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贵州省平秋侗族刺绣艺术特点

2018-05-23 09:45罗正兵刘明文
关键词:传承发展艺术特点

罗正兵 刘明文

【摘 要】平秋侗族刺绣,发源于“百里侗乡”的九寨,集纺织、印染、剪纸、刺绣于一体,整体浮雕感呼之欲出,自成风格,文化内涵深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极高的价值。而平秋侗族盘轴滚边绣工艺在制作原料、制作工艺上十分特殊,堪称锦屏侗族的瑰宝,是我国织绣中极其特殊的刺绣工艺类别。论文从平秋侗族刺绣具体工艺分类、刺绣手法、文化背景等对其进行艺术特点分析。

【Abstract】Dong minority embroidery originated in Jiuzhaigou, where is also called "Baili Dongxiang". The Dong minority embroidery is a combination of textile, printing and dyeing, paper-cut and embroidery. The overall relief is vivid, self styled and has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 with unique artistic charm and high value. But Pingqiu Dong minority disc shaft rolling embroidery technology is very special in making raw materials and making process. It is called the treasure of Jinping Dong minority. It is a special embroidery craft category in Chinese embroide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Dong minority embroidery from the aspects of specific craft classification, embroidery techniques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关键词】平秋侗族刺绣;艺术特点;传承发展

【Keywords】the embroidery of the Dong minority in Pingqiu;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8)04-0114-02

1 锦屏平秋侗族刺绣文化

锦屏县位于黔东南东部,锦屏是苗侗族集聚地,平秋是锦屏典型的北侗寨,平秋刺绣是远近闻名的有名侗族绣种。锦屏县平秋刺绣的历史追溯至几百年前。当下绣品的制作和发展开始形成小规模产业,在刺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催生了以平秋侗族刺绣为代表的新复苏的锦屏刺绣业。

刺绣,古时候称为针绣,俗称“绣花”。刺绣是古代时所说女红中一门技术。刺绣在侗族生活中主要体现在侗族服饰上,侗族服装是侗族人们勤劳,纯朴的象征。在以前,平秋的侗人们,每家都会染布和自家裁制衣服。他们身上穿的大都是自己染制的土布土衣,衣服颜色乌黑,是侗族人稳重憨厚的象征;宽大坚硬,是侗族人民坚强勤劳的写照。侗族人总会把女装配上银饰,在阳光下照着,闪闪亮亮的。锦屏平秋侗族刺绣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在侗族刺绣中,平秋的侗族刺绣已经申请非遗成功,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平秋侗族刺绣精美绝伦,配以巧夺天工的银饰成为民族盛装,体现了侗族浓郁的民族风情,反映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2 平秋侗族刺绣主要工艺

2.1 刺绣材料

2.1.1 底料

在平秋,侗人早就有自己种棉花、麻等作物的历史。侗族人种的棉花,经过纺织成布,便开始染布,一般为蓝色为主。据当地人们的叙述,刺绣主要的布料一般是自家制作而成。先用一般的白布两层用面粉粘在墙上。它干了后,取下来,再用一层一般的黑布加上去。然后,把想做的图案纸加上去。再然后,照图案开始秀。有时候也用的确良布做底料,因为的确良布比较硬,容易定型,通常来说,刺绣底料依据画稿内容和题材以及绣种、针法的不同而选择不同质地的底料,也有用尼龙绸、缎和绫为底料的。

2.1.2 绣线

绣线是刺绣的调剂品和主要元素,刺绣的图案和颜色都是靠绣线的作用。绣线的选用也有很多讲究,毛线,相对比较粗,一般适合做纳纱绣,当然也有细毛线、中粗线、粗捻线、合股线之分。侗人自己織的布,材质比较厚实,适合使用粗捻线或合股线。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接触到的市场上的绣线种类越来越多,如今侗人的刺绣绣线大部分都来自市场。侗人们根据自己的绣品的需要去市场采购丝线的品种。真丝线,类似于蚕丝线,有劲道且柔软。真丝线适合在软缎、丝绸等柔软的底布上刺绣,也可用来做双面绣。用真丝线来绣动物的皮和毛,效果特别好。

2.1.3 工具

根据绣法的不同,所用工具也不同。在刺绣中首先要说的就是绣针了,在传统的刺绣中所用工具不多,但是针和剪子也都有讲究。和线一样,针的选择也是根据其绣品需要来选择,刺绣使用的线粗细不同,选用的针也不同。剪子就是用于剪线用的工具,异于平时厨房所用剪刀,绣花剪子相对小巧灵便,剪头比较尖,剪刀材质比较软和薄,利于在剪绣线时候干脆利落,不至于剪花了,以便于下次使用和绣花过程中的流畅。在刺绣中所用的工具不止用到针和剪刀,有的还要用到绷架。人们最为常见的也就是十字绣了,大幅的十字绣需要绷架来固定其布的伸展性使其稳定,容易操作不变形。老一辈的侗人妇女们,刺绣都不需要架子,按自己的想法来绣,经过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几乎都没有出现偏差。勤劳的人们哪怕出错也一步一步重新开始,不嫌麻烦。所以一件绣品的完成,是需要其技艺、耐心和智慧的结合。

2.2 平秋侗族刺绣盘轴滚边绣绣法

盘轴滚边绣法是仅流传于锦屏县平秋镇的刺绣种类,技艺独特,且相传已久。据当地老辈人口传和史料的记载,这种绣法明清时期已相当盛行。但也曾几度面临失传处境。在盘轴滚边绣中,最为典型的绣品为背带,是用作背还未能自己走路的小孩使用。在侗族地区,人们在小孩办三朝和满月时候,为了图个吉利和显示尊贵,喜欢用上一些绣品作为礼品。其中背带就是最为典型和出众的礼物。背带,是由一个背盖、背面和两根三到四指宽的带子构成。据侗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介绍,“盘轴滚边绣”是平秋地区特有的刺绣绣种,平秋侗族的人们都是采用纯手工制作刺绣工艺品。一件绣品的完成需要经过十多到工序的制作才能完成,所有工序都是当地独特的方法,光是制作一个底模都需要好几道工序,打模、贴模、拟模、剪模子,这才算是模子基本成型,绣品的制作还须再绣花和镶边等数十道工序,所以绣好一件绣品,花费的时间较长。

盘轴滚边绣绣法复杂多变,总的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步和第三步绣法一样,其中的选线方式和绣法既相似又不同,都是需要取一根做引线,再取彩色丝线作绕线,两根合成的一根粗绣线。再与一根引线描着原先花好的图样绣上去,最后的一根引线也称为“盘线”,这样的工序就称为“盘轴绣”,最后一道工序就是绣花纹和镶边,这样的绣法称为“滚边绣”。这样,由两道“盘轴绣”和一道“滚边绣”构成的绣法就是“盘轴滚边绣”。最后根据喜好和需要修边和装饰来加以完善。

2.3 刺绣纹样价值

服饰刺绣上的纹样多种多样。对于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侗族妇女们为了能纪念本民族的古老传说和一些民族历史,自己构思和联想把所想的事物绣在服饰、鞋帽、被面、背带上面,侗族刺绣纹样独特别致,具有民族特色。民族服装是一个民族的最显著标志,是一个民族的符号象征。服饰既能挡风御寒,更能体现侗族劳动人民的技艺和智慧,她们通过刺绣纹样符号来将民族精神世代相传,在一定程度上继承和传承了民族文化。

刺绣的纹样图案,充分体现了侗族人们心中的信仰。在侗族的民间信仰中,龙和凤都是吉祥的象征。龙凤呈祥、鸾凤和鸣等词语的美好寓意也会被运用在绣品当中。侗族人还比较相信“山水说”,所谓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侗民们心中崇敬自然、保护自然,时刻保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龙有山龙和水龙之分,山龍主管山脉的说法,所以在修建房屋选择地基的时候都会选择房门朝向,一般是坐北朝南,背有山龙庇佑。还要进行祭祀山龙的仪式。侗族人的观念里,山龙是主管山脉财富,山龙的化身有时是一座山脉有时候可能是一块石碑。而水龙能保风调雨顺,以及家庭美满幸福。鸟,象征着自由自在和快乐;铜钱、钱锁、银饰吊坠等,能象征长命富贵等等。侗族妇女喜好把大树当作“中花”精绣。因为侗族人会以一些古树来当作为保小孩平安所祭拜的对象,借其寓意意在万古长青,茁壮成长,而且一般都是在逢年过节的重要时刻去祭拜,以求平安。因此,在侗族人眼里,树是一种大吉大利的象征[1]。

在侗族刺绣纹样中,除了有生命的龙鱼鸟兽,也有无生命的花草树木、山河湖海等,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纹样,在绣女的手下都会变得有灵气有生机。而好的纹样好的寓意也会给人以好的心理寄托和安慰,只要相信其灵性,便都能庇佑人们生活幸福康乐。

3 结语

平秋侗族刺绣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的文化历史及独特的制作工艺使其在众多民族刺绣中独树一帜,在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今天,对平秋侗族刺绣文化及其产业文化发展模式进行思考,对于平秋侗族地区经济发展及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温婷. 论侗族刺绣的审美意蕴[J].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1(05):39-41.

猜你喜欢
传承发展艺术特点
浅谈工笔女画家蒋采萍的绘画
浅析贝多芬奏鸣曲《悲怆》第一乐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苗族鼓舞的传承及发展探讨
浅论民间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民族声乐创新教学与贺州瑶族民歌传承初探
文学作品与舞蹈的艺术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