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道古桑故人情

2018-05-22 15:35徐刚
四川文学 2018年5期
关键词:故道桑树古道

徐刚

故道者黄河故道也;古桑者山东夏津故道沙丘上浩茫桑林,千岁者百余,其中一株为一千五百年树龄;故人者黄万里也。读者或问黄万里先生去世于2001年九十岁生日后,与古道古桑何干?黄万里,黄河万里独行客,一生为治理黄河所奉献,指出了高垻大库的危害,并为黄河正名为“利河”而绝非“害河”,何以故?黄河所造之土地乃为中国最迫切需要者也。先生认为中国最可忧者不是缺水而是缺少土地(《黃万里文集》2001年8月)。倘若我今天拜访的黄河夏津古道沙丘与桑树能开口说话,其必大呼:归去来兮,黄万里!

历史上有记载的黄河第一次决口改道流经今夏津地域是在公元前602年、周定王五年(《黄河水利史述要》水利电力出版社1982年)。黄河是缺乏耐心呢还是另有使命?在夏津地行水613年后,于公元11年再决而改徙它流。黄河走了,黄河留下了沙丘起伏的冲积平原、黄河故道,地处河曲畴野大块。夏津之名从何而来?津者渡口,《水经注》:“自黄河泛舟而渡者皆为津也”。谭期骧先生《历史地图集》有标示。“夏津地处北上黄河拐弯处的西岸,水势转缓成为黄河东西过往的重要渡口”(《这里是夏津》山东人民出版社2o16年3月)。夏津的夏字需作一点历史的勾沉,公元前633年即晋文公四年五月晋文公召集齐、宋、鲁、蔡、郑、卫等国诸侯 有著名的“践土会盟,假途灭虢”之举。查践土一地在当时衡雍附近今河南省境内。随后齐、晋两国又在今夏津地会盟,诸侯会盟历史上又称“夏盟”,夏津之夏当由此而来(《这里是夏津》)。

黄河故道在夏津县境内因沉沙久积而丘冈绵亘宽数百米不等,长三十八公里。从《诗经》得知中国农人对土地的热爱、中国农耕文化的发达,从周代开始已可称先进。周代重林业,陈嵘先生认为“林政发达,于周已极”。“而中国人工林之良善传统亦始于周代。《诗经》:载芟载柞,其耕泽泽”,“瞻彼中林,侯薪侯蒸”,“陟彼高冈,析其柞薪”可以为证也。因而我们可以设想当西汉末公元11年时,黄河别夏津地轰然它去后留下的故道沙地是何等珍贵了!但,这地这古道所印迹的是黄河的气息,其沙丘如瞬间被固定的黄河浪,一浪连着一浪,先是散发着湿漉漉的气息,后在骄阳下渐成沙堆,沙丘,沙地。中国农人有着爱土地的天性,目睹这片荒野,熟知沙土特性的农人在其上种植各种果树,以桑树为最。桑树喜阳光耐干热且长寿,其叶可茶,其皮可药,其果,椹果可食,美味也。夏津古桑有一千余亩,千年以上古桑30OO余株,树龄最老之长寿桑为l5OO岁!

桑树和梓树似应是中国先民最早种植并付予了特殊涵义的树。《诗经·小雅·小弁》是最古老的咏桑梓诗:“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又:“隰桑有阿,其叶有难,旣见君子,其乐如何?……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诗经》时代桑与梓便有了精神意义上的升华,有故乡、父毋、爱情的象征意味。“桑梓之地”由是而出乎?孟子好说树与民生,或者也受了巜诗经》的影响,然孟子之非凡处,是把桑树摇曳于古代理想社会的顶层设计中,并突出了与民生之休戚相关:“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穿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五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由民生而教化育人,“谨庠序之教,申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善哉斯言!大哉孟子!

桑树在中国传统文化及农耕事业中的地位可以说至高无上,其多重意象亦美不胜收。乡土也,孝悌也,教化也,桑林之爱也等等。中国古代农村讲究宅前种桑,宅后植梓。桑者衣食之源也,梓树长成后可预为父母做棺材——寿材也。或可说桑梓之地亦即生死之地也。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完了人生的旅程,而桑林依旧,桑树乃长寿树,其寿龄一般为几百年。 当我在夏津一步一步地从桑林小道中走向1500年的古桑时,脚步不由自主地越来越慢,古桑林下起伏的沙丘及气息告诉我:这里曾经是黄河浊浪,我正走在曾经波涛汹涌的朝圣的路上。踏访中华民族母亲河的故道,瞻仰1500岁的古桑,岂非朝圣?就在这一条古桑小道上,我将要与历史相会,我站在公元纪年开始前后的黄河波涛上,我将感觉着黄河古道的生成演化,我闭目冥想1500年前的种树人,在黄河古道及这样的种树先人前,我是应该鞠躬呢还是跪拜?就这样到了那一棵依然粗壮高大、树冠荫及几十平方米天空的古桑树前,一陣清凉及椹果的清香幽幽地飘来,有风吹过,桑树枝摇叶动,满树的椹果纷纷落下,1500年的古桑呵,它依旧在结实,而且依旧鲜嫩甘甜。这就是生命的神奇,一棵桑树历经一千多年的风雨依然屹立,依然鲜活在大自然的规律中,依然伸展枝叶,依然结出椹果,依然造福人类,依然守望家园。

我在古桑树下徘徊良久,

我是在寻找开始呢还是在寻找尾声?

不,我是在寻找一个人、一个毕生致力于黄河水利事业的黄万里先生,更确切地说我是在寻找他的灵魂,我可以确定他的灵魂从来没有离开过黄河以及黄河古道的平原和沙地。他或许就在这棵古桑树上,他是“树的最高枝节”(《哲言集:人与自然》三联书店1993年12月)。黄万里以清华大学水利教授闻名,而更让世人惊诧的是他的耿介,他直言反对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他认为高垻大库太多而影响了江河的自由流动将会危及今人和后人。

因着他对黄河的理解,他再三大声疾呼:黄河不是害河,“黄河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优的利河”(拙著《沉沦的国土·黄河万里独行客》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下同)。

黄万里生前我是最后一个采写他的作者,连续一个月的采访行将结束,2001年3月12日上午九点我如往常一样走到清华园内黄先生的家门口,黄先生亦如往常一样站在门口,穿一身白色西装优雅地迎我进门。先生要我坐右边的沙发说“右手是上座,”我坚辞,先生不允“客为上”。先生还是说黄河并强调:“中国的问题,不是人多水少,而是人多地少。”土地因为建设的需要和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只会减少,而具有造地功能的惟大江大河。“长江流域面积比黄河流域大23倍,年流量大128倍,长江中下游造成的冲积平原只占黄河的一半为12.6万平方公里,而黄河冲成了25万平方公里的大平原。虽然用水不足,也可耕种两季,难道更不觉其宝贵吗?”

以上所记只是黄万里先生治理黄河研究之一端,却已经别开生面了,在先生看来黄河之为利河、黄河对中华民族的贡献而被称为母亲河,流水第一,造地次之。中国几十年的水利思路视黄河为害河,治河之法便是拦、排、放,下游黄河在两堤约束下排沙,如黄万里所言“全河流水被派定尽量输沙出海的任务”假如南北分流呢?黄万里说:“人们必然能建成精致的分流闸和分流渠道,而不再是高垻大库,经过一段时期分流淤灌后,黄河槽身自然浚深,再毋须加高堤防来防洪了,下游会自然地淤灌增肥,并造出更多的土地,于是河治。人们会额手称道,黄河是世界弟一大利河。”

黃万里的治河造地梦已随黄万里飘逝而去。

黄河故道、古桑、古桑树上的最高枝节,却在告诉我黄万里所论:“史籍上曾有黄河千年无患的记载,时在东汉以降至魏晋南北朝,下延至隋唐。为什么?除开王景治河有功外,东汉末年以后,黄河下游刀兵不断战乱绵延,政权更迭频繁。可以推想的是当洪水来临,在若干区段内,呈現的是任其泛滥。清人康基田追溯魏晋黄河时也说:“平原以北,大河古道依旧,地势洼下,皆沮洳之区。至大水之年,经流虽归千乘,而溢出之水散漫于冀、定数州。”散漫何解?漫溢安澜,分流排沙造地也。

哪有比历史这位先生更高明的呢?黄万里如是说。

将别夏津,忽然有风掠过桑林飒飒有声,那声音仿佛是一种从历史深处的波涛上跃起的呼唤:留得方寸地,让与子孙耕。

土地啊土地!我们的还在耕种的土地,我们的被强占的土地,我们的被撂荒的土地,我们的已经汚染的土地,土地啊土地!古典政治经济学鼻祖威廉·佩第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我们今天播种五谷杂粮的土地是借用子孙后代的,因此我想说土地是过去的一切,土地是未来的全部,土地是梦的摇篮!

2017年的夏日是如此难忘!我在夏津目睹了不朽者有三:故道也,古桑也,古桑之最高枝节黃万里也。

猜你喜欢
故道桑树古道
桑树下的快乐
我的小桑树
秋风吹彻(组诗)
杉林古道
春天
黄河故道
哭泣的桑树观海之鱼
茶马古道
黄河故道梨花开
终南山秦楚古道旅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