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卖鸡调传承现状探究

2018-05-24 05:06符婷
戏剧之家 2018年3期

符婷

【摘 要】南康卖鸡调起源于20世纪初的北海市南康镇,现主要流传于南康镇、合浦县常乐镇、石康镇、山口镇等北海市的白话方言区,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的南康当地居民的汉族民歌之一。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究南康卖鸡调的起源及历史发展、南康卖鸡调的传承现状及现存困境,希望能为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南康卖鸡调;历史源流;传承现状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047-03

南康卖鸡调起源于20世纪初的北海市南康镇,现主要流传于南康镇、合浦县常乐镇、石康镇、山口镇等北海市的白话方言区,是经过长期历史演变的南康当地居民的汉族民歌之一。目前,南康卖鸡调主要借助于南康当地的曲艺团活跃在民间。曲艺团不仅是南康卖鸡调内部传承与发展的主体,也是其向外宣传与表演的主体。曲艺团主要由南康当地原粤剧团的成员组成,他们具有较扎实的音乐文化知识和较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同时他们也对南康卖鸡调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曲艺团的发展与南康卖鸡调的发展互为一体,不可分割。而作为曲艺团的团长兼南康卖鸡调第二代传承人的陈宜積先生则是南康卖鸡调恢复与发展的关键人物。本课题组在田野调查时深入探访陈宜積所带领的曲艺团,并对陈宜積先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更好地了解南康卖鸡调的历史源流及传承现状,从而更好地促进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保护。

一、南康卖鸡调的起源与发展

据南康当地老一辈的居民描述,南康卖鸡调起源于一个浪漫而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在清光绪年间,南康附近西面有一座沙塘岭书院,环境清幽,青山绿水环绕,东面是南康江,正门前有一口池塘,书院经常传出朗朗的读书声。一个女放羊娃常到书院玩耍,因其开朗调皮,村里人都叫她“调妹”。调妹长得一双大眼睛,眉目清秀,一天早上她哼着小曲赶着羊群从书院走过,听到朗朗的读书声,便去到池塘边问一个书生,“哥哥,你在哼小曲吗?”男生说:“我在此朗诵书文,你怎么不进书院来念书呢?”小女孩说:“一是家里穷,二是女孩子是不能读书的,你能教我读书吗?”男生腼腆地答应下来。这男生很勤奋,每天五更鸡鸣便起床朗诵诗书,故得名“鸡郎”。日子一天天过去,他们成了好朋友,随后相恋相爱,私订终身。然而,不幸的事发生了:调妹的父亲将调妹许配给地方上一个恶霸为妾,调妹宁死不嫁。鸡郎四处告状未果,后来调妹受恶霸虐待,因思念鸡郎得病,郁郁而终。鸡郎思念调妹,自编别具韵味的“卖鸡调”在民间中传唱。”①从故事中可以获知,南康卖鸡调起源于清光绪年间的南康镇沙塘岭村。而卖鸡调的名称则与“鸡郎调妹”的悲剧故事息息相关。

因年代久远,故事的真实性与否已经无法考证。唯有沙塘岭村的书院遗址和书院旁边的碧绿池塘,即“鸡郎与调妹”悲剧故事的演发地还真实地存在于沙塘岭村。透过历史留存下的遗迹,依稀可见“鸡郎与调妹”的昨日浓情,可见南康卖鸡调在20世纪初期的悲剧情调。

南康卖鸡调自20世纪初形成,经过历年的演变,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极为兴盛。而南康卖鸡调的兴盛则与新中国的建立密切相关。人民当家做主的美好新生活为南康卖鸡调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赋予了南康卖鸡调新的演唱内容。此时的南康卖鸡调不再以歌颂爱情,控诉不公为主,而是以批判地主剥削农民和歌颂土地改革等为主要演唱内容。演唱卖鸡调在此段时期成为南康当地家喻户晓的一种娱乐方式。只要有表演者在街头演唱,总会吸引大批的观众聚集在一起,边听边唱,场面十分热闹。南康镇的多数居民都学会了哼唱南康卖鸡调,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情不自禁地单独演唱或有组织地结伴演唱。卖鸡调成为了红遍当地的民歌,而“鸡郎”与“调妹”的故事也在传唱中得到流传。南康卖鸡调的兴盛一直持续到了“文化大革命”前夕。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南康卖鸡调像诸多民间艺术一样,其发展受到诸多负面的影响。南康卖鸡调因被斥为“封、资、修”的毒药而自此被禁唱,大量流传下来的唱本也被烧毁。喜爱南康卖鸡调的人們,不得不闭上唱歌的嘴巴,南康卖鸡调的发展从此进入了长达30余年的中断期。

因文革禁唱风波的影响,南康卖鸡调消失于大众视野直到1997年7月。1997年,为了庆祝香港回归,南康镇政府决定在镇上的剧场举办一场七一晚会,邀请曲艺团编排节目并演出。简单动听的旋律,曾经无比辉煌的历史,促使陈宜積决定整理卖鸡调,恢复卖鸡调在南康的演唱,让卖鸡调重新在南康剧场绽放精彩。陈宜積秉承严谨做事的原则,除了依靠自己对卖鸡调的记忆和自身才艺外,他还走访了南康大大小小的村落寻找老歌手询问卖鸡调的相关情况。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创作出了南康卖鸡调新曲《珠还神州》。熟悉的曲调掀起了老一辈人的回忆,而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曲词则激荡了每一个爱国人的内心。南康卖鸡调的演出受到当地群众的极力肯定与大力支持,南康卖鸡调终于再次在南康这片土地上焕发生机与活力。

二、南康卖鸡调的传承现状

自1997年恢复以来,南康卖鸡调逐渐在南康恢复生机与活力。2015年,南康卖鸡调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较高的民间活跃度而成为北海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南康卖鸡调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发展期。下文将从传承人、传承队伍、传承方式、传承内容与形式四个方面对南康卖鸡调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

(一)传承人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活态载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关键所在。南康卖鸡调传承人主要由上一代传承人依照歌手演唱卖鸡调的熟练度而定。现有四代传承人,第一代传承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的表演艺人梁润田(现已过世);第二代传承人是现曲艺团的团长、南康卖鸡调唱本的主要编写者陈宜積;第三代传承人是1997年至2010年南康卖鸡调的主要演唱者陈国辉和庞月香;第四代传承人是近几年南康卖鸡调的主要演唱者邓邵婵和主要宣传者李蓝玲。在实地调查时获知,第二代和第三代的传承人都年事已高,因年老体衰而难以从事南康卖鸡调的传承活动。而目前南康卖鸡调的传承则主要依靠第四代传承人的努力,但第四代传承人的年龄也都均在50岁左右。因此,总体上而言,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人正面临“老龄化”的危机。

(二)传承队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無形”性,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靠“有形文化”的形式加以传承。因此,人的传承活动显得尤为重要,而传承队伍的建设则是促使“有形文化”的形式得以采取的关键。南康卖鸡调的传承队伍主要是由南康曲艺团的成员组成。南康曲艺团现有固定人员15人,其中团长陈宜積负责编写唱本和使用扬琴伴奏(因年岁已高,现主要编写剧本和乐器伴奏,不负责演唱且参与演出次数较少),陈国辉和庞月香、邓邵婵和廖民彤负责主唱(因年岁已高,陈国辉和庞月香演唱次数较少),李蓝玲负责舞蹈的编排和对外宣传工作,其余人员负责乐器伴奏和伴舞。值得注意的是,曲艺团中现最年轻的成员都已经50岁了,传承队伍呈现出“较老龄化”的特点。

(三)传承方式

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不是严谨的师徒传承或家族传承,而是一种只通过听他人演唱而自学的剽学式传承。对于能熟练运用白话而又具备一定音乐知识的人而言,南康卖鸡调通俗易懂,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便能通过自学而较好地掌握这一曲调。这无疑是利于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之处,但也是难处。因为曲调简单,传承人忽视了南康卖鸡调传承的系统性,即缺乏师徒传承和家族传承的传承方式。而因为没有系统的传承方式,南康卖鸡调的传承全凭个人喜爱与否决定。喜爱南康卖鸡调的人会主动接受南康卖鸡调文化的熏陶,通过自学而逐渐掌握这一曲调,然后加入卖鸡调的传承队伍;反之,不喜爱南康卖鸡调的人则可能不会接触南康卖鸡调。概言之,南康卖鸡调的传承方式不够严谨、不够积极。

(四)传承内容与形式

南康卖鸡调的唱词内容始终与时代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如起源初期的爱情故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批判封建剥削、歌颂民主自由的革新故事,1997年恢复后宣传党政方针、歌颂南康特色小镇的特色故事等。唱词内容变革的同时,南康卖鸡调的演唱形式也从个人独唱发展到了两人对唱或歌伴舞的多种样式。南康卖鸡调传承内容与形式的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南康卖鸡调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发展。

三、南康卖鸡调传承现状分析

由南康卖鸡调的传承现状可知,南康卖鸡调正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这与南康卖鸡调自身的局限和传承人自身的局限有关,更与专项保护资金的缺乏和现代文化的冲击有关。

(一)南康卖鸡调的自身局限

南康卖鸡调是地域性极强的汉族民歌之一,是用南康镇当地方言(白话)演唱的。对于非白话方言区的人而言,听懂南康卖鸡调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语言的特殊性是南康卖鸡调难以广泛传播的一个制约因素。南康卖鸡调曲调简单,表演形式单一,表演效果不佳。一男一女的对唱,缺乏表演性质的动作,难以吸引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歌伴舞的表演形式虽显得丰富多彩,但因为伴舞人员均为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舞蹈创意不足,舞台效果不是很好。加上此期间的唱本为了配合政府的工作需要而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趣味性不足。因此,总体上而言,现在的南康卖鸡调难以吸引各个年龄段观众的喜爱。而大众一旦失去对南康卖鸡调的喜爱,想要使他们投入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当中则显得越发的困难。

(二)传承人自身的局限

据相关田野调查结果显示,南康卖鸡调传承人除了具有上文所提及的年龄偏老龄化、文化程度较低等特点外,其对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还缺乏一定的传承保护意识。南康卖鸡调传承人缺乏主动培养新的传承人的意识,缺乏对南康卖鸡调唱本资料做系统整理与保护的意识,缺乏对南康卖鸡调演出情况和获奖情况做相关记录的意识,从而影响了南康卖鸡调的“可持续”发展。概之,南康卖鸡调传承人自身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卖鸡调文化传承的质量,限制了卖鸡调的创新与发展。

(三)南康卖鸡调保护资金的不足

南康当地文化部门虽重视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但因为缺乏资金的支持,其所能采取的(下接第58页)保护措施十分有限。如,因缺乏资金的支持,当地文化部门难以聘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南康卖鸡调的发展做系统的规划与指导,因而南康卖鸡调的发展呈现出“自力更生”的特点;因缺乏资金的支持,由南康文化站组织举办的南康卖鸡调的学习培训班只进行了一期便宣告结束。由此可见,专项保护基金的缺乏是南康卖鸡调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

(四)现代文化的冲击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外来多元文化随之进入中国,影响了中国本土文化的发展。南康卖鸡调受到现代文明的强烈冲击,给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流行音乐对南康当地青年影响极深,并以极大的影响力改变了当地青年的审美观,造成了多数青年对传统音乐的排斥与忽视,取而代之的则是对现代流行音乐的追捧。此外,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则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娱乐方式,如上网、看电视、玩手机等。娱乐方式的多元化,丰富了当地青年的娱乐选择,于是他们对传统的南康卖鸡调逐渐失去了兴趣。除了缺乏学习兴趣外,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们因需要完成的课程作业过多而没有更多的空闲时间去学习卖鸡调的演唱。因此,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南康卖鸡调在南康当地逐渐处于受忽视的边缘地带。

四、结语

南康卖鸡调自清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承与保护南康卖鸡调,有助于加深对南康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历史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南康镇特色文化小镇的建设,有利于传承与发展传统的民歌艺术,为中华文化的发展增砖添瓦。在新的历史时代下,南康卖鸡调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与挑战,这需要传承人自觉加强传承保护意识,完善南康卖鸡调的曲调艺术,自觉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南康卖鸡调的发展,自觉提高自己的文化专业知识,同时这也需要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健全的专项制度和完善的运作机制,需要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持。正如陈宜積所说的,“我们知道现在的青年人不太喜欢卖鸡调了,但我们会努力的。我希望政府部门也可以帮我们。我希望南康卖鸡调能一直传承下去,”南康卖鸡调的发展还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

注释:

①苏远志.北海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之南康卖鸡调[N].北海晚报,2015-11-23.

参考文献:

[1]赵梅鹃.广西壮族嘹歌传承现状与困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

[2]徐慧俊.桐城歌传承发展现状及其成因探析[J].音乐时空,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