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冕服“十二章”纹样分析

2018-05-17 16:28白雪
艺海 2018年3期
关键词:唐朝艺术特征寓意

白雪

〔摘 要〕唐朝的衮冕是最具代表性的帝王服饰之一,其中的“十二章”纹样是冕服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包含了天文、地理、生物、神灵等事物,分别代表着不同意义;且其在思想意识上具有区分阶级和巩固皇权的功能。

〔关键词〕唐朝;冕服;“十二章”纹样;寓意;艺术特征

一、唐朝帝王服饰

根据《旧唐书·舆服制》(四十五卷)关于帝王服饰的记载,唐朝帝王服饰可分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绣冕、玄冕、通天冠、武弁、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帢等十二种。其中冕服六种。冕服为帝王参加重要仪式时所穿戴的正式礼服,每种冕服都有其特殊的穿着场合。在唐朝冕服中,衮冕是帝王穿着场合最多且最有代表性的服装之一,且其为唯一“十二章”纹样齐全的服装。

二、“十二章”纹样的历史

所谓“十二章”纹样,就是古代帝王服装上绘绣的十二种图案,分别为日、月、星、龙、山、华虫、火、宗彝、藻、粉米、黼、黻,其十二种图案分别代表着不同意义。服装纹样是古代奴隶制和君主制社会精神文化的一个方面,其纹样的政治意义大于审美意义。“十二章”纹样最早只是零散地存在于夏代之前的彩陶纹样中,且只是作为古代氏族崇拜的图腾单个而零散地存在。它真正系统地应用在服饰上且成为王权独有的标志,是在冠服制度建立之后。目前最早的记载见于《尚书·益稷篇》:“帝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作会(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绣,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 这段文字详细记录了“十二章”纹样所囊括的具体内容。“十二章”纹样在服装上真正意义的确立是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时期,《后汉书·舆服下》第一次详细地记载了“十二章”纹样的使用制度和穿着制度,这项舆服制度一经固定,遂被历代帝王效法,一直到明清时期,被延用近两千年。

三、唐朝冕服“十二章”纹样的寓意

唐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其服装制度在当时也建得非常完善。唐朝的服装服制多承袭前朝,而帝王的“十二章”纹样也同样承袭了前代。但由于审美喜好的区别,唐朝“十二章”纹样的绘画手法相对比较写实。

(一)日、月、星辰纹样。唐朝以左为尊,因此在帝王冕服上,左肩纹样为日,右肩为月。唐朝的太阳纹样承袭前朝,火红的太阳里绘有朱雀图案。古代视帝王为天子,天子为太阳的化身。因此,帝王就代表着太阳,象征着希望;在左肩绘制太阳,取其照临的寓意。而太阳内绘制朱雀,朱雀为凤凰的一种,道教中的四方神兽之一;其所属南方,五行属火,代表着太阳。因此朱雀也被称为火凤凰,代表着五德,是仁义礼智信的化身。

冕服右肩为月亮纹样,月亮内绘有玉兔捣药图案。月亮在古代代表着光明,它是贞洁、爱与美的象征,代表永恒的含义。玉兔是古代神话传说中在月亮上捣长生不老药的兔子。在古人的眼里,玉兔被视为月亮,是永恒长生不老的象征。因此,冕服右肩绘制月亮玉兔捣药图,取其永恒与正大光明的寓意。

星星纹样在冕服上被形象地绘制在日月纹样的周围。星星对于古人来说是十分神秘的存在,星象在四季中出没早晚的变化,影响着大自然,关系着人间旦夕祸福。好的星象代表着吉祥和丰收。因此将星辰纹样绘制在冕服上,是取其吉祥的寓意。

(二)龙纹样。龙自古就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历史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早在距今6000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龙的形象就已产生。龙本身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形象,实际并不存在。在传说中,龙是能够呼风唤雨、使吉祥降临的神灵。因此,自古各朝代帝王多以龙自居。龙的形象根据朝代的不同,也有着略微的变化。在唐朝,由于审美的差异,唐朝的龙纹形象画风更加写实生动。唐朝的龙纹,符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念;其身体是丰满健壮的蛇体,前腿与关节处长有翼。龙的背脊带鳍。龙尾像蛇尾,卷成S形。龙爪从过去的兽爪变为鸟形,龙头的双角分叉,口与前时期比明显加深,上颚较长。眼睛从过去的圆眼、三角眼变为凤眼。龙在中国文化里寓意十分广泛,但对于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龙纹,它本身就代表着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权力象征。

(三)华虫纹样。华虫也称为雉,古人所指的就是现今的红腹锦鸡。其全身长有五彩羽毛,形象漂亮华丽。华虫作为“十二章”纹样之一被绘制在冕服上,象征着帝王的文采卓越。同时,唐朝时期,华虫也被用在皇后袆衣上,是皇后专用的纹样,其他嫔妃与内外命妇都不可随便使用。因此华虫是尊贵地位的象征,有风姿绰约、美丽高贵的吉祥寓意。

(四)山、火、宗彝纹样。在古人心目中,山是神秘、庄严、伟大、虚幻的存在;因此,自古各朝代帝王都有祭山的习惯,唐朝也是如此。由于古人对山不了解而形成了崇拜思想,人为地将山神化起来。因此,在冕服“十二章”纹样中,山纹体现的是古人对大山的敬畏和崇拜。绘制山纹在冕服上,是取了大山庄严、伟大、神秘的特点,体现帝王的沉着稳重、伟大庄严。

火自古就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存在。火的出现使人类与动物区分开来,它对人类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火崇拜是许多民族崇拜自然的主要现象之一。火代表着生存和生命,代表着光明;同时代表着生生不息。因此,火纹在冕服“十二章”纹样中,体现着生命的生生不息,代表着国家的生生不息、蒸蒸日上。同时,火焰向上也有率士群黎向归上命之意。

宗彝为古时祭祀时使用的一种酒器;多为一对,上面分别有虎和蜼的图案。《周礼·春官·司尊彝》记载:“凡四时之间祀,追享、朝享,祼用虎彝、蜼彝,皆有舟。” 贾公彦疏:“虎彝、蜼彝相配,皆为兽……其虎彝、蜼彝当是有虞氏之尊。”在贾公彦的解释中,虞氏指的是上古五帝之一的舜,舜帝名重华,号有虞氏。传说中,舜帝以忠孝聞名。元代郭居敬编录的《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孝感动天”讲的就是舜帝。同时,宗彝上的蜼纹也有孝的意思。蜼其实是一种长尾猿猴。由于其猴群长幼尊卑等级严格,因此在古人看来蜼也就代表着至孝。所以,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宗彝章纹,代表着帝王忠与孝的品性。

(五)藻、粉米纹样。藻泛指生长在水中的植物,是隐花植物大类,无根、茎、叶等部分的区别,其叶绿素可以自己制造养料。因此,古时人们通常认为“藻”代表着才思不断、文思多彩。自古就有藻思、藻丽、藻绘等代表文采卓越意思的词汇出现。因此,冕服“十二章”纹样中的藻纹就体现着帝王才思敏捷,文采卓越。

粉米指的是白米,其纹样是一种白色的米粒图案。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因此,粉米纹样取其白米滋养之意,象征着皇帝养育着人民,重视农桑,治国安邦。

(六)黼、黻纹样。黼为一种半黑半白且形状似斧头的图案。黼与斧同音,因此,黼纹为斧头的形状且半白半黑,象征着帝王处事黑白分明,做事干练果断。而黻为一种半黑半青的图案,形状似两个“己”字相背,代表着帝王明辨是非的品德。

四、唐朝冕服“十二章”纹样的艺术特征

唐朝的“十二章”纹样有造型和色彩两大艺术特征。在造型方面,唐朝的“十二章”纹样较为写实,这与唐朝的整体绘画风格相关,是唐朝的一大明显特征。但“十二章”纹样图案的写实并不是对现实自然的直接抄袭,而是以 “转移摹写”“妙悟自然”的意境而造型的;也就是从自然中提取精髓的部分,再加以灵活的组织配置,使其符合统一与变化相结合,对称与平衡相结合,动与静、繁与简相结合的方式;这样使其从自然中脱胎出来,并赋予其更深刻的艺术表现特征。在色彩方面,由于自唐代开始,改变了北魏、隋代的平涂上色方法,开创了叠晕设色的上色方法。因此,唐代的绘画大都使用此种方法上色。所谓的叠晕设色法就是运用颜色的色阶变化,由深到浅地逐层退晕下去;这样使图案不但具有丰富的色相,而且具有立体感。而对于唐朝冕服上的“十二章”纹样,同样是使用这种绘画方法表现的。但由于“十二章”纹样是运用服装上的图案纹样,因此在制作上是以刺绣的方式表达的。这种与叠韵设色法有异曲同工的刺绣针法,在唐朝被称为纭裥绣(又称退晕绣),其是唐朝时期才出现的刺绣针法。此针法可以表现出具有深浅变化的不同色阶,使描写的对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浓厚的装饰效果和立体感。因此,从整体上讲,唐朝的“十二章”纹样,造型比前朝代更加生动形象,并能使人清晰分辨;其色彩变化也更丰富,具有色阶的层次变化,能产生栩栩如生的立体效果。

参考文献:

[1]刘煦.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1.

[3]常沙娜.中国敦煌历代装饰图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唐朝艺术特征寓意
美好寓意品芝麻
盛放的寓意
《绿野仙踪》中隐含的颠覆性寓意
模仿老鹰的乌鸦
壮族传统服饰的艺术特征及创新应用
浅析青主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
浅议侗族戏剧的艺术特征
电影《煎饼侠》的大众艺术美学特
唐朝休闲文化对后世影响几何
唐朝三省制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