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SIR模型视角下的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研究

2018-05-18 06:56成灵慧
云南档案 2018年4期
关键词:瑶族资源模型

■ 王 星 成灵慧

引言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又指出“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②”作为我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瑶族在语言、音乐、碑刻、文书、医药等方面硕果累累。档案学界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研究成果,如郑慧的《瑶族档案及工作》、何忠毅的《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做好“瑶族特色档案”文章》、孙丽群《论瑶族石刻档案反映的社会组织变迁》等,但对瑶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涉及较少。在此背景下,笔者引入环境科学中的DPSIR评价模型,以动态可持续视角,对其开发利用工作展开探讨。

一、瑶族历史档案类型及其价值

瑶族历史档案是瑶族地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国家机关、民间组织和社会群体在日常实践活动和生产生活中直接形成的有关于本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民俗、医药、宗教等方面的并以本民族文字或借用其他文字载体而形成的历史记录,这其中也包括瑶族各个时期统治阶级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献资料。

1.瑶族历史档案的类型。瑶族历史档案的形成与其灿烂丰富的民族文化紧密相关,依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档案。

(1)按记录载体划分。瑶族历史档案主要有纸质档案、碑刻档案、口述档案、图像档案、金石档案等。其中瑶族的碑刻档案尤为特色,如“石牌”,是一种以立碑形式的瑶族传统社会组织,记录了瑶族不同地区生产生活及治安需要的若干条文,如金秀瑶族博物馆藏的清嘉庆十八年(1813)佚名撰文抄刻的《禁示龙堂石碑》。

(2)按记录内容划分。瑶族历史档案涉及到的种类有文书档案、宗教档案、讲唱档案、医药档案、族谱档案、信歌档案等,这些档案都是瑶族在政治、文化、经济、艺术、风俗民情等诸多方面的积累和沉淀。例如,以歌谣来写信的“信歌”,有出书于明代崇祯二年的《祈福用书》,反映瑶族经济发展的《牛岭石碑纸本》《大源瑶人存照》等。

(3)按记录形式划分。瑶族历史档案可归纳为以各文字为记录符号的历史档案和图像档案两大类。

①文字档案。瑶族历史档案是以汉文、瑶族文字、汉文和瑶族文字兼有为主的三种文字档案。自宋代以来,瑶族地区就有先民熟练掌握汉语,并用汉字记述本民族的迁徙过程,如在瑶族民间珍藏的《评皇券牒》和《盘王大歌》等,在民间还长期流传着用汉字记录瑶语歌谣,学术界将其称为“汉字记瑶音”。

(4)按瑶族支系划分。瑶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居住分散,造成支系众多。目前,瑶族的支系主要分为盘瑶、布努瑶和茶山瑶三大系,按其支系来分类的历史档案,例如,可分为“蓝靛瑶历史档案”、“勉瑶历史档案”、“茶山瑶历史档案”等,其中较为著名的有蓝靛瑶的道文公本《天师戒度科》和《道范科》,以奇特幻想反映瑶族古代生活情趣的《密洛陀》,正是布努瑶支系流传下来的创世史诗。

2.价值分析

(1)文化传承价值。瑶族历史档案是瑶族社会历史活动中形成的真实记录,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底蕴③。瑶族历史档案也是瑶族地区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珍贵文献材料,如《送亡经书》《谢王花歌》《盘王大歌》等,皆是瑶族同胞在历来生产生活中的真实写照,而《盘王大歌》更是被誉为瑶族的百科全书。这些文字古籍是瑶族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具有很高的文化延续与传承价值。将档案中蕴藏的文化资源通过整理加工,并借助当前发达的数字化技术使得档案中记录的内容能够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于众人前,弘扬并传承了瑶族独特的民族文化。

(2)经济带动价值。瑶族历史档案中绚烂多彩的内容本身就是一种极具经济价值的资源。一来,将这些文化资源开发成旅游卖点,可以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例如,瑶族民间记述修路、修桥、建筑物和修建缘由、过程、时间及捐赠者姓名和捐赠数额的功德碑;二来,瑶族历史档案中记载的民俗文化起源及医药档案中关于瑶医的记述皆是开发利用工作的良好支撑,对这些档案内容进行挖掘,例如,广西南宁每年一届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④,基于瑶医发展起来的瑶族草药市场,皆是树立瑶族品牌形象,振兴地区经济的良方。

(3)学术研究价值。瑶族历史档案的教育价值体现在它可以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范本。瑶族历史档案在20世纪40年代开始就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的社会学家、史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的关注。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深入,其丰富的取材和广泛的史料成为了许多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石,可被研究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例如,口传史诗《密洛陀》对研究瑶族哲学、美学、文学、建筑学、生态学等都具有极高的学术和参考价值。

二、瑶族历史档案中的DPSIR评估模型构建与运行

1.DPSIR模型概述

DPSIR评估模型是由PSR模型演化而来,最早由欧洲环境署提出,被广泛用于环境系统中,是一种基于因果关系来寻求控制行为,进而促进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思维分析框架(图1)⑤。它由驱动力(Driving forces)→压力(Pressure)→状态 (State)→影响 (Impact)→响应(Responses)的因果关系链构成。其内涵包括五点:(1)D(Driving Force)指造成环境变化的潜在原因;(2)P(Pressure)指人类活动对环境施加的压力;(3)S(State)指因压力而改变的资源状态;(4)I(Impact)指上述状态给予环境的反馈及影响。(5)R(Response)指针对状态变化做出的响应。DPSIR模型的最大优势是协调原因、现状及响应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中引入DPSIR模型有助于从宏观角度对整个工作流程进行统一标准的规划和设计,将瑶族历史档案作为该模型开发利用的对象,通过各个环节中因果关系的处理能够形成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关联,全面地展现原始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的全过程,并针对开发利用工作中的问题—状态—对策可做出逻辑性的分析判断⑥。

图1 DPSIR原始模型

2.DPSIR模型运用于瑶族历史档案中的指标构建

笔者在对国内瑶族分布较广的云南、广西两省实地调研后,发现当前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工作缺乏清晰的目标,很多机构和部门仅仅是为了开发利用而开发利用,存在着诸多问题。DPSIR模型可赋予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一种”生命力”,并提供一套完整的资源建设理念。如果要在实践中得到有效的应用,还需要为其构建合理的指标体系,具体如下:

2.1 驱动(D)层

结合调研实际情况,笔者发现当前瑶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大多由行政力量作为主导,强烈依赖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民委古籍办“四大系统”作为管理单位,缺少合理有序的管理体系,导致开发利用工作出现了无序性、重复性、分散性的局面。在国内,诸多学者认可“主体的多元化扩大了资源建设的利用需求”这一观念。如檀竹茂提出,档案部门可以与社会外部力量合作⑦。周林兴、周振国认为,档案资源建设应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为导向⑧。据此,在驱动(D)层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在原有的行政力量为主的基础上,考虑到解决目前瑶族历史档案受众局限的问题以及对后续层级的影响,可以引入瑶族文献利用客体诉求与社会民间力量两个新的驱动指标,完善不同部门间的专管合作机制、信息共享以及主体间的分级指标构建。

2.2 压力(P)层

在瑶族分布较广的西南地区,由于地理、交通、经济等因素影响,少数民族档案的发展也一直未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具体体现在主管部门投入资金过少、档案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养较为薄弱,技术条件普遍较低使得开发利用的成果价值不高,难以满足瑶族历史档案受众群体的需要。压力(P)层主要受到驱动(D)层的影响和制约,大致可分为微观中的内部压力(如工作绩效、制度体系、相关技术等指标等)和宏观上的外部压力(如投入资金、价值导向、人员队伍等指标)两部分。诚然,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需在充分利用不同档案机构的馆藏资源、技术资源和社会力量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档案开发主体、资金、智力共享理念⑨的基础上,努力提高对档案人员的专业培养及技术水平,依据《档案法》制定相关行业法规和技术标准,保障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组织化和规范化,是后续连锁环节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

2.3 状态(S)层

笔者走访调研中发现,瑶族历史档案的开发利用仍是档案部门工作的弱项所在,档案部门基础设施较为破旧,数字化设备更是难觅其踪影;落后保守的管理水平导致对未来工作发展欠缺长久持续的规划,并且相关部门对瑶族历史档案得不到重视,日常工作仍停留在馆内修葺,咨询查阅等基础工作。按照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流程对状态(S)层进行划分,大致可将其划分为建设战略、资源建设流程、资源建设能力三大主要内容。鉴于此,笔者认为在纵向上加深“社会——文化”的开发导向,挖掘少数民族档案的深层价值;其次,基于建设战略,进行众筹⑩、委托(授权)、UGC等新模式的尝试;最后,在最为关键的资源建设能力指标构建中,整合统一的数据库及资料库标准,将瑶族历史档案文献中的各项数字资源都调整在相应的评级指标中。

2.4 影响(I)层

受驱动(D)层与瑶族历史档案本身属性的影响,目前档案资源建设大都是一种地域性的小范围开发模式,开发利用工作带来的瑶族文化传播也只是面向国内西南地区,国内其他地区及国外均涉及较少,造成了其影响范围的局限性。因此,新的驱动指标延伸到影响(I)层的领域,如对瑶族历史档案文献中记载的信息内容进行艺术影视方面的加工,开发具有经济属性的档案产品,形成价值产业链,同时可以减轻压力(P)层中的资金压力,进而形成经济领域(经济价值)、文化领域(文化挖掘)、政治领域(民族团结)的相关影响。

2.5 反馈(R)层

在理想情况下,反馈(R)层接受各层级间的信息与问题,并以不同形式及时修复,提供整个模型的整合、共享、开放与获取方面的支持。以瑶族历史档案资源建设的现状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依托行政力量带来的政策与法律保障、利用社会民间力量带来的资金技术支持、根据客体需求灵活调整各类战略,从而实现资源建设信息合理配置。

表1 DPSIR模型的指标体系构建

三、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DPSIR模型运行机制

基于DPSIR评估模型视角,整个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应形成一种可持续、循环、动态、交互的系统。如图2所示,在构建了相关的层级指标体系后,对其运行机制的确立,确保DPSIR模型能真正发挥作用。

图2 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DPSIR模型

1.各层级之间的协同调整

如图3所示,在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DPSIR模型中,模型前端的驱动力、尾端的影响、以及反馈三个层级形成了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在总体的框架上决定DPSIR模型的动态流向。图中的“+”与“-”符号分别代表了对模型的正向影响(如由于驱动(D)层中的主体多元化,导致压力层中的压力减小)以及负向影响(如影响(I)层中的影响受众限制,进而影响到驱动(D)层中的主体引入)。理想状态下,在正向驱动力、正向影响力、正向反馈的三重影响下,各层级间进行协同调整,促进整个DPSIR模型保持正向发展。

图3 壮族麽经DPSIR模型中各层级的协同作用

2.模型绩效的定期完善

绩效(performance)即期望的结果。在DPSIR模型中,构建的评价指标就是对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量化评测。但在实际的资源建设工作中,不同时期面临的压力、受到的主要驱动以及表现出来的状态,甚至作用于这些问题的反馈都会有所区别。在这种情况下,定期对模型的绩效做出预判和调整,例如对评估模型中各层级内指标的增添或减少,并且以量化测评的形式挖掘现阶段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才能在瑶族历史档案实现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同时,促进各类档案工作的进步。

3.档案信息资源观的提升

档案信息资源观(View ofarchives information resources)是指对档案资源及相关活动的一种认识与意识。虽然DPSIR模型为资源建设提供了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但从信息资源观的视角出发,DPSIR模型下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的最终认同需要我们好好思考。这种认同包括两方面:(1)基于DPSIR的资源建设模式的认同。(2)DPSIR下资源建设成果的认同。瑶族历史档案建设的最终立脚点,就是其建设的成果能满足利用需求及获得社会的认可。因此,加强DPSIR(S)层、影响(I)层的社会性,形成广泛的认同是模型运行的必要条件之一。

四、结语

依托DPSIR模型的瑶族历史档案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套基于“问题——状态——对策”的逻辑性判断评价指标。并以此基础,引入多元化主体提升资源建设的价值认同;同时利用模型的可持续性、循环性,实现长期建设的可能性。伴随着开发利用工作的持续开展,使得信息内容不断输出及影响领域得到不断扩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R].北京:201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R].北京:2017.

[3]刘新喻.浅析少数民族档案的价值与开发利用[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24(2):86-88.

[4]冀波.少数民族档案在民族文化旅游中的价值[J].华夏地理,2015(5).

[5]EdwardR.Carr,PhilipM.Wingard,SaraC,etal.Applying DPSIR to sustainable development[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World Ecology,2007,14(6):543-555.

[6]张庆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1):39-42.

[7]檀竹茂.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协同合作[J].档案学通讯,2014(2):55-58.

[8]周林兴,周振国.面向社会的档案信息资源规划实现机制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5):11-15.

[9]常大伟.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理念创新与模式重构[D].郑州大学,2016.

[10]陈忠海,常大伟.众筹模式在档案馆档案信息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4(6):40-44.

[11]周林兴,刘星.UGC机制下档案用户虚拟在线社区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6(6):33-36.

[12]张庆莉.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的影响因素及对策分析[J].档案学通讯,2013(1):39-42.

猜你喜欢
瑶族资源模型
适用于BDS-3 PPP的随机模型
瑶族织锦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重要模型『一线三等角』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模型小览(二)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