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丰生 凝聚光明的使者

2018-05-20 08:08张志国
绿色中国 2018年10期
关键词:眼科医院白内障绿色

文 本刊记者 张志国

2018年1月13日,中国医院管理论坛暨2017管理新锐人物颁奖仪式在河北省承德市举行。朝聚眼科总裁张丰生以突出管理能力和多年研究成果荣获“2017年度中国医院管理新锐人物”荣誉称号。

这一奖项是组委会经过长期的数据收集、讨论以及专家评审团数轮评审评选出的结果,评选标准及其严苛,候选人需要在经营管理、医学实践、科学创新等方面取得卓越成绩并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需要对医学发展和行业进步起到积极的推动和指引作用。张丰生能够从全国近千名优秀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这一殊荣,足以证明他具备非常高的专业造诣。

张丰生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医院创新模式的管理和眼科领域的研究,目前,朝聚眼科医院集团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成为全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眼科医院集团之一,张丰生凭借开阔的国际视野、与时俱进的战略眼光及持续创新的管理模式逐渐被业界所熟知和称赞。

“朝聚”,聚焦早晨的阳光

今年5月,本刊记者在北京的朝聚集团,见到了北京朝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裁、朝聚医疗科技股份公司董事、总裁张丰生。高大魁梧,仪表堂堂的他,说起话来非常幽默风趣。张丰生是朝聚集团第二代掌门人,2013年正式接管朝聚集团时,朝聚眼科医院只有5家,经过3年的发展,规模达到了18家,并且进入了国内眼科医院的前三甲。

谈到获奖,他表示:能够获得“2017年度中国医院管理创新新锐人物”这一荣誉称号是对我最大的肯定,我希望再接再厉,为中国医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张丰生的家庭是一个五代行医的家族。朝聚眼科的朝聚就是取自他的父亲张朝聚的名字,“朝聚”,聚焦早晨的阳光,张朝聚正如自己的名字,自幼与眼科结下了不解之缘。

张丰生的父亲张朝聚,从青年时代起即致力于眼科学的研究,并把它作为一生的追求。“饭可以不吃,书不能不读”。经多年的刻苦钻研,大胆创新,他的眼病治疗水平迅速提高,从一般眼病的治疗发展到可以独立开展多种眼病手术,其白内障手术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张朝聚直到65岁时停止坐诊,专门从事管理,他究竟治好多少病人,无法统计。

1988年,年过五旬的张朝聚提前退休,着手建立医院。他东挪西借,终于在包头建成400平米的诊所,也是第一家朝聚眼科医院。他带领自己的孩子张小利、张波洲(二人均为内蒙古自治区著名眼科专家),日夜操劳,凭着高超的医技、真诚的服务,赢得了病人的赞誉。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良好的视力可以感知生活,感受生命的美好。然而,白内障、眼底病、神经性眼病、青光眼等疾病,却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张朝聚把社会公益事业当作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他常说:“没有社会的支持没有患者的认可,就没有朝聚的今天。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回报社会、回报患者。只要我活一天,就要让更多的人脱离黑暗。”这是张朝聚发自内心的话语。30年来,张朝聚就是这样一位“光明使者”,为众多眼病患者送去希望。

张朝聚把自己多年的积累传承给了后代。张朝聚有5个孩子,除了小女儿张文革外,其他4个儿女都在朝聚眼科医院供职。

张丰生,是张朝聚最小的儿子。张小利是他的大姐,张波洲是他的大哥。面对记者,张丰生讲述了一段大姐和大哥给93岁的老红军做手术,让老人重见光明的故事。

年已93岁高龄的老红军陈大爷,身经百战,从枪林弹雨中一路走来,最后落脚在包头市土默特右旗。老人虽然身上有多处枪伤,但身体一直很硬朗,可是近两年越来越觉得眼前模糊。孩子们劝她到医院检查一下,却招来老人一顿训斥:“我已经93岁了,也该入土了,有什么看头啊!”。直到有一天,头疼的厉害,呕吐不止。当地医生说,你快去朝聚眼科医院吧,有可能是青光眼,要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变成瞎子,连路都看不见了。

那天是2009年5月2日,门诊医生经诊断确诊为青光眼突发,且有严重的白内障。经张小利复诊认为首诊正确,急需实施青白联合手术。为确保手术万无一失并尽可能保住老人的视力,张小利专门把在呼和浩特的弟弟张波州叫了回来,决定由姐弟二人共同为老人家实施手术。张波州先做了青光眼手术,随后张小利实施了超声乳化手术,两位配合的天衣无缝,手术非常成功。

老人的痛苦解决了,眼前一片光明,术后经测试双眼视力恢复到0.5以上。就要出院了,张小利和白内障科的全体医护人员把这位九死一生的功臣送出来。老人握着张小利的手:“张大夫,谢谢你,我还以为我该入土了,万万没想到,还能这么亮亮堂堂的活着”。

医德传承 家风淳厚

小时候,张丰生记得家里做饭总是做很多,因为不确定爸爸会领谁回来。他们家的饭桌上经常会有很多人一起吃饭,这些陌生人就是患者和患者家属。

尊重,并服务每一个患者,已经刻到了家族几代人的骨子里。父亲这种对待患者就像亲人一样的做法,深深地影响着张丰生。1990年,张丰生在广州攻读中山医科大学,后又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1997年,拿到硕士学位的张丰生赴美史密斯·凯特沃眼科研究院学习美国先进的治疗技术,两年后回国发展。

张丰生说:“我是内蒙古人,我是包头人,内蒙古人是真的属于恋家爱家的这种人,对我来说国外确实很先进,确实有非常好的生活,但我还是毅然选择了回国。”

张丰生说,“骨子里面我只是医生,我喜欢看病,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我今天能够在朝聚继续服务患者,我非常的开心,我希望这样的状态能够永远持续下去。”

张丰生对自己的父亲更习惯称为“老院长”。他说:“老院长每到一个医院都会跟每一个人去聊天、去交心。我最高兴的时候是跟病人站到一块,这样我们打造卓越服务医院的目标才能够实现。”

2018年3月26日,朝聚眼科助力内蒙古探索出脱贫攻坚成功模式

张丰生接受医院后,朝聚集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丰生说,朝聚眼科医院集团,经过30年的品牌沉淀和稳步发展,已经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大型眼科医院集团之一。截至2018 年5月,已在全国开设近30家现代化眼科医院和多家眼病研究所。朝聚眼科医院集团年门诊量近百万人。

朝聚光明行 造福千万人

据张丰生介绍,朝聚眼科品牌源自乾隆年间声名远扬的张氏“仲和堂”诊所。朝聚眼科一直秉承“百年朝聚,传递光明”的品牌愿景,打造中国品质眼科知名品牌。

中国防盲治盲网 2017 年最新发布的关于“2016年中国白内障复明手术报送情况排名”显示,内蒙古自治区百万人口白内障复明手术率(CSR)由 2014 年的 677 上升到 1186,比 2015 年同期增长 16.93%,进入 2016 年全国排名前 25 省份;其中朝聚眼科集团内蒙三家医院——包头朝聚眼科医院、呼和浩特朝聚眼科医院、赤峰朝聚眼科医院在2016 年自治区白内障手术例数最多的五家医院排名中分别为第一、第二和第五,共完成白内障手术8553 例。

张丰生说,2017年3 月18 日,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携手朝聚眼科医院集团,经缅甸联邦卫生部门首肯,赴缅甸仰光医院开展为期三天的“慈善白内障光明行”国际公益活动, 为当地近 200 名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复明手术。截至 2016 年,通过“朝聚光明扶贫行动”,为 60000 多名贫困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总计减免费用 6000 余万元;投资 2200 万元,免费开展幼儿视觉普查工作;投资530 多万元,免费开展“千名糖尿病眼病患者百万救助行动”。2012 年,被卫生部评为“临床重点专科项目建设单位”。

张丰生认为,朝聚以诚信严谨点燃生命之光。作为一个医院,不论从内在质量还是外部形象,从医疗、医技、护理到行政、后勤,从经营理念到服务水平,都要以诚为本,以信践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疾病;以执著不懈的精神来追求真理,为患者铺就一条希望之路。

朝聚眼科医院集团因此积极参与世界卫生组织发起的“视觉 2020”行动在中国项目,消灭可避免盲。并在 2010 年,与弗雷德·霍洛基金会强强联手启动第四期“看得见的希望”内蒙古项目,使每个人都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

张丰生透露,近两年通过“朝聚光明扶贫行动”,免费为万名贫困患者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免费开展“千名糖尿病眼病患者百万救助行动”,五年多累计为社会公益事业投入超过5000万元。

自2015年6月30日,内蒙古“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启动以来,朝聚眼科医院集团医疗团队深入到96个旗县,行程28万公里,筛查眼疾患者30万人次。共为15015位贫困白内障患者做了复明手术,成功率达100%,用高质量、高标准的医疗服务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带去光明。

记者发现,张丰生以及他的哥哥姐姐都谦虚低调,在患者心中是“恩人”,在百姓眼中是“亲人”。即使在政协、人大的提案里他们都是从实处踏踏实实为百姓着想、为百姓代言!

张丰生的大哥,内蒙古政协委员张波洲,在内蒙古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作的主题发言也是关乎老百姓的白内障眼病医治。

为了把“光明行”社会公益活动常态化,让“光明行”公益活动走出国门,为向北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贡献力量,张波洲用详实的数据和近30年的临床实践提出了“光明行”新的战略设想。

张丰生认为,朝聚精神就是朝向光明,聚集希望。他说,病如黑夜漫漫,每个病人都希望能有一盏指路明灯来指引方向,而医院给人带来的关怀与希望,医院不仅为病人指明方向,也象征着永恒不灭的希望。

出席签约仪式

绿色发展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实施绿色新政、推动绿色增长、发展绿色经济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绿色贸易壁垒也成为一些国家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中国作为制造大国,在技术创新、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尚存一定差距,工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增长模式还未得到根本转变。面对世界绿色发展趋势,加快制造业的绿色发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

绿色发展,就是要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降低能耗和物耗,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技术,使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绿色是发展的全面要求和转型主线,循环是提高资源效率的途径,低碳是能源战略调整。三者目标都是形成节约资源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中低端,产品资源能源消耗高,劳动力成本优势不断削弱,加之当前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下行压力较大,在全球 “绿色经济”的变革中,要建设制造强国,统筹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迫切需要加快制造业绿色发展,大力发展绿色生产力,更加迅速地增强绿色综合国力,提升绿色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我们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建立投入低、消耗少、污染轻、产出高、效益好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业体系,这既是强国制造的基本特征,也是制造强国的本质要求。只有制造业实现了绿色发展,才能既为社会创造“金山银山”的物质财富,又保持自然环境的“青山绿水”,实现制造强国的梦想。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绿色制造工程实施指南(2016—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一系列绿色制造相关政策,推动绿色制造的发展。但目前推动绿色制造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从企业的角度看,无论是优化生产工艺、研发绿色产品,还是运用先进的节能、节水、污染处理设施,都需要增加成本开支,加大短期投入,制造企业主动实现绿色转型的意愿不强。从市场的角度看,绿色消费尚未成为主流消费理念,消费者更加在意产品价格,绿色产品未能在市场上获得相应的竞争优势。从资本流向看,由于绿色产业资金前期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回报率低,社会资本投资绿色产业的意愿不强。只有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全面推行绿色制造,按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革新传统设计、制造技术和生产方式,加快构建起以绿色为特征的制造体系。

猜你喜欢
眼科医院白内障绿色
绿色低碳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
天津市蓟州区:与天津市眼科医院签署眼健康管理合作协议
观察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临床疗效
青光眼术后并发白内障临床探析
眼镜店与眼科医院的合作之路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有些白内障还需多病同治
大医精诚福泽一方——专访鄂尔多斯市防盲治盲眼科医院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