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四大女高音』之黄友葵

2018-05-17 03:02
歌唱艺术 2018年3期
关键词: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会声乐

20世纪上半叶,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一向闭关自守的中国门户被逐渐打开,音乐界掀起了一场探索新思路、新风格的热潮。当时上海滩最有影响力的音乐表演团体“工部局管弦乐队”活动频繁,在各种音乐会上,一位女歌唱家的演唱是最受欢迎的保留节目。工部局管弦乐队的意大利籍指挥家梅百器曾对这位女演员赞赏有加,将她誉为“中国第一女高音”。她,就是近现代中国声乐史上的知名人物—黄友葵。

1908年,黄友葵出生于湖南湘潭一个前清翰林之家,祖父黄均隆曾任法部右丞,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父亲是位秀才。黄友葵自幼在喜爱京剧、善拉京胡的父亲影响下,学会了弹奏月琴、扬琴,吹箫、笛等乐器。而且7岁时,母亲罗良瑗为女儿选择了一所校规严格的美国传教士创办的“道光女子小学”读书,传教士太太G.贝勒斯(G.Bayless)主动开蒙教授她弹奏钢琴及五线谱读法。

1920年,黄友葵小学毕业后,为了能继续学习钢琴,考入由美国基督教人士牧拿亚女士创办的长沙福湘女子中学,跟美籍教师学钢琴。假日课余,闭门练习,接触了一些西洋古典作品,经常举办小型音乐会。当时,贺绿汀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曾听过她的钢琴独奏。1924年,黄友葵在福湘女中毕业,留校任钢琴教师,为期两年。可以说这段早年的西洋音乐的启蒙教育比父亲教给她的民族音乐的影响还要大,这段经历为黄友葵成长为歌唱家,奠定了不可或缺的基础。

1926年,黄友葵父亲故去后,家境一落千丈,母亲带着三姊妹投靠在苏州谋职的舅父罗良铸。同年,黄友葵考取南京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攻读生物专业。1927年,她转入苏州东吴大学,仍以生物为主修科,数学、化学为副科,并继续学习钢琴演奏。黄先生说起她留美学习经历时,特别感谢一个人,那就是东吴大学首任华人校长杨永清。正是杨校长赴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现亨廷顿大学)考察后,决定拨出奖学金,选派一名公费生去美国留学。由于黄友葵在校时各科成绩优秀,并在生物实验绘画中显示出过人的美术才能,1930年被指派赴美。在阿拉巴马州立大学专攻陶瓷图案设计,基础课为水彩、油画、美术史等。由于对音乐的特殊爱好,当大学音乐系招收业余合唱队员时,她毅然报考并被录取。音乐系系主任男中音歌唱家阿尔弗·波尔切斯教授发现黄友葵的音乐天赋,建议她改学音乐专业。翌年,她正式转入音乐系声乐科,由波尔切斯亲自执教,副科为钢琴演奏,由一位丹麦籍老教授指导。黄友葵进入音乐系后,学习了大量的欧洲古典作品,如斯卡拉蒂、佩尔戈莱西、亨德尔、舒伯特、舒曼等作曲家的歌剧咏叹调和抒情歌曲。当时,她还曾随大学合唱团代表阿拉巴马州在芝加哥世界博览会期间举办的音乐会上担任独唱、领唱。黄友葵不负杨校长的希望,是年8月,以总分优秀的成绩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并举办了一场独唱音乐会,还当选为阿拉巴马州立大学荣誉学会会员。

在“庆祝南京解放十周年音乐会”上演唱(1959)

1933年9月,黄友葵学成回国进入东吴大学,校长把创办音乐系的大任交给了她。于是东吴大学第一次有了学声乐、钢琴专业的学生,黄友葵还在学校组织一个四十多人的合唱队,亲任指挥,排练吉伯特·苏利文的轻歌剧《杏眼)(Almond Eyes),组织公演大获成功。东吴大学—中国第一所西制大学,自1927年杨永清先生当选首任中国籍校长,定“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为中文校训;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正式核准东吴大学在国民政府注册立案。此后十年各项校务发展成果丰硕令人瞩目。1930年时,学校共有文、理、法三个学院,十二个学系。在教学方面积极筹款推动学术研究、加强师资阵容、提升教学品质,推动师生以其专业服务社会。1930年学生人数达七百五十五人,为全国基督教大学之冠。在母校的建设上,黄友葵也是一位有贡献的校友。

黄友葵先生100周年诞辰纪念系列活动

1934年春,黄友葵应母校福湘女中邀请,赴长沙举办了独唱音乐会。

黄友葵在东吴大学工作的同时,还随苏联著名男低音歌唱家苏石林继续学习声乐演唱。1936年,黄友葵由上海工部局管弦乐队意大利籍指挥梅百器推荐,参加上海雅乐社举办的海顿清唱剧《创世纪》的演出,担任女高音独唱,受到社会各界的赞扬,被梅百器誉为“中国第一女高音”。此后三年,她经常与该乐队合作,演出清唱剧《四季》,并在星期日音乐会中担任独唱,向中国听众介绍中外著名声乐作品。这期间,她还参加普契尼的《蝴蝶夫人》《图兰朵》及威尔第的《茶花女》等歌剧选段的演出。1937年,黄友葵参加D.卢卡(D.Luca)根据《聊斋志异》题材谱写的古装歌剧《柳娘》的排练,担任该剧的女主角,男主角由著名歌唱家斯义桂担任,在上海兰心大戏院公演,获得成功。

在事业成功的同时,黄友葵也收获了爱情,1937年7月4日,她与著名英美文学研究专家陈嘉喜结连理,一年后,长女陈励先出生。

全面抗战爆发后,黄友葵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教授。后来,国立艺专与国立音乐院合并,校址设在重庆青木关,她被聘为声乐系教授兼系主任,组织师生排演歌剧《弄臣》片段。开展了大量的艺术实践活动,曾带队赴重庆、北碚、成都等地举办音乐会。这期间,培养出张权、莫桂新、刘明义、魏启贤、臧玉琰等声乐人才。

1941年,黄友葵参加进步团体“山歌社”,投入“反饥饿、反迫害”的学生运动。受邀担任中国第一部歌剧《秋子》的声乐导演,组织歌剧《秋子》的排演活动。该剧是一部抗战题材的优秀剧目,当时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重庆两次亲临观看演出,并做重要指示。《秋子》一剧在重庆国泰大戏院公演四十多场,还曾赴成都等地巡回演出,影响甚大。

1945年,国立音乐院迁址南京,黄友葵任声乐系主任,并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音乐系教授声乐,培养出方应暄、王萃年、孙家馨等歌唱演员。

在南京艺术学院青年实验乐团成立大会上发言

1952年,黄友葵参加“全国文代会”;10月1日,在京参加国庆观礼。1956年,黄友葵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调任南京艺术学院音乐系教授、系主任,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1960年起连续当选为中国音协江苏分会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主席。

1961年,由中央文化部派遣,黄友葵赴保加利亚“世界青年歌剧演唱大赛”任观察员,观摩了世界著名歌剧和高水平音乐会的演出。文化大革命期间,黄友葵被列为音乐界的“反动学术权威”,屡遭批判。后期,她与京剧教师合作,在京剧演唱教学中,探索京剧唱法与西洋美声唱法的相互借鉴问题,从而对民族唱法产生了新的认识,发表《谈音乐教育中的“洋为中用”问题》的论文。

1979年2月,中国音协举办“黄友葵教授声乐教学五十周年暨在京学生独唱音乐会”,张权、孙家馨、臧玉琰、魏启贤、王福增、王萃年、方应暄、周永浩、刘新庚等歌唱家纷纷登台演唱,社会影响颇大。是年,黄友葵再次担任南京艺术学院副院长、音乐系主任,院党委委员等职。此期间,黄友葵在《群众》《新华日报》《南艺学报》发表《我国音乐历史简介》《论声乐艺术的学派》《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文章。

《四川音乐》1980年第4期、第5期连续刊登了《著名音乐教育家黄友葵教授谈声乐人才和声乐教学问题》,摘要发表了黄友葵教授1979年在北京举办的一次座谈会上谈声乐人才和声乐教学问题的内容。

1987年,南京艺术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黄友葵执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寿辰庆祝会”,中国音乐家协会、江苏省文联等单位及众多社会名人发来贺信。中国音协主席李焕之为黄友葵题词“乐苑耕耘六十载,誉满九州育英才”,中国音协副主席李凌题词“一代良师”,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题词“秀骨青松不老”,艺术大师刘海粟赠诗“南北路歌数十年,先生本是乐坛仙,喜栽桃李盈芳苑,奔放精诚启后贤”。青年作曲家张卓娅谱写了一首题为《欢聚—献给黄友葵老师的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盛会的实况。《音乐周报》《新华日报》《南京日报》,以及江苏人民广播电台、江苏电视台均做了专题报道。

1989年,黄友葵的专著《论歌唱艺术》一书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李凌、张权为该书作序。著作中“歌唱艺术思维”“民族传统唱法与美声传统唱法运用声乐器官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声乐艺术的表现方法”等章节有独到见解。是年5月,她的声乐研究生汤爱民毕业,举办论文答辩会暨独唱音乐会获得成功,授予硕士学位。

黄友葵共有六十余年声乐教学生涯,她是最早留学欧美,学成归国的西洋美声歌唱家,终其一生都在探讨“西洋唱法民族化”,并在不断的声乐教学实践中获得了成功。对于黄友葵在声乐教学上做出的突出贡献,受到全国音乐界的广泛关注,许多音乐理论工作者写下了黄友葵传略、年谱、回忆文章。音乐理论评论家李凌在《中国音乐》1981年第2期上撰文《一代良师—从黄友葵教学五十周年学生音乐会谈起》,《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7年第3期出版《艺苑良师 乐坛奇葩 贺黄友葵执教六十周年暨八十华诞》纪念专刊,戏曲理论家武俊达在《人民音乐》发文《诲人不倦,勤恳耕耘—记黄友葵教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第4期何孝廉发表《乐坛耕耘六十载 誉满九州育英才—中国第一代声乐艺术家黄友葵教授传略》。所有研究黄友葵的文章中,以乐器学家陈建华在《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第2期上发表的《黄友葵年谱(1908—1990)》,《艺术百家》2008年S1期上刊登的南京艺术学院冒蓉的《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特征分析》,2009年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胡碧瑜的论文《黄友葵声乐教学艺术研究初探》最为关键。陈建华先生的《黄友葵年谱(1908—1990)》是在采访了黄友葵及其先生陈嘉后撰写的,是研究黄友葵历史最关键、最权威、最基础的文献,冒蓉和胡碧瑜两位年轻学者的硕士学位论文是在现代音乐理论指导下,对黄友葵先生几十年的声乐教学贡献比较完整的分析与研究。

黄友葵除了专业教学外,还担任过繁多的社会兼职,主要包括江苏省妇联委员、江苏省政协委员、江苏省人大代表、江苏省文艺学院名誉院长、江苏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副理事长,江苏省管乐学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歌舞团艺术顾问、湖南省声乐研究会名誉会长、江苏省文艺家企业家联谊会顾问、南京少儿音乐舞蹈学校董事长等。

1990年9月,黄友葵因病逝世,享年八十二岁。追悼会由江苏省省长陈焕友主持,副省长吴锡军致悼词。文化部、中共江苏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文联、中国音协、江苏音协等党政机关、学术团体送了花圈。著名音乐家贺绿汀、声乐教育家喻宜萱、剧作家陈白尘等文艺界知名人士发来唁电,五百余人出席追悼会。挽联道:歌坛宗师心血洒尽艺苑桃李满布,乐界巨星芳普盈宇神州有口皆碑。《新华日报》的头版显要位置刊发《中华歌坛失宗师、秋雨缚绵天亦悲》的悼念文章。《人民日报》《中国音乐报》《音乐周报》《南京日报》《青春之声》《美国华语报》和南艺学报《艺苑》等均为黄先生的仙逝刊发大幅报道。

2007年,为纪念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南京艺术学院于11月底举办了“黄友葵教育思想研讨会”。同年12月3日,江苏省政府、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教育厅领导出席“纪念著名声乐教育家黄友葵先生一百周年诞辰”纪念会。会后,举行“黄友葵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国声乐艺术”论坛,探索发展中国声乐艺术之路。12月4日晚,黄先生部分学生成功举办了“薪火相传—老中青歌唱家音乐会”,黄友葵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的亲传弟子刘淑芳、孙家馨、王萃年、方应暄、岑冰、周永浩等京城声乐名家,以及刘新庚、马秋华、谢琨、汤爱民等中青年歌唱家和再传弟子王庆爽、张其萍、“雪人组合”等歌坛新星在南艺音乐厅引吭高歌,缅怀先师恩德。

从20世纪30年代黄友葵回国参加高等音乐教育开始,她始终都在探索民族唱法与西方美声唱法相结合的路子,为的是能将歌唱艺术科学化、中国化、民族化。这个事业还在继续,今天所有学习声乐的人都不该忘记黄友葵为祖国音乐文化事业发展、提高做出的巨大贡献。

猜你喜欢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会声乐
南京艺术学院2022届毕业生优秀作品
搞砸的音乐会
南京艺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优秀中国画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近期活动掠影
白一路、葛上作品
失败的音乐会
春天的音乐会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