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交易的隐私

2018-05-22 04:09
南风窗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画像运作个人信息

互联网早已从一种外部的神秘之物进化成生活和这个社会运作的基础设施。

由此,“线上”和“线下”,成为一个人,他的生活,以及这个社会运作的两个场域。没有谁可以离开“线上”,无论是购物、工作、社交、学习、娱乐、获取信息,皆是如此。

各互联网巨头所获取的巨大流量,在技术、商业的驱动中,一波一波地重构我们的生活方式,并颠覆既有的社会景观。它通向何方,并没有人真正知道。

毫无疑问,这是社会进步,是社会演化的趋势,是传说中不可阻挡的历史车轮。

但很多人也已经感觉到了—技术和商业驱动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必然打破原有的社会预设,由此造成一些紊乱,并造成沉重的社会成本—而这些社会成本,当然是由弱势的群体或原子式的个人所支付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改变是这样,现在每个人在互联网的技術和商业捕捉中差不多是“透明”的,也是如此。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感觉到自己在某些平台、机构里所留下的信息,轻易就被一些不明来由的机构或个人所知,并不断地被算计和骚扰。我们的调查和分析显示,互联网商业公司的一系列“算法”,以及运作逻辑,对个人信息具有非常大的兴趣,并且“用户画像”所汇成的“大数据”,成了它们巨大的资源和生产资料。

就是说,互联网公司的很多“生产”,拜用户提供的个人信息,以及对用户的“画像”所赐。而对用户的信息如何处理,如何使用“画像”,用户一无所知,也不具备约束能力。无形中,在技术和商业驱动下,侵犯个人隐私的社会空间被打开,而且留下了个人和社会安全的巨大隐患。用户隐私被交易,成了一种运作逻辑和商业机制。

互联网平台的使用要求个人作出信息的让渡。也许有些让渡是必要的。但互联网公司对用户个人信息在技术上和商业上的全方位捕捉则侵蚀到了这个社会运作的基础—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我们本来需要靠对个人信息的隐匿,来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和社会机制,由此获得安全感的,但现在这两个机制都被破坏了。个人在心理上的安全感,以及一个社会的信息安全,由此变得脆弱。

国家对网络安全极为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20日到21日召开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提到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的问题。

个人信息被全方位捕捉和隐私被交易的问题跟技术-商业对社会运作方式的改变联系在一起。它鼓励了技术-商业把个人信息当成生产资料,且缺乏保护隐私的约束。“企业履责”变成一个严峻问题。对这样的挑战,相关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等势必要跟上社会运作方式的变化。

猜你喜欢
画像运作个人信息
如何保护劳动者的个人信息?
威猛的画像
个人信息保护进入“法时代”
“00后”画像
画像
警惕个人信息泄露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
让主诊医师负责制健康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