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诗教观探索

2018-05-24 09:01董碧娜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教孔子

内容摘要:孔子论《诗》,以《诗》作为道德教化的工具,从而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社会功能两方面出发,对孔子儒家诗教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孔子 诗教 温柔敦厚 兴 观 群 怨

《诗经》作为一部民歌总集,在封建时代备受推崇,甚至成为“五经”(后扩充为六经)之一,被历代统治者视为治国之经典,这主要是由于孔子论《诗》,发表了一些关于诗歌的重要言论,为其打上了教化的印签,奠定了儒家诗教”的传统。本文从“温柔敦厚”的诗歌品格和“兴、观、群、怨”的诗歌审美功能两方面出发,简要阐释了孔子“诗教”观。

(一)温柔敦厚:诗歌的品格

“温柔敦厚”最早出现在西汉《礼记·经解》中,“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这段话本意有二:一是强调了诗的教化功能。二是强调了温柔敦厚的诗品和人品。何谓“温柔敦厚”?《礼记.经解》是这样解释的:“温柔敦厚,诗教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唐代孔颖达《礼记正义》对其释义如下:“温柔敦厚诗教者也: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性情和柔。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曰温柔敦厚诗教也。”孔颖达从教人做诗和以诗教人两方面来理解温柔敦厚。中国的文学向来重视社会责任感,文人们往往借诗文来讽刺时弊,暗寓政治,这种讽刺与暗寓虽然出于对国家的关心,也是出于对君王的一片忠诚。但又不能直言,还要给君王留点脸面。这就造成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尤其是日益没落的后期)犯颜直谏,不仅无益于事,而且往往把事情弄糟,给自己带来灾害。所以,儒家认为劝谏必须以委婉的方式表达出来,“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这种方式极大影响了儒家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结构及其表达方式,导致了儒家诗论、文论特别推崇委婉含蓄的风格。

(二)“兴、观、群、怨”:诗歌的社会功能

“兴、观、群、怨”见于《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可以兴”,孔安国注:“兴,引譬连类”,从修辞角度进行了解释;朱熹注:“感发志意”从心理联想和政教功能的角度进行了解释。正确的解释是将二者合一,从《诗经》角度讲“兴”有可感发志意的政教功能,从接受者角度讲,不会“引譬连类”“感发志意”的修辞方法,就无法恰当用《诗》来言志修身。

“可以观”,郑玄注:“观风俗之盛衰”,这个解释有三义,一为通过观察诗中所表现的社会现象,以了解民情风俗,推行教化,作治国的参考,这也是诗歌在中国受到统治者的重视的根本原因。《国语·周语上》:“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典…王斟酌焉,是以行事而不悖”。孔子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采集诗歌了解民情(称之为“乘风”)作为一项制度一直传了下来,有些朝代还设制专门机构官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可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其二为观诗人之志,即观诗人创作的主观动机、目的。其三则为观用诗人之志。

“可以群”,孔安国注:“群居相切磋”;朱熹注:“和而不流”。综合以上观点,“可以群”可以理解为诗具备一定社会交际功能,封建文人作诗文讲究唱和,经常通过唱和进行交流。以诗作为褒奖对方或切磋学问都可以促进情感交流,加强友谊,这是从《诗》的社会功用的积极面而言的。

“可以怨”,孔安国注:怨刺上政”,孔子认为诗可用来讽谏君主,也可用来批判社会上某些不良现象。但后人并没有坚持这一立场,而是从审美角度做出了新的解释。于是,诗可以怨”“于诗穷而后工”“悲愤出诗人”成为一类命题。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里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夫《诗》《书》隐约者,欲道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美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做《春秋》;屈原放逐,着《离骚》;左丘失明,有《国语》;孙子殡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后人往往认为“怨”是做诗、文的原因,好诗文皆因有怨才能写出。韩愈也说过:“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渺;欢愉之词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荆溪唱和诗序》。欧阳修进一步概括说:“非诗之穷人,殆穷而后工也”。《梅圣俞诗集序》,这些说法虽然与孔子原意相差甚远,但追朔其源流,都是由孔子“可以怨”观点发展而来。不过,这些说法也揭示了文艺创作的一条规律,穷、悲易写出好作品。综合以上观点,“兴、观、群、怨”说法从理论上对《诗》的政教功用进行了总结概括,充分肯定了诗歌社会功能。

綜观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孔子“诗教”学说发展了《诗》的教化功用,也较早建构了诗歌的社会功能理论,对中国文学史和美学史上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参考文献

[1]马兆杰.早期儒家诗教的理论与实践—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J].语文学刊.2016年9月

[2]刘璐.孔子“诗教”观再解读[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年5月

[3]刘建盛.孔子文学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影响[J].现代交际,2016年2月

(作者介绍:董碧娜,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诗教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诗教为何与何为
论“诗教”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诗教传统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关系探微
孔子在哪儿
忧世要深,择术要慎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