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子音乐

2018-05-25 16:40李腾凤
戏剧之家 2018年2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

李腾凤

【摘 要】1945年以后的西方音乐,其风格和流派更趋纷繁。电子音乐作为这一时期的重要流派之一,不论其产生和曲调构成与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流派,如序列音乐及偶然音乐都有着紧密的关系,又因为它的创作与这一时期的科技发展密不可分,所以本文试图通过阐述电子音乐及其代表人物的代表作品,来展现20世纪下半叶西方音乐的一角。

【关键词】电子音乐;斯托克豪森;《青年之歌》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43-01

提到西方音乐,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应该是贝多芬、莫扎特等17世纪和18世纪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的作品,而20世纪从时间上看虽然距离我们更近,但这一时期的音乐,尤其对于西方音乐,我们相对陌生。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笔者认为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一时期的音乐悦耳性的欠缺,即乐曲旋律走向另辟蹊径,使大多数人无法理解。

没有广大欣赏者,并不代表其音乐没有价值,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序列音乐、电子音乐、偶然音乐等风格、流派,是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它们的出现同样代表着这一时期人们的思想特点,所以分析这一时期的音乐,一方面可以使我们了解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我们更好理解这些音乐家以及音乐家们的作品。

在众多的风格、流派中,本文着眼于电子音乐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因为电子音乐与这一时期其他风格、流派的关系密切;二是因其发展紧随时代的步伐。众所周知,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新的电子音乐装置种类相继产生,电子音乐也随之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即录音带音乐、合成器音乐、计算机音乐。在计算机如此普及的当下,只要有兴趣,谁都可以尝试作曲,虽然创作出来的音乐时常“曲高和寡”,但打破了只有音乐家才能作曲的常规。

电子音乐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指的是由电子装置产生和修饰的声音制作而成,并由电子音乐装置演奏的音乐。它起源于 20 世纪 50 年代,斯托克豪森于 1954 年制作了《习作Ⅰ》《习作Ⅱ》唱片,之后电子音乐开始流行。它与我们所理解的传统音乐最大的不同是,传统音乐是由真实乐队演奏,而电子音乐是使用电子设备,经过虚拟、变质、组合、再生的音乐。它用正弦波造成无泛音的所谓的纯音,或用打击乐器、嘈杂乐器发出的杂音,也用人声和具体音乐相结合。而在创作的过程及作品中,处处可以看到序列音乐及偶然音乐的影子。

作为电子音乐代表之一的斯托克豪森,于1956年创作的《青年之歌》在电子音乐发展中有着重要意义,它一方面把人声作为待加工的音源;另一方面,这是第一首所谓“空间音乐”作品。

对于极少接触电子音乐的笔者来说,首次听《青年之歌》的第一感觉是“恐怖”,不时冒出的人声,或高或低,时远时近,每一次声响都给心理造成很大的冲击,甚至可以说,听之给人以极不舒服之感。此外,如果在不了解该作品作曲方式的情况下听之,会觉得此曲是由多名表演者相互之间彼此配合演唱,烘托出一种好似众多青年人叽叽喳喳讨论问题的气氛,他们分为两队,各持己见,相持不下。但从资料中了解到,整首作品是作曲者录下了一个12岁男孩唱、说歌词的声音,然后通过电子手段分解、变形、拼接、重叠,从而形成合唱声、音块等各种效果时,一种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这种打破传统的作曲方式,体现了人们不断探索的精神,运用电子时代的科技成果,体现了人们与时俱进的精神。也突然意识到,在我们对电子音乐表示不解時,需要改变的或许是我们听众的耳朵以及拥有一颗包容、探索的心,而不是从直觉上直接否定这样的音乐没有旋律性,没有美可言,不值得一听。

此外,斯托克豪森曾研究过非洲、亚洲等地的很多民间音乐和部族音乐,从20世纪60年代下半叶起又创作了一批深受影响的作品,并因此于70年代初提出创作“世界音乐”的问题,他认为,要像在其他领域一样,“在音乐领域内也要打破界限……趋向一体化”,他要求创作一种“人为的新民间音乐”,其中把世界各种风格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世界文化共栖的形式”,即“世界音乐”。对斯托克豪森的这一观点。不少理论家持有异议,但这股创作思潮,在当今部分欧美作曲家中仍有一定的影响。

通过相关论文检索,可知电子音乐是近几年讨论的热点问题,有从电子音乐的创作手法进行分析的,有从电子音乐的价值所在分析的,关于电子音乐的代表人斯托克豪森及其作品也是讨论分析的焦点,作为刚刚对西方现代音乐有所涉猎的笔者来说,正在从对电子音乐反对甚至反感的情绪转换为崇敬,认为斯托克豪森采用一些反传统的创作手法,这些手法的创新程度之高已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我们很难说他的这些标新立异的做法有多大的价值,他的音乐作品也未必拥有众多的欣赏者,但是斯托克豪森的音乐实践与理论研究积累了创作技术和手法,拓宽了同辈及后代同行们的创作思路,这些对于新音乐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斯托克豪森对音乐的这种创新追求也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参考文献:

[1]钟子林.西方现代音乐概述[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2]朱敬修.西方音乐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外国音乐家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

[4]王春明.杰弗瑞·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4.

[5]张赫彤.电子音乐存在的必要性[J].艺术评鉴,2016.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现场电子音乐与单件乐器结合时的功能及其实现方式
如何提高电子音乐的艺术鉴赏价值
改进神经网络的电子音乐辨识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子音乐信号辨识模型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纵横联结中催生的创造性(一)——电子音乐技术与多领域音乐研究
电子音乐在舞台艺术中交互思维模式的应用
20世纪西方音乐概览(之十三)电子音乐
电子音乐应当否定