:西川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简 介:本书不是对唐诗的全面论述,而是诗人西川针对当代唐诗阅读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从一个写作者的角度给出看法,同时希望为新诗写作和阅读提供参考。

“采用何种态度阅读古文学?”西川提问,“你究竟是把古人供起来读,还是努力把自己当作古人的同代人来读?”西川认为“供起来读”,一种是“以面对永恒的态度来面对古人作品,希冀自己获得熏陶与滋养”,另一种是“为了向别人显摆修养……以确立锦心绣口的形象”,两种态度出发点虽不同,与李贺所说的“寻章摘句老雕虫”则相差不远。他更寄望成为古人的同代人,进入古人的创作现场,了解“古人为什么这样做”。

诚然这是西川的出发点,只不过,西川理解的“为什么”定然是西川的理解。我之所以用这样绕口的表达形式,是为了突出西川的理解里极其强烈的个人特色。闻一多当年作《唐诗杂论》,努力触及“时代背景”与“意识形态”,力求把昨天的历史与今天的现实相联结,以古代广阔的文化背景给现实以启迪。西川在《唐诗的读法》里提及《唐诗杂论》,大约视闻一多为“前辈”,也要开拓进取。闻一多的气魄值得钦敬,但亦难免偏颇。比如说太宗对唐初绮丽文风要负大部分责任,就须商榷。西川面临当下“读”诗的种种怪相和迷思,刺破雾障,诚可贵也。寻路之时,他是否也会有时走岔?

西川强调“诗歌写作在唐朝,是一种类型化的写作”。西川说,“写诗是唐朝文化人的生活方式”。一赴宴就写诗?一送别就写诗?一游览就写诗?一高升或一贬官就写诗?不可能有那么多灵感!唐人写诗的技术性秘密源于“随身卷子”,类似于今天好词好句集萃的写作参考书。西川指出了唐诗创作的一种套路。然以此推之为“类型化”,是否妥当?什么是“类型化写作”?很难准确定义,一般而言,指向模式化创作,原创性与文学性偏低。我以为,任何体裁的写作都有其模仿或参考的对象或所谓“技术性秘密”,中国古代文学里有大量重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事实,唐诗创作有模板无可厚非,并不意味着它是单一的、呆板的,唐诗的万千气象不必我赘言。

西川随后补充,写诗当然不仅是套路化的书写动作,它还牵涉历史、制度、文化风气等因素,尤其与唐朝的科举考试有关。西川认为,唐代以诗赋取士客观上促进了社会对诗歌写作的重视,唐诗在整体上是从属于进士文化的组成部分,哪怕像李白这样被排拒在体制之外的大诗人,也不是不想参与,而只是没有资格参与,李白的“飞扬跋扈”恰恰是与进士文化的反作用力有关,李白的表现是“劣等感”与“自大狂”的心理联合。西川对李白的心理描绘大约受到了西学的影响,毕竟西川精于现代诗创作与翻译。自弗洛伊德以来将精神分析应用于文学家、艺术家的各类学说,早就因其刻板、机械与自以为是而广受批评,西川的解析也没能逃脱藩篱,况且西川并没能充分展开,而是匆匆带过几笔,我们就权且付之一笑吧。

唐诗创作动因,大都出于儒家师教,秉之六经,归乎雅正,其中的功利思想确如西川所言,亦即通常所说的“诗言志”。白居易在《新乐府序》里说,“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大抵不过如此。西川举了八点理由,利落地分析了诗歌繁盛为何在唐朝。包括文体的嬗变、隋唐的学风、唐皇的推崇、民俗的变化等,这些论述精要简洁,颇有见地。不过,八点之后的结论,我仍然不敢苟同。西川说,唐朝成为诗歌的朝代,付出了很大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

西川在其他文章里早就有过这类看法。张定浩写过一篇名为《拐了弯的诗人》的批评。那篇文章大致的意思,一是指出西川的说法源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的只言片语,并非西川的创见;二是就古代而言,文学家与思想家并无严格界限;三是论述唐朝思想文化之繁荣;四是对西川所强调的20世纪艺术家的特殊经验,即“现代性黑暗”的驳斥,认为西川经由非亲身感受的墨镜式折射出发的对古典诗歌和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鸟瞰式观察,往往显得模糊而武断。批评与被批评,一体两面,见仁见智。即便退一步,“没有大思想家的出现”,这个“锅”是不是就得由“唐诗”来背呢?这两者为什么矛盾?百思不得其解。

西川的解读有新意,很爽利。可惜整个论调仓促且可疑。对诗歌赋予这么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或许是作者获得最多赞赏之处,而让我持保留看法的,恰也是这种外加的过于主观的强烈诫训。中年的里尔克说诗是“经验”,“即在一个不可多得的时刻,诗的第一个词才在回忆中站立起来,从回忆中迸发出来”;晚期的里尔克说“诗乃圣恩”,是被赐予的礼物,绝非人力的做作。诗人之从事于创造,诗之理念有变动,说到底是发生某种感动的结果,无论唐诗或者其他诗。西川的锋矛直指当下,指出了“读”诗的符号化,然而自己仿佛也走到了正在批评的那一方。以一种意识代替另一种意识,得出来的能是“读”诗的正确方法吗?

“引领阅读风尚,培育人文精神”。

简明扼要的人类智能使用手册

《知识的错觉:为什么我们从未独立思考》

作者:[美]史蒂文·斯洛曼、[美]菲利普·费恩巴赫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人类个体对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怜,没有谁拥有超级大脑,所幸人类在一个丰富的知识共同体中各擅所长,相互依存。我们的日常需求几乎都仰仗着别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我们擅长从周围的人、事、物中获取经验与智慧。

书友说

本书将告诉我们个体无知与集体智慧的真相,让我们认清集体的理性与非理性以及顺利实现与他人的和谐共处。

探寻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

《人类存在的意义:探寻社会进化的源动力》

作者:[美]爱德华·威尔逊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威尔逊从个体选择和群体选择的角度,解释了人性本身包含的自私和利他共生的特点,这种内在有冲突性的进化过程还在继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需要对人类存在的意义这个终极命题进行思考,探寻社会进化的源动力。

书友说

在威尔逊看来,想要打造人类所需的未来,只有通过认识我们能力有限的大脑,才是正确的工具。这种“存在保守主义”,给了我们全新的理由去珍视人类本身这个奇迹。

从生活中品出情味

《有趣生活:丰子恺谈日常之美》

作者:丰子恺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丰子恺先生以包罗万象的眼光为大众展示了不一样的日常生活之美:关于艺术的自然情味、生机盎然的音乐故事、别具一格的中西方绘画观念、安顿心灵的精神文化食粮,都是一一嵌入生活的美意。

书友说

我的脑子里有一个“丰先生”的形象:一个与人无争、无所不爱、一颗纯洁无垢的孩子的心。

发现生活的美

《慢煮生活》

作者:汪曾祺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完整收录《五味》《昆明的雨》《人间草木》《星斗其文,赤子其人》等经典名篇,同时新增《猫》《一技》《名优逸事》《和尚》《一辈古人》等篇目,内容涵盖花鸟虫鱼、乡情民俗、凡人小事、旅途见闻。

书友说

汪曾祺留给世间的不仅是文字,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兴致盎然地生活。

猜你喜欢
西川书友唐诗
《未来科技的13个密码》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唐诗里的日与月之争
唐诗赏读
登剑门关
唐诗赏读
我的书斋
唐诗新学
体验
西川村,最后的孤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