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域旅游下的滨水空间规划研究

2018-05-21 08:56杨天奕
世界家苑 2018年4期
关键词:可持续全域旅游生态

杨天奕

摘 要:随着人们对健康生活态度的回归和对休闲旅游的全新认识,旅游业的发展已成为带动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建设、美化环境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在“全域旅游”规划理念的引领下,打造服务生活、改善周边环境、看得见摸得着的滨水公共空间,引入生态设计,整合绿地系统,提高可达性和设施完备性,彰显地方特色。

关键词:滨水空间;全域旅游;可持续;生态

1 引言

全域旅游通过对区域内经济社会资源尤其是旅游资源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优化提升,实现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域旅游特别强调游客与景观的融合性,旅游目的地不再是游客的主题公园,而是游客的家园,游客是家园的一份子。【1】

南盘江作为珠江的上游,自马雄山发源,一直向南奔流,沿沾益区城市用地北侧,流经城东区域,自军用机场附近偏离城市建设区域,经珠街至曲靖麒麟区地界内。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长度6.5公里。沾益旅游资源丰富,素来有“沾益八景”之称。在全域旅游规划理念的引领下,推进南盘江综合整治和产城融合互动绿色发展,形成以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和现代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滨水公共空间。整合南盘江两岸农田、湿地、林地、水网等要素,体现文脉和自然野趣,呈现出一幅珠源碧玉,盘江串珠,山环水抱,野趣恒生的南盘江美景图。

2 滨水空间的意义与价值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联系的一定区域的总称。随着时代的发展,滨水空间由传统的交通功能向景观与游憩功能转化。在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标志物中,【2】河流既是陆地与水域的边界,又是景观中水的区域。而人的亲水性使得滨水区成为了聚集的公共空间,为休闲、游憩、消费提供了场所。滨水空间对于现代城市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在减弱热岛效应和自然灾害的同时丰富了生物的多样性,承载着城市的生态功能,是城市永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为城市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 滨水空间规划的研究探析

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与发展,更多的需要在现实与理想中进行博弈,必须尊重现状,因地制宜,因需制宜,才能增加项目落地性,可操作性,加快项目建设及城市环境空间的改造过程。作为城市的后花园,打造城市滨水休闲绿带,南盘江生态旅游休闲示范带,兼具景观、娱乐、休闲、文化以及生态恢复的城市带状滨水景观空间。

3.1 以老城记忆为载体的文化创意产业

老城记忆与城市文脉在塑造社会身份、价值认同与文化传承创新中有积极的作用。沾益作为云南工业的重要基地,一度辉煌,现今南盘江两岸依旧保留了大量的工业厂址遗迹。昔日火热的开工画面还遗留在人们的心中,厂房厂址作为重要的设施,具有吸引功能,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

老厂区植入创意文化产业,将沾益历史信息串联,在此基础上发展文创产业,为滨江历史文化复兴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形成新旧有机发展。全面开展厂区改翻建、环境整治、“改二优二”、“退二进三”、创意融厂、科教兴厂等旧厂区改造项目,使其成为沾益旧厂改造“新兴向荣”的一个缩影。

3.2 混合用地功能与多样化商业业态

在蓝线控制以外混合的用地功能,才能吸引并且留住人流,使人们能够使用更多的公共设施。滨水周边分布农业、商业、居住区、文创产业区、城市会客厅等多种功能,土地利用的多样化带来了不同时段的不同人流,促进了滨水的经济发展与活力。

3.3 可持续的滨水景观绿道

绿道以海绵城市理论为基础,南盘江沿线为主游线,随着主游路打造以珠江源文化为源泉,以山水景观、自然野趣为主题,结合特色创意打造四季变幻的特色景致,使其成为沾益一道靓丽的风景。全线贯通后,沿步道拾级而上,市民不仅可以亲近山水,体验低碳、环保、便捷的有氧运动,感受身心一体、悠然自在的慢生活,同时结合南盘江的蜿蜒的水系特点,打造南盘江沿线漂流、水上乐园等水上项目,增加城市水环境体验功能,促进珠江源水文化与城市旅游体验功能的健康发展。

3.4 促进交往的公共空间

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使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滨水公共空间为人们提供了广泛参与交流的平台,重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沿线珠江源文化、工业文化、佛教文化、飞虎文化等特色文化的互融整合,形成不同尺度的公共集聚空间,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提供了思想碰撞的舞台。依靠水脉,通过多层次的空间景观结构融合,增加水陆空的空间交通,增强城市形象,彰显城市特色。(图1)

4 滨水空间规划的思考

4.1 以文化作为滨水区发展的内在动力

水脉、厂房、景观是历史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的体现。利用城市记忆营造人们对于城市的情怀和历史的认同,可以促进滨水空间形成具有人文价值的活动空间。植入创意文化也可以成为滨水空间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文创产业通过人们体验感知的新鲜感,不同阶段的创意文化促进滨水空间的更新与代谢,吸引源源不断的人流与活力,成为促进滨水空间发展的内在动力源泉。

4.2 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环境活力

滨水空间是生态环境的脆弱敏感区,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通过环境整治提高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从而根本上提高滨水空间的生态活力。【3】

环境基底需要生态保护,对脆弱的生态板块进行修复,形成功能性的自然湿地,使水体能够形成净化系统。以生态化的设计手段,增强水体的自净能力,降低水体的管养成本。保证必要的亲水性,通过观景平台、栈道等设施,增强水体的亲水效果。增强水景观的安全性,在增强亲水的同时,需要通过安全维护手段确保游人的安全。

4.3 混合用地功能提高经济活力

商业、办公、游憩、居住等多种功能混合可以带来不同目的的人群,促进不同人群的交融,强化活动的多样性,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促进滨水空间的经济活力。优先发展慢行交通,构建多层次的慢行系统,满足多种类型人群的出行需求,串联各景观节点,在全域形成联动发展。依托良好的水资源,开辟水上特色交通,形成多空间的游憩体驗。

结语

在全域旅游这个新机遇新理念下,南盘江综合整治打破行政界线的框定,在打造滨水空间的基础上,加强一二三产之间的联系,深化各景观节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统筹协调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之成为南盘江这条项链上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彰显沾益珠江正源的城市特色及城市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胡卫华,“全域旅游”的理论与实践——基于深圳大鹏新区的研究【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6(4).

[2]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周昊天,阎瑾,赵红红.滨水区活力营造策略探析——以英国布里斯托尔码头区为例【J】.华中建筑,2017(2):89-92.

(作者单位:云南沃土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可持续全域旅游生态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之坚持“绿色发展”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