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文学的再挖掘

2018-05-24 05:06王浩林
戏剧之家 2018年3期
关键词:阿城寻根传统文化

王浩林

【摘 要】阿城的“寻根”文学代表作当属“三王”系列。这其中,《棋王》这部小说通过对饥饿的描写,在不断探寻生活的本质,提醒人们应该从空谈大理想转到日常生活的点滴。《树王》中阿城讲述了理想在现实世界的消亡与失败,以及传统文化的割裂。而《孩子王》中,阿城体现了对现实的种种批判。阿城的“寻根”文学是在探索人的存在价值以及意义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本质上更多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以及人情味的论述。

【关键词】阿城;“寻根”文学;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3-0197-01

寻根文学的思潮产生于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寻根”的意思其实就是要求文学作品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质。寻根文学的“根”更多指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寻。阿城的《树王》《棋王》《孩子王》三部作品在文学创作中,添加了对文学以及文化本源的追寻和思考,其中充满了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以及对儒道精神的描述。阿城的寻根文学思潮更讲述了自己内心深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歌颂,以及当今社会上人情味的淡薄,寻求传统文化中的人情味的诉求。

一、“三王”中儒家思想的浸入

阿城在小说《棋王》自序中说道:“大概是《棋王》里有些角色的陈词滥调吧,后来不少批评者将我的小说引向道家。其实道家解决不了小说的问题,不过写小说倒有点像儒家,做艺术者有点像儒家,儒家重具体关系,要解决的也是具体关系。若是,用儒家写道家,则恐怕两家都不高兴吧。”[1]阿城小说中儒家思想的浸入,表明了其在文学创作中儒家态度的文学之根。以阿城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作家,都会把笔探触到传统文化中来。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以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和出发点,以亲身经历探寻云贵地区人身上积淀的古老传统文化。从“三王”系列小说中,可以看出阿城对儒家“礼”“仁”“义”的探寻,以及在创作中的实践考察,带着有所为的心态去创作,让读者感受到对儒家思想的描述,同时阿城也期待着以自己这个对传统文化点亮的“星星之火”能够愈加猛烈地燃烧。[2]阿城在《孩子王》中,少了《树王》《棋王》中对主人公传奇色彩的描述,使主人公更加平淡化、朴实化。但是《孩子王》的主人公“我”,从与读者见面的开始,就是一副超然的神态,这种恬淡超脱甚至有过于《棋王》中的王一生,这种执着也不亚于王一生,并且《孩子王》中的“我”仍带着那一分呆气。

二、“三王”对道学精神的认可

阿城的 “三王”系列小说对个人的名利追求极为淡然超脱,但是对自身“意念”上认定的东西极为执着,这两方面的结合正是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认知,同时也是阿城文学寻根的独特发现和突出贡献。阿城用中国传统的道家精神来构建自己的文学作品,强调“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理念。《棋王》中对吃以及下棋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也许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这么写,其实“吃”就是道家精神中的“身”,而“下棋”就是道家精神中的“心”,这种身心合一的方式正是阿城所想表述的。[3]王一生的生活和下棋,构成了他的生活二维空间,这个二维空间里,一个是残酷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神圣的精神心灵世界。王一生默默守护着这个世界,他甚至都不愿意以“非象棋”的语言去言说它,王一生这种看似疯狂的对自己精神世界的守护,正是基于对现实世界的极度不满。

天与人的关系是中国传统的哲学问题,在小说《棋王》中,王一生大战九局连环正是人与天接、天人合一的象征。[4]而在小说《树王》中,阿城从反面述说一旦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自然界就会失去平衡,通过对“树王”肖疙瘩的描述就可以看出,小说中的大树可以说与肖疙瘩結伴成长,虽然肖疙瘩身强体壮,但是与他结伴成长的大树被砍掉之后他也随之死去。在《树王》这部作品中,阿城通过对大树与肖疙瘩的描述,也映射出人与天的合一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读出阿城笔下人物共有的特点,即恬淡超脱与沉迷执着的结合,这种恬淡超脱对应人物的表层性格,但是沉迷执着正是人物内心的性格,这也是阿城对于道学精神的沉迷执着。[5]阿城的这三部作品烘托了我国传统文化,隐隐中有对西方物质为中心文化的反对,作品中添加了对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审视。“三王”系列作品的主旨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如今的文学作品几乎被现代化的浪潮席卷,但是阿城仍然坚守内心对传统文化的沉迷,用自己的儒道精神,在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寻根之路上前行。

参考文献:

[1]阿城.棋王[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2]周丹.阿城的文化之根——对儒道精神的探寻[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2(2):8-10.

[3]高雪梅,朱贵云.论阿城小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J].临沂大学学报, 2000,22(1):80-82.

[4]陈仲庚.阿城:对道学精神的完整体认[J].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38-44.

[5]赵映显.重读阿城的“三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0,(3):26-32.

猜你喜欢
阿城寻根传统文化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的镇江寻根之旅
戏子多秋
寻根稽古德祚绵长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寻根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