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使者,烟火小镇变诗意田园

2018-05-23 02:56周文平
莫愁·智慧女性 2018年5期
关键词:东山路遥读书会

周文平

饮食温饱生存,文化温饱生活。

她用文学丰富小镇人的精神生活,建立公众号,组织朗读会,成立东山书苑,建一分钟朗读群……老百姓深埋心底的梦想种子开始发芽,一个烟火小镇逐渐变成诗意田园。

还乡探寻百姓生活

猫姐实名房金远,是一位自由撰稿人。因父母年纪大了,四年前,她和丈夫返回故乡——吉林省永吉县口前镇。小镇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烟火生活,让猫姐总感觉缺些什么。行色匆匆的人们大多忙于生计,很多女性相夫教子却失去自我,小镇连一家书店也没有,猫姐有种说不出的落寞与空寂。

猫姐建了“猫姐笔记”微信公众号,记录小镇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小镇人成了“猫姐笔记”的读者。2016年8月,“猫姐笔记”创建一周年,十几位读者竟自发聚集在她家中,拿着瓜子,拎着水果、玉米饼,开了第一次笔会。在一张张质朴的脸上,猫姐看到了人们对浮躁生活的厌倦以及对精神生活的渴望。

2017年3月的一天,猫姐走进一家茶馆。她被茶馆典雅的气质所吸引,与店主聊起来。原来老板娘陈辰曾是深圳某公司的金领,患上乳腺癌后,便跟随法官丈夫回到小镇生活。在病魔炼狱般的折磨中,她顿悟生活的意义,每天安然淡定地坐在茶馆里研习茶文化。她的丈夫王晓东说:“在小镇开茶馆不可能赚钱,就是希望为家乡人提供一处清雅、安静的场所,让普通百姓也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在茶的拿起与放下之间,卸下生存的劳累。”他们对生活的态度让猫姐震撼,她想,小镇上一定还藏着更多热爱生活、渴望亲近文化的群体。

此后,猫姐常带朋友到茶馆喝茶。在清雅的音乐与氤氲的茶水间,朋友们诗兴迭起,朗诵起诗歌。从中午一直到夜色降临,文友们才恋恋不舍地离去。猫姐猛然发现,文学、诗歌、朗读……从来没有在百姓的生活里消失,它们只是梦一样,被暂时尘封起来。猫姐决定做小镇的文学使者。

引进路遥读书会

猫姐在公众号发了“让爱对你说百人朗读者大会”的召集令。仅一天,就有一百多人报名。她和文友们决定将地址设在鸟鸣林幽的大山上,让参与者在田园中回归诗心。

2017年5月6日,经过两个月的精心筹备,朗读者大会拉开序幕。可一场沙尘暴突然来袭,让所有人措手不及。这样恶劣的天气,却依然有二百多人赶到现场,朗读大会在飞沙走石中进行了三个半小时。

树枝疯狂摇动,风沙肆虐,盛装蒙上厚厚的灰尘,现场气氛却是空前热烈。“残障妈妈”毛丽娜被儿子一步一步背到山上。79岁的钟桂凤吃了救心丸,提前一小时上山。她说:“早就梦想有这样一个舞台,哪怕付出再多,也坚决参加。”

从长春专程赶来的一位朗读者说:“口前烟火小镇承载着前所未有的传奇。”舒兰作家张新影说:“尽管天公如此‘厚爱,但我们的活动依然如此完美,这就是最美丽的。”志愿者“一直在左岸”说:“因为动情所以无惧风雨,因为深情所以一直坚持。”

朗读大会之后,小镇人的文学热情被点燃。正当猫姐为此欣喜时,当年7月,小镇遭遇洪水。猫姐无心再组织文学活动,每天直播灾情,文学组织变成了“賑灾队伍”。

大水过后,朋友向猫姐报怨:“上半年我们过得多开心,下半年又回到了原点。”是啊,不能让以前的努力白费了。

机缘巧合,猫姐结识了卢英梅。卢英梅是率先响应路遥好朋友高玉涛的倡议、传播路遥文学精神的人,她在吉林成立了全国首家路遥读书会。“我要让路遥的精神走进小镇。”猫姐发出召集令,“如果可以,我们一起为家乡读首诗吧!让我们的父老乡亲、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爹娘孩子,感受文化的魅力可好?”一呼百应,报名者踊跃。当地实验高中的校长被猫姐感动,将学校的多媒体报告厅提供为场地。经过精心组织策划,2017年10月28日,“诗韵永吉”金秋诵读大会在实验高中举行。退休教师钟桂凤与女儿孙元静走上朗读者的舞台,高龄的她精神矍铄,优雅地站在那里,朗读《平凡的世界》选段,声情并茂。

视频经过卢英梅的传播,被远在美国的高玉涛看到了。感动之下,高玉涛特意回国,赶到永吉口前小镇,参加了“诵读经典,声声不息”路遥经典作品走进校园的演颂会。在会上,高玉涛为路遥读书会永吉分会落户揭牌。他说:“我在美国纽约、加拿大的蒙特利尔成立了路遥读书会,我们有高大上的会场,有名人高知,可是在一个刚刚发完水灾的小镇,这份对文化的热情,更让我感到温暖。”

烟火小镇变诗意田园

“我要做一个小镇的文化书苑。”猫姐又发了一个召集令,准备集30人筹2万元,用于租场地。没想到这次却反响平平,只有十几个人关注。甚至有人跟她打赌“你一定不行”。猫姐也开始犹豫要不要放弃。“人们刚刚有了参与的热情,如果放弃了,生活又回到了原点。”猫姐决定还是继续下去。她提高捐赠标准,首先拿出2000元。高玉涛也寄来2000元,并把消息转发到朋友圈,一位美国女士托亲人捐赠2000元,外省甚至国外的朋友都来助力,2万元很快凑齐。

房租够了,还需要桌椅、书架、图书……装修设计师一听是公益,一分钱没要,只说:“将来我儿子能到这里读书就行了。”做书架的木匠也慷慨地说:“我的手工费半价吧。”一位收废品的大叔站在书苑门口久久不愿离去,他说:“我也热爱文学,会画画。”猫姐鼻子一酸,差点掉下眼泪。大叔还承诺收到好书,第一时间送到这里来。

2017年11月17日,路遥逝世二十五周年纪念日,东山书苑成立了。东山寓意东山再起。

走进东山书苑,如同走进文化大观园,这里不仅仅是读书的地方,它还承载了小镇文化人的更多展示:民俗、书法、摄影、根雕……老中青文艺青年聚会,孩子们举行辩论大赛,老人们学做手工——这里是小镇人文化生活的场所。

东山书苑免费开放,来者都是书苑的主人,负责登记、打扫、做好值班记录。有人说:“我们一直在寻找诗和远方,原来诗和远方就在我们的小镇。”

为帮助大家养成读诗的习惯,猫姐还建了一个一分钟朗读群,入群的人每天读一首诗或一段经典作品。来自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国家,互不相识的陌生人,每天享受着不同的声音和文化熏陶。

猫姐公公婆婆已经七十多岁了,猫姐将老人的孤独和烦恼看在眼里。她买来大花布和工艺样品,对婆婆说:“妈,您看这个能不能做出来?”看到一条条喜庆鱼在婆婆一针一线的缝制中活灵活现时,猫姐惊讶得张大嘴巴:“太好看了!”她有了新的想法:邀请婆婆到东山书苑开课讲授手工。这位没上过学的老人,人生第一次当老师,体会着从未有过的充实和快乐。

2018年春节期间,猫姐在韩国留学的女儿回到家乡,在东山书苑跟大家分享韩国文化,教大家做韩国美食,活动现场坐满了人。

关于未来,猫姐还有更多规划。她说:“饮食温饱生存,文化温饱生活。愿文化的春风吹遍家乡每一处角落。”

编辑  张秀格

猜你喜欢
东山路遥读书会
言论
东山由义井
走进东山学校,寻找理想信念的力量
红红的苹果
爸爸的读书会
东山书院
小学高年级班级读书会实施策略初探
路遥的激动与平静
当“读书会”成为一门生意
神奇的统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